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还是在中学时,地理老师曾告诉我,中国西北的宁夏平原称之“塞外江南”。一直不知其所以然,直到三十多年后,值金秋之际,第一次来到了银川,目睹银川市内河道纵横,湖泊密布,市区绿树成片,街道洁净,蓝天白云,晴空万里,才明白“塞上江南”之名真正的原由。</h3><h3> 其实也就是一座名山一条大河造就了塞上江南。</h3><h3> 银川市西北方位的贺兰山,单从海拔、气势和面积上来讲,并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大山名山,但800多年前,民族英雄岳飞在《满江红》中的那句“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铸就了贺兰山在亿万华夏人心中的巍峨、雄壮和悲凉。</h3><h3> 贺兰山是我国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它阻挡了西北面腾格里沙漠的东移,削弱了西北寒流和风沙对银川的直接侵袭,是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将干旱的沙漠隔绝在山之西北。</h3><h3> 而绵延流淌的黄河在这里异常的平和安静,历史上由于黄河不断改道,造成银川湖泊湿地众多,古有“七十二连湖”之说,现有“塞上湖城”之美称,著名的有鸣翠湖、阅海、鹤泉湖、宝湖、西湖等。黄河又分流出众多的渠道,千年来丰收灌溉,哺育出这番美不胜收的江南水乡之景。湖泊连城,芦苇丛生,湿地遍布,在这沃野千里、阡陌纵横的西北绿洲之上,自古修建秦、汉等渠,利用黄河水灌溉,从而农牧业发达,湖泊众多,湿地连片,风景优美,胜似江南,得之美誉。</h3> <h1><b>D1 下午</b></h1><h1><b><br>银川沙湖</b></h1><h3></h3><h3><br></h3> <h3> 银川的美景,我们先说说沙湖吧,先来个全景!</h3><h3><br></h3><h3> 沙湖,地处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境内,距银川仅50多公里。其湿地水域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沙漠面积22.52平方公里,如果说对这个水域面积没什么概念的话,我们可作个类比,著名的杭州西湖水面大概6平方公里,而武汉的东湖水面是30多平方公里,沙湖的大小应该就会有个基本概念了吧!</h3><h3> 沙湖原是银川平原西大滩的一片碟形洼地,据说早在公元407年就有了屯垦戍边的记录,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农建一师奉命驻宁,铸剑为犁,屯垦戍边,于是沙湖这一片成了农垦农场,后来又将国营农场归还给了地方,现在沙湖还有农垦博物馆。</h3><h3> 沙湖以自然景观为主体,有茫茫沙漠,浩荡的湖水、连天的芦苇,还有星落密布的各型小岛,从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秀丽景观,是一处融江南秀色与塞外壮景于一体的“塞上明珠”,既有大漠戈壁之雄浑,又有江南水乡之秀美。</h3> <h3> 通往沙湖南边的沙漠,必须要经过近30分钟的船程方能抵达。湖边的游船码头,正值正午,阳光正烈。</h3> <h3><br></h3> <h3> 湖面上各式游船穿梭来往,有老式画舫船,现代游船,还有摩托艇,蓝天碧水,各色游船相映成趣。</h3> <h3> 坐在游船上,一只掠过船头的水鸟!</h3> <h3> 湖中零星错布的芦苇丛,在蓝天的映衬下,有几许小美。</h3> <h3> 临近深秋,沙湖中的芦苇荡,颜色也渐渐变黄,要是在10月底或11月初,芦苇已完全枯黄,在朝霞的映衬下,将会是一片金黄。</h3> <h3> 经过30分钟的航程,终于抵达沙湖边,这是通往沙山的栈道!</h3> <h3>水上飞机掠过岸边的芦苇荡。</h3> <h3> 有一种到了海滩的感觉吧?坐在沙湖边,放眼望去,真有点面朝大海,凭海临风的感觉!