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也是中国文化中的国宝之一,我也正是带着一种对中国画的好奇与探索心走进了画画课堂,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我们赏析了许多的优秀中国画作品,在张老师的熏陶下对中国画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h3> <h3>2017年9月23日,第一次上课,张老师讲想学好画画必须先练好字,我们安排的课程是一个小时写字一个小时画画,今天我们要临摹赵孟頫的字,首先要对赵孟頫有个初步的了解,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是一代书画大家,书法和绘画开创了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胆巴碑》、《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等。</h3><h3> 第二项要求我们按照模版画枯树,并不厌其烦的为我们做讲解,做示范,我拿起毛笔斟酌了很久,用毛笔蘸水、墨小心翼翼地作画于纸上,张老师说不要怕画的不好,关键在于用心,看来国画需要一种平和的心情,欲速则不达呀!</h3> <h3>9月30日第二节课老师依然安排画枯树,但唯独不同的是这次画的是蟹爪法,为向下弯曲的类型,比起第一次有点小感觉,老师说下笔不够大胆,并讲解了画树的基本顺序和方法:勾、皴、染、擦。</h3> <h3>10月7日,第三次上课虽然还是画枯树,但增加了难度,画二株分形,两棵树交叉或一大一小两棵树,为向上升长的类型,传统的画论中称为鹿角法,先把主干粗枝勾好,再加细枝,老师说树枝就像画"括号"一样有曲线,不能直线,跟着老师的节奏慢慢找感觉,嘿,整幅画完成,有点模样!</h3> <h3>10月14日,第四次上课,开始画树叶了,张老师讲:树叶的画法有两种,一个是点叶法一个是夹叶法,古代画家通过对各种树木观察,分为个字点,介子点,梅花点,松针点,等等。今天先学点叶法,点叶子的时候要注意叶子的前后、浓淡、大小。同时要注意一组叶子要有浓淡变化,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墨色变化要有自然感觉。大混点多用于画雨景树木,方法是用笔蘸淡墨,再在笔头上蘸些浓墨,使笔毫中有足够的水分,又使一笔中兼有多种墨色,然后横向落笔。下笔要肯定,勿多迟疑。点子要求笔笔分明又笔笔相融,温而有形,如觉得墨色不够,不要马上加,否则会使点浑化无形,只能等将干或干时再加。</h3> <h3>上了几节课了,毛笔字的笔画顺序依然分不清,不知该如何下笔,老师讲了字的结构,每个字要观察它的特点,起笔、用笔、收笔的笔路都要十分清楚,点、划之间彼此呼应,要十分紧密,注意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的笔画,并给我做了示范,看老师写起来很轻松,我写起来咋就那么难呢!😔</h3> <h3>10月21日,第五次上课,先模临赵孟頫的字,然后学习画夹叶法!老师表扬,写字有进步,继续努力💪</h3> <h3>今天学习"夹叶"画法。凡是用线双勾成形的称为"夹叶",勾圈的夹叶,又称圈叶,其轮廓线不一定要求很圆,线条不要太细刻,只求随意中有球体的感觉。圆叶、圆点缩小即成胡椒点,相聚五个为梅花点,点时用笔可略快些,过慢气不连贯,就会松散。点子一组与一组之间要有聚散。<br /></h3> <h3>10月28日第六次上课,这次画的树要求带叶子的树!