<h1> 三十年前的今天,在1987年的中秋佳节将要来临之际,我坐在用工字钢搭建的猫耳洞里,借着昏暗的灯光,代表参战的南阳籍官兵,给家乡的党委政府去了一封信,前年退休后整理物品时发现底稿还在。重温这封书信,自我评价真是满满的正能量,这也反映和代表了那个时代年轻军人的崇高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反映了参战官兵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眷恋,也代表着一名当代军人火热的家国情怀,无愧于“新一代最可爱的人”。但从社会的另一个角度看,信的内容可能有幼稚可笑之处。但无论怎样,今天是这封信30周年的纪念,三十年了,光阴如梭,社会巨变;三十年了,难忘岁月,时常浮现。思来想去,还是重发一次给我的战友和朋友,以慰吾心,以敬兵心!不足之处敬请见谅!</h1> <h1> 敬爱的地委、行署领导同志:</h1><h1> 您们好!我们是战斗在老山前线的本地区参战人员,在这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借中秋佳节来临之际,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养育了我们的故乡的父老乡亲及青年朋友们问好!祝家乡人民佳节愉快!生活幸福!</h1> <h1>在这群山怀抱的海拔2000多米的山头上,我和战友们驻守了一年</h1> <h1> 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远离家乡的人们,有谁不思念养育过自己的故土;送子参军的老人,怎能不常常念叨自己的孩子,而我们这些出征在外的官兵,又有哪一个不思念自己的父母兄妹、妻子儿女呢?不用说那些刚入伍的新战士,就是我们这些入伍多年的老兵,虽然已习惯了部队的生活,但每当佳节来临,总难免有一种寂寞感,很自然使我们想到了家乡、想到了亲人。记得春节部队聚餐时,当我们端起酒杯,战士们一致提议,第一杯酒面向北方,敬献给故乡和亲人。这时候,许多人的眼中闪着泪花,那杯酒,好沉啊!也好香!连平时滴酒不沾的人也一仰脖全下去了。</h1> <h1> 我们来到祖国的南疆,想的最多的是养育了他的故乡。月是故乡明。前线将士对故乡的感情是那样的深沉,对故乡的眷恋是那样的缠绵。当我们收到家乡政府来信时,大家争相传阅,小心珍藏着,真比收到父母的来信都高兴。</h1> <h1>现在虽离中秋节还有几天,但一到宁静的夜晚,望着大地眨着眼睛的星星,望着悬挂当空的明月,望着家乡的方向,我们就情不自禁的想到了家乡,思念亲人。当然我们也清楚地知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为了祖国的尊严,为了和平的礼花映红华夏长空,为了长辈能幸福安度晚年,为了弟妹们能安宁的学习成长,为了万家团园千家幸福,我们甘愿抛弃电视机前的合家团聚,酒宴上的欢声笑语,红绿灯下的音乐舞会,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接受人生最严峻的生死考验,接受血与火的洗礼,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人生壮丽的春秋。</h1> <h1>我营二连守卫的通往八里河东山前线的重要桥梁一一白石岩大桥</h1> <h1> 前线的生活是艰苦的,战斗是残酷的。这里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目前正值雨季,几乎天天下雨,日日浓雾。指战员们一身汗水,一身泥巴,身上几乎没有干的时侯,加上不能洗澡,天长日久,就开始烂裆,有的战士全身只穿一条短裤,有的甚至赤身裸体。</h1> <h1> 在前沿阵地上,敌我双方最近距离只有几米,以至于我阵地上一点细小的声响,都会引来敌军一阵枪声。有些哨位分散在石头缝里,进出都要爬行,洞子低矮而且阴暗潮湿,人要斜卧或佝偻而坐,从天亮到天黑,又从天黑到天亮。</h1> <h1>就在这种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老山的战士进行着无畏地战斗,坚强的捍卫着脚下的国土。有多少刚刚铺展人生之路,头天还在猫耳洞里谈笑风生,第二天却带着耿耿之志和拳拳之心长眠在绿绿青草之下。但是他们深深懂得,没有军人的牺牲,就不会有一轮明月下的万家灯火,不会有亿万人民的合家团聚。希望家乡的青年朋友能珍惜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环境,发奋学习,努力工作,为家乡经济振兴贡献力量。</h1> <h1> 尊敬的家乡政府,敬爱的家乡人民,滔滔白河养育了无数的英雄儿女。作为吃家乡粮长大的青年,在这血与火的战场上,也早已分清了荣耻界线,我们愿用自己的努力为家乡人民争光辉,为自己的亲人争光彩!</h1><p><br></p> <h1> 举世瞩目的老山战斗仍在继续,祖国南疆的战火还在燃烧。让复仇的隆隆炮声和哗哗雨声带去我们的心声,让天上的北斗星和十五的月亮带去我们的思念和祝福!</h1> <h1> 前线官兵热切希望家乡经济振兴!衷心祝愿家乡人民幸福安宁!</h1><h1> 不愿披露姓名的家乡籍官兵</h1><h1><br></h1><h1> 1987年9月24日于老山前线</h1><div><br></div><h1> (部分照片来自网络)</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