</h3> <h3> 爬上沙山,放眼西望,远处在云层中藏青色的连绵不断的大山,那就是贺兰山,那句豪迈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给了我们永远的记忆!</h3> <h3> 游人在沙山上几百米的短暂骑驼之行。</h3> <h3><br></h3> <h3> 这是沙丘上,T台走秀?席地的驼驼观众正观看一队队招摇而来的麻豆呢!</h3> <h3> 游人组成的驼队,在沙丘上穿行,蓝天白云,大漠黄沙,一幅大片迎面而生。</h3> <h3> 加一个自已在沙地上的剪影吧!</h3> <h3> 沙湖的美,在于其有沙(漠),有湖。大凡南方的游客,看惯了江南的灵秀山水,却难得看到大漠黄沙;而塞北的人,生活于黄土高原,整日与黄沙为伴,却少看到浩瀚广阔的湖水。在这里,东南边是连绵的沙漠,沙丘林立,沙荆丛生,满目苍凉,脚下黄沙漫漫,身旁驼影穿梭,一派“大漠孤烟直”;站在沙丘上,极目远眺,西有莽莽贺兰山,北面是一望无际的沙湖,芦苇扬弋,水鸟齐飞,游船竞驰,一派“长湖落日园”的江南水乡景象。因为湖畔有漠,沙边有水的盛景,两相辉映,相得益彰,造就了沙湖的绝美景象。</h3> <h1><b>D2 上午<br>银川西北,贺兰山岩画</b></h1><h3><br></h3><h3> 所谓岩画,就是刻在岩石上的画、字、图形等,从旅游的角度,这类景点比较小众,也有点冷僻,毕竟那些都是几千上万年以前的人类留下的印记。</h3> <h3> 犹如骏马奔驰,气势雄伟,横亘在银川西北方向的贺兰山,一直是古代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在南北长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就有20多处遗存岩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贺兰口岩画。</h3><h3></h3> <h3> 大门的石刻,背后就是苍劲巍峨的贺兰山,昨夜雨后放晴,云层很低。</h3><h3></h3> <h3> 这是一个象形字,读什么?我看了半天,差点认作“爽”了,其实它是象形字“舞”,甲骨文的“舞”也,看起来很形象的是一个人在跳舞吧。</h3><h3></h3> <h3> 展馆展示品,很直观的可看到执弓的人、狗、老虎等,这是一幅原始人狩猎图。</h3><h3></h3> <h3> 这幅岩画,体现了众多的人,舞蹈,有太阳,象是一种祭祀活动。</h3><h3></h3> <h3> 这是现代人翻译过来的,在岩画中牛马、动物、人物的表现形式,有了这些基本知识,我们也可慢慢辨识古代岩画的大致内容。</h3><h3></h3> <h3> 广场上的图腾墙</h3><h3></h3> <h3> 苍劲、冷峻、荒芜的贺兰口,山上全是裸露的岩石。</h3><h3></h3> <h3> 山下盛开的格桑花</h3><h3></h3> <h1><b>D2 中午<br>镇北堡西部影城</b></h1><h3><br></h3><h3>从岩画馆出来,坐车一路向西,路过镇北堡西部影城。</h3> <h3> 镇北堡西部影城原址为明清时代的边防城堡,古时屯兵之用,1961年,尚在农场劳改的张贤亮发现了它,后来张贤亮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逐渐也成了名人作家,于是在80年代初期将它介绍给了影视界。在80,90年代拍摄了获得国际国内大奖的《牧马人》、《红高粱》、《黄河绝恋》以及著名影视片《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乔家大院》等影视剧。</h3><h3></h3><h3> 镇北堡西部影城在中国众多的影视城中以古朴、原始、粗犷、荒凉、民间化为特色。</h3> <h3> 基地内陈列的战马阵列雕塑,荒凉的城堡,整齐的骑兵战列,风卷旌旗,黑云压顶,两军对峙,大有一触即发之感。</h3><h3></h3> <h3> 仅仅是路过,让司机将车靠停了会儿,我绕着围墙转了转,拍了几张照片,于是一并放在这篇游记里,也算是对张导的一份致敬。