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div> 夏末初秋,紫阳一行50人教师培训团队来到临潼开启了“国培计划2017陕西省乡村教师培训团队研修项目”的学习,弹指一挥间,为期半个月的培训已经接近尾声。每天六个多小时的专家报告,我们要聆听,参与,思考,讨论,做笔记,下来还要写心得,背《学记》,感觉很累,但每一天都能面对不同风格的专家,感受不同的精彩,每一天都能得到一点点启迪,觉得很充实,还有收获的喜悦。这应该算是所谓的“苦并快乐着”吧!翻开密密麻麻的学习笔记,再现本次学习之旅,我有以下感受。</div> <h3> </h3><h3> 服了</h3><h3> 承担本次培训任务的是陕西省小教培训中心,回味这半个月的培训,我感动于他们的精心组织。首先,课程上精心设置,统筹安排,有基于我们学科素养提升和专业发展的课程,也有着眼于我们培训能力和教科研能力提升的课程;其次,精心遴选专家团队,本次为我们做培训的每一位专家,都没让我们失望,他们有广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诙谐幽默的语言,崇高的教育情怀;再者,后勤服务热心细致,这么多天的接触,我真切感受到所有参与组织培训的的老师都把自己当作一名服务者,为学员们拷贝资料,捕捉每个学员精彩的学习瞬间,并及时分享给大家,俯下身子耐心倾听学员们的意见和建议,努力解决大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让我们在紧张的学习中感受到了家的温馨。</h3><div> 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我们将来要如何开展培训做了很好的示范,所以他们所倡导的“服务就是管理,认真就是水平”的培训理念,我服了!</div> <h3> 醉了</h3><div> 课堂教学在改革,教师的培训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革。本次所有的培训老师都不再是干巴巴地进行理论讲授,从而诱发我们进行高深莫测的学术上地思考,他们更多的是为我们展开案例分析,而且这些案例所呈现的都是我们课堂存在的普遍现象,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案例剖析,就像面对面的在分析我们每一个学员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透过这些大量的案例,我不禁感慨:他们该进行了多少的课堂观察,做了多少的调查研究?才积累了这么多接地气而又鲜活的教育教学案例!马俊华、王文蓉以及陈大伟三位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尤为深刻,他们幽默风趣的语言是那么富有喜感,惹的学员们忍俊不禁,三个小时的讲座设计数个活动让学员们参与,引发学员们深度思考,半天的讲座一晃而过,且意犹未尽。</div><div> 专家们所具备的素养以及这种授课方式不正是我们的课堂应该毕生追求的吗?听他们的课我真是醉了!</div> <h3> 变了</h3><div> 本次培训中,多位专家都提到一个共同的观点:我们不要期望一次培训就能解决所有老师所有的问题,更不能妄想通过培训来成就名师,好的培训是要通过培训引发教师们的思考,因为“人因思而变”。</div><div> 多年来我牢记专业发展是每一位教师的立身之本,安身之本,所以我努力通过各种渠道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力争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寻求个人职业幸福感。但袁奋光教授《新时期国培的政策导向、设计思路与实施建议》和冉胜利《项目实施方案解读.培训者的境界和视域》让我明白:当下的我不仅仅要做学生的老师,还要做一名老师的老师。做一名教师培训者,是对一个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验,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一定是一名优秀的培训者,我如何做好两者角色的转换,将是我新的追寻目标,带给我新的思考。</div><div> 此次培训对我个人而言虽不敢说是华丽的蜕变,但可以称得上是优雅的转身,我将且学且思,且思且行,且行且进步,这是不是一种改变呢?</div> <h3> 展了</h3><div> 本次培训不仅对学员进行了理念上的引领,更多的是操作层面上的指导。沈善良主任从培训者、参训着、培训方法以及培训内容四个方面为我们分析影响教师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铁煜教授就我们团队今后如何进行培训方案的设计和方案的实施给出了很富指导性的建议;金陵教授的《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和陈祖茂的《微课设计与制作》为我们这些互联网e加时代的培训教师在信息技术手段地运用上开拓了视野,提供了技术支撑;作为“送教下乡”团队的老师,将来面临更多的具体工作是要深入老师们的课堂,去诊断课堂存在的问题,然后帮助他们进行分析、改进。那么在观课、议课、评课、研课、磨课等方面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如何努力注重细节,做到专业?任院玲老师的《研课磨课行动研究》、王文蓉老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以及陈大伟老师的《观课议课的变革实践》无疑都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div><div>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如果我们培训团队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能够认真领悟专家们的理念、方法、经验、成果,我坚信:国培计划(2017),展了!<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