张老师讲画树的顺序,一般先画干或枝都可以,树干、树根、大枝常用双钩墨线表现,小树与远树则用单线老树的树枝上常有大的结疤,可先把它画出来,然后依疤痕画西边的轮廓线,树也要有疏有密,有收有放才有风致。运笔要注意顿挫转折,才能矫健多姿,富有生气。要以左右、前后四面出枝,才能表现一株树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每棵树木画法都不一样,要变化中求统一,不可显得杂乱无章。一片树林中要有一个主体,要突出一种,其他的作为陪衬。</h3><h3><br /></h3><h3><br /></h3> <h3>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画两棵树挨着的树,可以一前一后也可以一大一小,我找了芥子园画谱的模版,用了三个小时完成了一幅作品!</h3> <h3>11月4日,第七次上课,开始学习染色法,染色必须要使用大白云,因为大白云为羊毫所制,笔锋柔软蓄水能力强,主要用来平涂底色,今天使用两种颜料花青和赭石,老师做了示范把颜料涂好,让大家开始涂自己的作品!</h3> <h3>课后作业,历时三小时,依然有很多缺陷!</h3> <h3>11月11日,第八次上课,中远景树的画法,亦称丛树画法。此法要求组树时要严谨,以密为主,以疏为辅,疏密关系和位置要根据情况而定。用墨时要重墨在前,淡墨在后,杂树排列于先,松树、枯树在后,树的根底部不要平齐,并用淡墨染之,可用此法,拉开远近关系。点树叶时,先用淡墨点出部分叶,再以浓墨破顶,不仅使墨色有了变化,还使树木显华滋。远景树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形体简散,因此,不宜多用笔,画实的地方,比如树干,可用淡湿墨画;虚的地方,比如树叶,可用稍浓干一些的墨画。这样,在干、湿、浓、淡的笔墨交替中,会产生虚实相生、相益得彰的效果。</h3> <h3>为上一节课的作品进行了染色!</h3> <h3>12月2日,请了两周假,不知能否跟上课,已经是第11节课了,张老师说今天继续画画,并把上次完成的作业进行染色,这节课主要画松树,老师讲:画树干以中锋为主,用笔过程要有转折,顿挫,皴擦。这样画出的线条有节奏感,松树的枝有一定的向上或向下走的走势,也可适当的使用侧锋,松树皮如鱼鳞,用同一种松针发把作品画完,最后进行染色。</h3> <h3>模临赵孟頫字帖写字,感觉怎么都写不好!</h3> <h3>老师说用笔不够大胆,没有踏下笔,再接再励吧!</h3> <h3>12月9日,今天开始画柳树,画早春柳,柳树老干要苍老,先画完树干,垂柳要用尖峰,墨干,自上而下,先浓后淡,力量从强到弱,有虚有实,自然下垂,如点柳叶,要蓬松富有变化,柳条用肽青蓝、藤黄、花青三种调色进行染色,树干用赭石染色,圆满完成作品!</h3> <h3>课后作业!</h3> <h3>12月16日,今天开始画山石,在画时一定要运用黑白关系,也就是处理好阴阳面。一般的都是上百下黑,做边白,右边黑,右边白,左边黑。当然 也有中间白两边黑得。如果画面需要很多石头,不能大小一样,也不能分散排列。要有大小、有聚散、大小相间。古人的经验是:近山处 ,大石间小石,近水处,是小石间大石。</h3><h3> 画石头的主要方法就是皴法,皴的方法很多,如披麻皴、斧劈皴、解索皴、折带皴、荷叶皴、米皴、乱柴皴等等。 在这些中主要就是斧劈皴和披麻皴最为重要。我们不要每一种方法都要学习,把最重要的和最基本的学好。</h3><h3> 首先讲披麻皴法,由上至下皴,中锋或侧锋,墨色要干一点,没有皴整个画面会缺乏厚重感,画山石要由近至远画,首先勾勒,一层一层勾,线条要求比较毛,由前层向后层勾勒,有条不紊。皴用刷笔方式统一方向刷出虚实相接的效果。且注意皴上不皴下,要遵循阴阳向背的原则,受光的地方不加,一般上少下多,上虚下实,才能体现体积和前后关系,擦的方法即把笔的水分和墨降到最低,用较吸水的纸吸干一点,向纸面摩擦。