<h3></h3></h3> <h1><b>D2 下午<br>西夏王陵</b></h1><h3><br></h3><h3> 西夏王陵又称西夏皇陵,是西夏历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王陵位于银川市西,西傍贺兰山,东临银川平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西夏文化遗址。</h3><h3> 西夏王陵营建年代约自11世纪初至13世纪初。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项族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它承接鲜卑拓跋氏从北魏平城到党项西夏的拓跋氏历史,吸收自秦汉以来,唐宋皇陵之所长,又受佛教建筑影响,构成中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故有“东方金字塔”之称。</h3><h3><br></h3> <h3> 这是王陵的大门,左右四字读什么?看起来眼熟,细看却是一字不识,其实这是西夏文,也就是近一千多年前西夏国所使用的字,从右至左,翻译过来是“大白高国”,也就是大夏国。</h3><h3></h3> <h3> 王陵博物馆,由此才对党项人、西夏国有一基本了解,毕竟我们读书时所学的历史课本,对西夏根本就没有任何介绍。</h3><h3> 党项族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属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项羌”的称谓。 据载,羌族发源于青海东南部黄河一带,汉朝时,羌族大量内迁至河陇及关中一带。唐末,在黄巢起义中,因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助唐平叛有功, 唐僖宗赐 “定难军节度使”,后被封为夏国公,赐姓李。至此,党项拓跋氏集团有了领地,有了称号,有了国姓,握有兵权,成为名副其实的藩镇。</h3><h3> 公元1038年,也就是宋神宗年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正式建立西夏,由此形成了北宋、辽国、西夏三足鼎立之势。历经190余年的西夏先后与同时代的宋、辽、金相抗衡,后相继被蒙古所灭。伴随西夏政权消失的还有西夏的文字、文化和历史,至于西夏的名字,蒙古也采取了典型的“消灭”措施,将西夏改称“宁夏”——意思是“安宁西夏”。此外,蒙古军队还将讲党项语、穿党项族服装、行其风俗者一律杀灭,党项族人失去了共同生活的地域,少数幸存者不得不与其他民族间错杂居,从而渐渐为藏族、蒙古族、回族等族所同化。</h3><h3> 曾经雄居宁夏平原达两个世纪的西夏文明戛然消亡,而一直以中原文化为正统的历朝历代在史书上对西夏也就只是寥寥数语,一笔带过。</h3> <h3> 典型的带有佛教与汉族文化的佛塔</h3><h3></h3> <h3> 景区东西5公里,南北10多公里,总面积50多平方公里,分布着9座帝王陵墓,200余座王侯勋戚的陪葬墓,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在精确的坐标图上,人们还惊奇地发现,九座帝王陵组成一个北斗星图案,陪葬墓也都是按星象布局排列。每座帝陵都是坐北向南,呈纵长方形的独立建筑群体,其规模与河南巩县宋陵、北京明十三陵相当。</h3><h3></h3> <h3> 陵园南端左右两侧各有1座阙台遗址,两座遗址东西相距约120米,由纯净黄土筑成。这是东阙台,基部呈方形,边长约8米,高约8米,上部向内收,顶部有一较小的台基,顶部和周围散落有大量建筑残块。</h3><h3></h3> <h3> 巨型的陵塔,三号陵地面残破主体建筑,也是是陵园的主体建筑。原为圆形密檐塔,塔身由黄土夯筑,其外木构建筑支撑形成七级浮屠,基础直径达到36米,历经千年的风雪侵蚀,外圈的木质浮屠早已消失,只留下一堆黄土,远观犹如一个个金字塔,其塔式陵台充分反映了西夏笃信佛教的宗教信仰。</h3><h3></h3> <h3> 巨大的陵塔映衬着三五走过的游人,曾经的皇家陵园,千年后却只是游人路过的一方黄土。