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7年9月23日上午</h3><h3>全国小学数学名师华应龙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分数的意义》一课。</h3><h3> </h3><h3> 华应龙:正高级教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苏派名师",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现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北京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从教30多年来,致力于探索"化错教学",曾获西城区委区政府"突出贡献人才奖"、北京市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首届"明远教育奖"。 出版专著有《我就是数学》、《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和化错教学》。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多次报道, 2016年成立了"华应龙和化错教育研究中心"。</h3><h3> <br /></h3> <h3>上课伊始,华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以下几点思考,并紧紧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h3> <h3><br /></h3><h1>数学本就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华老师借助儿童喜闻乐见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两个动画人物,为孩子们创设了用领带测量床和沙发长度的教学情境。床的长恰好是2条领带的长度,而沙发的长度却不能直接用整条领带测量出来,怎么办呢?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进而让孩子们经历创造分数单位的过程,感受不仅要找到分数单位,而且还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分数单位,一个能恰好数出来的<font size="3">分数单位。</font><span style="font-size: 16px;"></span></h1> <h3>接着,华老师通过《集结号》的电影片段,引入了炮兵创造出来的单位——密位,用学生原本陌生的题材再一次引发学生对分数单位的思考,进一步感受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单位,知道平均分的份数不同,产生的分数单位也不同。 </h3> <h3>"池中有几桶水?",华老师借助这个精彩的故事,引领学生用反向思维去确定桶的大小,一池水是单位"1",如果桶和水池一样大,那么池中就有1桶水;如果桶有水池的二分之一大,那么池中就有2桶水……从而感受用不同的分数单位测量,就会得到不同的答案。</h3><h3> <br /></h3> <h3>课后,华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题为"我不只是数学"的专题讲座。</h3><h3> <br /></h3><h3> <br /> </h3> <h3><br /></h3> <h3>首先,华应龙老师以"四个如果",向现场老师分享了为什么"我就是数学"。</h3><h3> 如果有朋友问我"华应龙,你喜欢什么?"我回答:"我就是数学"。</h3><h3> 如果有朋友问我"华应龙,你能做什么?" 我回答:"我就是数学"。</h3><h3> 如果朋友有问我"华应龙,在学校里你是什么?" 我回答:"我就是数学"。</h3><h3> 如果朋友有问我"华应龙,一生只做一件事,你的一件事是什么?" 我回答:"我就是数学"。</h3><h3> 响当当的五个字,让我们强烈的感受到华老师对数学的热爱和执着。</h3><h3> </h3><h3> </h3> <h3>"我就是数学,但我不仅仅是数学。"因为,数学课堂应不仅传授知识,还要启迪智慧,更要点化生命、滋润灵魂!从华老师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中我们深有体会。他在汶川讲《用连乘解决问题》的最后写出了这样的算式"一个人的爱✖️13亿✖️365=爱的海洋"。用他的教育智慧启迪了在场的每一个学生,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听众。除了数学,华老师还把优秀传统文化、人生规则、哲学故事、科学文化融入到课堂中,帮助学生成为一个不是只有知识的"半人",而是富有文化"的全人"。</h3><h3> <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