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相传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在他四岁的时候,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h3><div>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div><div>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div><div>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 对呀?”</div><div>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div><div>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美德故事,教育人们要从小谦让,因其特殊性一直以来被人们所推崇。可就这样一个美德故事却引发了一系列的教育思考!下面就发生在中国和美国的两个事例来探讨一下!</h3><h3>东方网4月18日消息:据《新闻晚报》报道,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素材是“孔融让梨”的故事,题目中有一道是“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这张试卷被孩子父亲发现后,拍成照片发到微博上,一天时间里就被转发近2000次,评论400多条。孩子父亲想不通:这就是如今的教育吗?如果是你,会怎么回答?</h3><h3>这个孩子说的有错吗?没有啊,他只是说了实话,为什么就被打了一个大红叉呢?有此引发了一场网上大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成为一时超热门的教育现象大讨论!</h3> <h3>那么美国孩子,怎样看“孔融让梨”?结果让人大跌眼镜!</h3><div>可在美国孩子眼里,这个故事却不是道德的典范,下面就来看看他们的理解:</div><div>老师:关于孔融让梨你们怎么看?</div><div>学生:孔融为什么对哥哥和弟弟实行前后矛盾、绝对相反的标准呢? 他难道没有固定的做事原则吗?</div><div>老师:他是在表现谦让。</div><div>学生:他只能表现自己的谦让,给自己拿一个最小的好了,他为什么不给其他兄弟表现谦让的机会呢?</div><div>老师:那你怎么看孔融?</div><div>学生:我不喜欢孔融,他这么做对别人不公平,剥夺了其他兄弟选择和表现的机会。</div><div>学生:我也不喜欢孔融的爸爸。</div><div>老师:为什么?</div><div>学生:他不负责任,让没有行为能力四岁的孔融分梨,而且他也没有是非观念,孔融分梨的行为很主观武断却得到了父亲的表扬。</div><div>老师: ……</div><div>学生:这个故事不好,鼓励主观武断,这种扭曲自己的欲望去赢得赞扬的做法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行为。</div><div><br></div><div>美国教育是讲究个性发展和民主自由的,他们的观点貌似很不能接受,但我个人认为很真实很理性,值得我们思考!</div> <h3>有的人就认为这个故事漏洞百出,实在不适合拿来教育孩子,理由如下:</h3><div>一. 违背儿童天性的虚伪</div><div>四岁的孩子,按照心理学角度来说,应该是天真烂漫且稚拙的,他还不太懂得用社会的清规戒律来束缚自己,在作出选择的时候,更过的是出于本能和诚实。</div><div>在众多兄弟面前,第一个作出选择,根据儿童的天性,如果梨好吃,孔融能吃完大的,他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拿最大的;如果他人小,胃口小,只能吃完一个小的,他就可以选择拿小的。一个四岁的孩子面对一堆梨的时候,出于自己的本能选择大的,无可厚非,且比较真实更符合孩子的天性。</div><div>可是,孔融为了讨得父母的欢心,非得编出一套理由来,把大的既留给哥,也留给弟弟,哄得父亲心花怒放。他这样做有明显的功利性,就是讨父母的欢心.为什么呢?</div><div>因为孔融在家中既不是老大,也不是老小,处于容易被父母忽略的位置,为了让父母注意他,小小年纪的他就学会了察言观色,投其所好.所以,孔融让梨的真相:是在跟几位兄弟争宠的过程中,违背天性的虚伪的选择.</div><div>二. 无原则无规矩的圆滑</div><div>凡事都有一定之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div><div>孔融说出的让梨理由,貌似有道理,实则标准混乱,完全以个人主观意愿为主,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丝毫的理性可言.</div><div>比如,他的第一个理由:“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div><div>如果这条理由成立,年纪小的应该让大的,那么,他就应该始终坚持这条原则才是,</div><div>可是,在父亲问他“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div><div> 孔融立刻推翻了前面的理由,狡辩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div><div>推敲一下:我小,大的应该让给哥哥;我大,大的应该留给弟弟.这两条标准原本就是对立的,二者只能取其一,不可兼得,孔融为了取悦于父母,根据需要随意颠倒黑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他随心所欲地篡改规则,博得了父亲的欢心,却把他的兄弟们都推上了一个难于选择的境地,到底该坚持哪条标准呢?</div><div>如果大家都像孔融那样,无视原则和规矩,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社会肯定混乱不堪.</div><div>文明社会,首先是靠法律和制度来规范的,绝对不能为了突出某些人某些事,就前后不一,朝令夕改,任意胡为.</div><div>三.不尊重他人的独断专行</div><div>孔融拥有优先选择权. 他并没有征求哥哥弟弟的意见,而是自作主张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还振振有词地以年纪为由,证明这种选择的合理性。</div><div>他并没有想过,哥哥们是否真的愿意吃大的,小弟弟是否真能吃完大的.他更没有想过,六个孩子,他既不是老大,也不是老小,凭啥资格先拿?</div><div>结果,标准被他篡改了,好人让他当成了,他出尽风头,而他的兄弟们却因为他的榜样作用,因为他的双重的混乱标准,不得不进行尴尬而矛盾的选择.</div><div>在这里,我发现孔融极端自我,他只是关心自己怎么想,自己应该怎么样,并不关心别人的想法,而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div><div><br></div><div>孔融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有着与他年龄不相称的虚伪和圆滑,他的父亲不但没有识破,反而把他的做法当作美德到处宣扬.结果, 使孔融养成恃才傲物、不谙世事的性格。他长大后, 因其性格缺陷,上司董卓不喜欢他,曹操也讨厌他。最终被曹操以“欲规不轨”、“跌荡放言”而诛杀,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div><div><br></div><div>孔融悲剧性的人生,与父亲错误的教育观念有很大关系。假如父亲在吃梨这件事上,纠正孔融的自以为是,让几个孩子按照一定之规或者实力来得到自己想要的梨,鼓励孩子诚实,正直,也许他的人生结局就会不一样。</div><div><br></div> <h3>我想这个故事不应该把焦点聚焦在孔融该不该让梨,而是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帮孩子做出正确选择,从而使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真实地成长,而不是道德绑架,让他们学成人式的虚伪﹑圆滑和自私。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适时适地做出正确选择!</h3> <h3>那么关于“孔融让梨”,元芳,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