</h3><h3></h3> <h3> 残破的内城遗址,也即围绕陵塔的内城四面用神墙环绕,呈南北长方形,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60米。占地约40亩。神墙中部较窄,靠近转角渐宽大,纯净黄土分段夯筑而成,中部每段约3米,残高约3米,比较平齐,各段如须弥座形状。在夕阳的映照下,蓝天白云下,一围金黄的残墙断垛,在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宏伟。</h3><h3></h3> <h3> 坐园区游览车向西南十余公里,抵达一、二号陵,最高大的是残存的一、二号陵塔,周围分布的较小都是陪葬陵。由于时间已晚,司机已不让我们走近陵塔了,只能远远望去,秋风乍起,草木皆枯,一片黄冢,静寂无声。</h3><h3></h3> <h3> 夕阳西下,余辉渐淡,暮云升起,远处的贺兰山在夕阳中苍凉而壮阔。枯草凄凄,黄土莽莽,几分萧瑟,几分寂寥。西夏王陵就在贺兰山下挺立了上千年,黄沙漫漫,大漠茫茫,任云卷云舒,看风起雪落。曾经的辉煌帝国,只落下贺兰山下大大小小的黄土坟冢,一切都烟消云散,任后人指点,任你我诉说。</h3> <h1><b>D3 上午<br>水洞沟遗址</b></h1><h3><br></h3><h3>游史前遗址,阅长城水岸,穿土林峡谷,览边塞古堡,看藏兵洞窟。</h3><h3><br></h3><h3> 水洞沟位于银川东灵武市临河镇,西距银川市19公里,距银川河东机场仅11公里。作为史前遗址的水洞沟,曾经是三万年前人类繁衍生息的圣地。是由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于1923年在这里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通过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水洞沟因此而成为我国最早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h3> <h3> 水洞沟遗址博物馆,在暮色的天幕下,显得雄伟而庄严。</h3> <h3> 展馆入口处的史前人雕塑</h3><h3></h3> <h3> 展馆最亮最震撼的点在下沉式展区,展区建筑面积1千多平方米,下沉地面据博物馆屋顶16米。整个展厅完全用半景画,实景等展示形式将三万年前的生活环境复原,并运用幻影成像、声光电等技术,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一进入展厅,你就经过时光隧道进入远古时代,看到围着猎皮的远古人群正顶着刺骨的风雪走着,当来到水洞沟这片水草丰美的土地,他们脸上露出了笑脸,从此,水洞沟就成了他们美丽的家园,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幸福地生活,瞧那边男的用石器和棍棒绑制的标枪在射猎、这边女的有的在岸上采摘植物的果实,有的在湖里摸鱼,还有用动物的胃做容器打水,最远处还有几个人正在忙着帮一个妇女接生呢。</h3><h3></h3><h3> 晚上到了,大家围着篝火烤食着猎物,跳着欢快曼妙的舞蹈,还有对对情侣在谈情说爱,看那位男人正含情脉脉把他们亲手打制的精美的鸵鸟蛋皮项链戴在女人的脖子上。夜深了,大家都睡了。突然,电闪雷鸣、狂风四起,接着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势如瓢泼,还没等人们反映过来,蓝光闪过之后,就听见天崩地裂声响起,脚下咔嚓裂开了一丈多宽的深壕,人们四处惊慌逃窜,终于洪水爆发了,愤怒的洪水一泻千丈,势如奔马,洪水肆掠地追赶着逃生的野鹿、野牛、野驴和人群…..天晴了、雨停了,人们看着被毁坏的家园,扶老携幼一步一回头的离开了曾经美丽的家园。这就是下沉式展馆带给你震撼的体验。</h3> <h3> 水洞沟村口,带你进入三万年前史前人生活的村落</h3><h3></h3> <h3> 村口汲水的水井</h3><h3></h3> <h3>简易的篱围</h3><h3></h3> <h3>“地窝子”茅草屋</h3><h3></h3> <h3></h3><h3> 水洞沟村是一个古老的地穴式的聚落遗址区。