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德赓年谱长编》(初稿)编辑完成,期待2018年9月30日出版

柴念东

<h3>《柴德赓年谱长编》封面(设计稿)</h3> <h3> 前言 </h3><h3><br /></h3><h3> 如果倒退五年,任何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也不会相信,柴念东能写一部有关柴德赓先生的年谱。原因其一,虽然我是柴德赓先生的嫡孙,从小与祖父生活在苏州,但那是未成年之前事情,加之又愈数十年,关于祖父的记忆是模糊的,不可能完成这样一项任务;其二,在我的学习工作经历中丝毫没有从事文史工作的痕迹,要写一本年谱这样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著作,是何等艰巨的事情。</h3><h3> 近年来我应聘于苏州大学,为出版《柴德赓全集》,从事柴德赓书稿、信札、诗稿、日记、札记及古籍点校的整理工作,从中学会了不少史学研究的方法。有人讲柴念东是有老师的,这个老师就是他的祖父—柴德赓先生。虽然我没有登堂,算是入室了,老师不是直接口授于我,是我从娴熟书法堆积起来的文章、笔记、书札、等手稿逐步熟悉的,使我有面对先人的感觉。一点点地积累起了做学问的路子,终于可以动笔写这本"年谱"了。</h3><h3><br /></h3><h3> 1963年4月17日,柴德赓先生在一封写给陈璧子(我祖母)家书中这样写道:</h3><h3> </h3><h3> 小弟给刘一信,说看见《通鉴》小册子,他能看懂。小毛在这里也拿走一本看去了。我以前未着意培养孩子学历史,现在看来,也算缺点,将来看小东如何了。</h3> <h3>[编注:小弟(柴邦衡),刘(乃和),小毛(柴君衡),小东(柴念东);《通鉴》指《资治通鉴简介》。]</h3><h3> </h3><h3> 柴德赓先生的儿女虽然读的都是名校,但是没有一个学文史的,那时他注意到家学的传承问题,于是着力培养我学习历史的兴趣。但是一场"文革"的到来,断送了他的性命,也关闭了我求学文史之门。</h3><h3> 直到2007年苏州大学召开柴德赓诞辰百年纪念会、学术研讨会和展览会,使我开始关注祖父的学问,我从《百年青峰》读起,使我对柴德赓先生的学术及地位逐步了解。理解为什么当年的祖母在他去世后不遗余力地联系他的朋友、弟子,抢救挖掘遗书遗稿,终完成《资治通鉴介绍》、《史学丛考》和《史籍举要》三书;祖母是对得起祖父的。</h3><h3> 1986年和我生活了32年的祖母走了,父辈们,特别是我的叔叔姑姑们薪火相继,又完成了《柴德赓教授纪念册》、《青峰学记》、《柴德赓书法选》和《百年青峰》四书;父辈们也是对得起祖父的。</h3><h3> 2011年起,我觉得快到耳顺的年龄,也应该做一点不愧对祖父的事情。首先从学习书法开始,想把祖父的书风学到手,后来又进入到他的学问世界。不久整理出版了《青峰草堂师友墨缘》,这是我进入苏州大学的敲门砖。继而陆续整理了《柴德赓点校·新五代史》、《青峰草堂往来书札》,参与了《史籍举要·修订本》、《史学丛考·增订本》、《宋辽金元史讲稿》、《清代学术史讲义》的整理或出版工作,完成了《柴德赓来往书信集》、《柴德赓日记》的整理。有了这些准备工作,对柴德赓先生的研究就有了基础,于是撰写一本《柴德赓年谱长编》成为可能。</h3> <h3>  年谱是我们了解前人的工具书。柴德赓先生曾谈到,作为历史研究学者写一个古人年谱是必须做的基本训练,也是深入全面了解一个历史人物、一个交游圈、一个时代的门径。一个文化名人是因为他的学问精深,同时也应是朋友广泛而著称于世,了解他还可以从他的朋友、师长、亲属中得到旁证。柴德赓先生交游之广是我们了解他的一把钥匙,因此,在撰写《柴德赓年谱》时尽量搜集这些人物关系进行脚注,以便读者查询验证,这是本《柴德赓年谱》的一个特点。</h3><h3> 《柴德赓年谱》的取材主要来自他的日记、诗歌、书信、著作、检查、校史、报刊、发言和档案材料,还包括他人的回忆录、纪念文章和与他相关名人的传记、年谱、年表等。当然会有不详尽和取舍不当的地方,这些需要在今后使用中加以充实。《柴德赓年谱》不是《柴德赓全集》的一部分,但她是研究柴德赓先生必不可少参考资料。</h3><h3> 通过撰写《柴德赓年谱》,一个比较清晰轮廓展现出来:柴德赓先生有史学研究的贡献,这是他1949年前追随陈援庵先生治学部分;也有对民国知识分子在1949年以后思想改造史研究的贡献,这是他的亲身经历。他以一个历史学者的角度,基本完整地记录了时代变迁,思想历程,而第二个贡献的意义也许会更为至要。</h3><h3> 以上可为我撰写《柴德赓年谱长编》的一点体会,暂称为此书的前言。</h3><h3> </h3><h3>柴念东谨识 </h3><h3>2017年9月27日于苏州大学子实堂</h3> <h3>  </h3><h3>目 录</h3><h3> </h3><h3>1、第一辑(1908-1943)出生,读小学、中学、大学, 任教安庆、杭州、辅仁附中、辅仁大学</h3><h3>2、第二辑(1944-1948)任教白沙女子师院、辅仁大学</h3><h3>3、第三辑(1949-1952)任教辅仁大学</h3><h3>4、第四辑(1953-1956)任教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院</h3><h3>5、第五辑(1957-1958)任教江苏师院</h3><h3>6、第六辑(1959-1961)任教江苏师院</h3><h3>7、第七辑(1962-1970)借调北京大学、北京师大,"文革"期间</h3><h3>8、第八辑(1970-2018)身后事</h3><h3><br /></h3> <h3>已经出版的著作</h3> <h3>《年谱》插图:浙江诸暨里亭柴家村祠堂、族谱,祖居。</h3> <h3>《年谱》插图,辅仁大学校门的变迁。</h3> <h3>《年谱》插图,柴德赓与苏州名士合影,周瘦鹃、范烟桥、谢孝思。</h3> <h3>《年谱》插图,1970-79年,柴德赓骨灰瘗于苏州胥门外小桥浜农民家(中),1987年柴德赓与陈璧子和葬于八宝山,启功撰写碑文及墓志(左、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