在古老的水洞沟村里,保留着北方先民们创造的窑洞式、地穴式、半地穴式、浅地穴式的居室。这种从新石器时代流传下来的居室,往往建在黄土层较厚的山坡或沟岸上,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水洞沟村继承了这种古老的居住方式,在黄土坡上先挖出一定深度的地穴,然后在地穴四周边缘上,用土坯垒起矮墙,使之高出地面,再以桁条,木椽搭顶,复以柴草,在柴草上糊以泥巴,防止漏水。这种居室建筑极其廉价,是远古人类居住方式的最佳选择。我国北方地区群众习称其为“地窝子”、“地窨子”。它产生于生产力极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伴随着人类存在了数千年,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逐渐被人们废弃,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h3><h3><br></h3> <h3></h3><h3>长城 </h3><h3> 横亘在中国北方大地上,有如巨龙般奔腾穿行的万里长城,曾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她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h3><h3><br></h3> <h3>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据说曾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长征时,途经宁夏时所题。</h3><h3></h3> <h3> 水洞沟明长城可能颠覆大家对长城传统意义上的印象,此地长城属于土夯长城,是用10到15cm夯土层层修筑而成的,水洞沟明长城起自黄河东岸的横城,经灵武,盐池,最后入陕西定边县,全长约387里;它也是明朝土夯长城在宁夏境内保存最完整的一段。</h3><h3></h3> <h3> 残存的长城城郭,几百年来的风蚀雪浊,黄土夯成的城垣已经大部崩塌剥落,在蓝天的映衬下金黄耀眼,有几份凄美有几份悲壮!</h3><h3></h3> <h3> 站在长城上,脚跨两省,放眼眺望,北边是内蒙的鄂尔多斯毛乌素沙漠,大漠茫茫,黄沙荡荡,一派西北大漠风貌;南边则是宁夏的水洞沟,湖泊湿地、高峡平湖尽显江南秀色,给你别样的体验。</h3><h3></h3> <h3> 这是水洞沟内一段水岸长城。穿过约3公里的芦花谷,就到了水洞沟遗址旅游区面积最大的一个天然湖泊——红山湖。在这一片独特的雅丹地貌、土林景观里,出现水域面积1.8平方公里的湖泊实属罕见,可更为难得的是:我们看到崖对岸的明长城蔚然屹立!大家都知道,我国的长城在修建的时候都是依山傍水、就地取材。但没有一处的长城在面积约7.8平方公里的地方能体现出依山傍水、借助高15-18米的大峡谷和独特的藏兵洞、守军的城堡构成的立体军事防御体系。这也是水洞沟遗址旅游区的一大独特的亮点。</h3><h3></h3> <h3> 这就是面积达1.8平方公里的红山湖,在这四围都是茫茫大漠的地方,竟然隐藏着这样一处纯净的湖水,有如一块美玉镶嵌在黄沙荒野之中。</h3><h3></h3> <h3> 穿过这里的蒙古包就进入了峡谷中的藏兵洞</h3><h3></h3> <h3> 水洞沟藏兵洞,顾名思义就是隐藏驻兵的山洞,这是目前唯一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立体军事防御体系。在我国的长城防御体系中,有长城,城堡和地下藏兵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全国还没有,这里是独一处。它系明朝红山堡守军由地上转入地下,隐蔽军队,保护自己,待机出击,或在空旷处设伏兵的地道。这里的藏兵洞是我国最早的地道战遗址和原型,抗战时期,八路军和游击队让敌人胆战心惊,闻风丧胆的地道战或许就是借鉴于此吧!</h3><h3></h3> <h3> 藏兵洞蜿蜒曲折于悬壁之中,上下相通,左右相连,洞中分叉颇多,左盘右旋,久久不见尽头,确如迷宫,一般对洞内情况不熟的,很难走出去。洞中除洞道外,左右辟有土屋,可以住人,大约是专供领兵长官住的。洞内还设有粮食储藏室,有水井、灶房等,只要储藏够一定的食物,在相应的一段时间内,洞内所藏将土不出洞,照样可以生存。因藏兵洞高出沟底10多米,可以是不怕水淹的。多年来,既便发山洪,藏兵洞都不曾为水淹过。对于古人的智慧,我们真是叹为观止。</h3><h3></h3> <h3> 藏兵洞的修建既独具匠心,那么到底起什么作用呢?我们知道,明代鞑靼、瓦剌入居河套,灵州长城一线为明王朝在宁夏等地最北面的防守线,而红山堡一带地势平坦,便于敌骑大面积地展开,这一带就成为鞑靼等贵族率军南下的首攻之地。我们也知道鞑靼等贵族串骑南下的目的,主要是掳掠人口、财物,他们得手后迅速退走。因此,他们什么时候入攻,什么时侯退走,全由他们视情况而定。但明中叶以后,筑长城只是全天候的被动防守。鞑靼、瓦剌贵族数次由灵州至盐州间拆墙南下,寇掠灵州宁夏(今银川)等,掳掠后退回北方。但几次拆墙南下,都不从红山堡入攻,红山堡有藏兵洞在内的立体防御工事发挥了很大作用。</h3><h3></h3> <h3><br></h3><h3></h3> <h3> 藏兵洞中的通风通光瞭望口</h3><h3></h3> <h3> 据史书记载,明代鞑靼、瓦剌贵族多次由灵州至盐州间拆墙南下,寇掠灵州、宁夏(今银川)等,掳掠后退回北方。但都不入攻红山堡。这可能跟藏兵洞等立体防御工事在军事上发挥的重大作用有关。</h3><h3></h3><h3>从大峡谷进入藏兵洞,出了洞口,就来到了红山堡。</h3><h3><br></h3> <h3> 红山堡是因位于红山地区而得名。据史书记载,古时在夕阳的照射下,这里山峦一片鲜红,因命为“红山”后讹传为“横山”,“红山堡”旧时也就一名“横山堡”。它是明代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个城障,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由总制陕西军务户部尚书秦纮秦筑,距今已有500多年。“红山堡”本属灵州千户所辖,其为正方形,边长均为 300米,设东门一道,有瓮城,门向南开。墙高8米,底宽7米,顶厚4米,是按照明代长城沿线70里一城,30里一堡的防御体制设置的。</h3><h3></h3> <h3> 大峡谷是自然形成的冲沟,有10-15米深,风蚀地貌,土林景观,绵延4公里左右,本是大自然的“杰作”,但明代时,这又成了明长城 “深沟高垒”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峡谷两岸经常年的风雨剥蚀,谷内怪壁峭立,沟壑纵横,深厚的黄土经长期的雨水冲刷,土柱突兀壁立,造型奇特,形成了“土林”。“土林”又经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般地形成千奇百怪的形像。有的像僧人登高远眺,似在期待来者;有的宛如一对恋人,相亲相依;有的如夫妻相敬,双方对拜;也有的如怪狮猛兽,雄踞怒吼。总之琳琳总总,各具形态,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你足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联想为你认为的形象。</h3><h3></h3> <h3> 从水洞沟往机场去的路上,右侧就是残存的长城。只留下破败依稀的棱廓,绵延数十里,荒草杂生,残墙断壁,与其说那是长城,不如说那就是一堆残存的黄土。她曾经的伟岸、曾经的荣光、曾经的辉煌都已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消失在大漠的黄沙里,消失在塞外的风雪里。。。</h3><h3> 长城已死,但精神尚存,她是中华的图腾,她是中华的脊梁,她在华夏儿女的心中永存!</h3><h3></h3><h3><br></h3><h3><br></h3><h3>2017年9月底于银川一一手机摄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