这里用擦的方法表示云雾或者山的石面或者其它抽象的块面。</h3> <h3>课后作业!古人讲的石分三面这句话说得是只要画出石头的三面就可以了。只要画出三面就可以表现出石头的结构和立体感了 。</h3> <h3>2017年12月23日,第14节课,今天继续画山石,主要使用斧劈皴法,画斧劈皴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侧锋画出皱纹,再用淡墨渲染,笔线细颈为小斧劈,笔线粗阔为大斧劈,下笔首重尾轻,形似丁头,为小斧劈皴,小斧劈用笔宜有波折顿挫,转折处无圭角,能圆浑。</h3><h3> 将勾、皴、擦、点四种基本方法前后交错进行,不需要硬按步骤,当然是在熟悉的前提下要求这样的变化。然后增加了山头的同时要增加虚实。注意皴与不皴的界面要过渡自然,不然会有明显的黑白分割线。</h3> <h3>将作品进行了染色!不错,很有成就感!</h3> <h3>2017年12月30日,中国山水画一般都有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但近景需要画实,刻画要细,体量要大,要成为主题,其它部分要渐行渐远,越画越虚,以树木,云气作为遮掩,欲藏还露,方见悠远!</h3><h3> 近中远层次要明确:如前后、浓淡、疏密、虚实、黑白,注意空间关系变化,一般以近景为陪体,中景为主题,远景为托体,近景要实,中景要虚实结合重点刻画,远景要虚!</h3><h3>初稿完成!</h3> <h3>2018年1月6日,大雪纷纷,雪哗哗的打在脸上,依旧阻挡不了我前进的步伐,到校后,只有我一人,老师说本幅作品皴、擦、染不够,这节课继续完整幅作品并染色,经过加工后画面有了清晰的轮廓!</h3> <h3>张老师讲:染色时,一定要按前次染时方向一致,并由浓到淡,由面积小到面积大,染出物象的立体感来,山石、树干用赭石,赭石的染色方法用皴法,不可平铺,赭石染出枯树的表皮结构,染色要结合皴法注意留白,山石要上浅下深;花青染山石的暗部,树叶用花青,先用毛笔蘸好一些较为淡些的花青,而后再在笔尖上蘸些深色,然后在纸上一笔点拓而成。这种技法叫"点染"。</h3> <h3>积极完成了另一幅作品!</h3><h3>国画的画法口诀:</h3><h3>画前需定形, 先从树起跟! 勾出树枝干, 稍点树梢墨!</h3><h3>颜色要细调, 红绿要纯清! 染在树梢顶, 树头浓墨分!</h3><h3>松要摆大气, 枝干壮山魂! 近松叶要明, 远松稍点清!</h3><h3>叶用深绿染, 干要株黄清! 杂树枝要细, 点叶要分明!</h3><h3>不可太浓厚, 不要太稀匀! 山涧多树长, 层次要分明!</h3><h3>大小照远近, 浓淡要看形! 山石虽大气. 莫忘暗与明!</h3><h3>有光一方照, 此方须淡澄! 无光一方照, 明暗下笔沉!</h3><h3>画好一磅石, 远近多关心! 与树相连处, 层次要高明!</h3><h3>无光山顶树, 树下一片黑! 有光山顶树, 用色要沉稳!</h3><h3>落山脚处时, 染色几次分! 山脚可点树, 但要雾和云!</h3><h3>山脚不作树, 需要染纯清!</h3><h3>远山写云海墨色相染成!</h3><h3>近山有雾气, 只在山脚形!</h3><h3>高低多层次, 写云几次成!</h3><h3>浓墨下脚处, 浓淡要细明!</h3><h3>檫点明暗处, 用笔要细稳!</h3><h3>檫点一山成, 远近常关心!</h3><h3>山涧紧相连, 浓淡要辨清!</h3><h3>画半要细看, 似乎可以成!</h3><h3>若是不合意, 寻找顺势形!</h3><h3>该改则大胆, 不改须细心! 画前须静想, 画时耐心稳!</h3><h3>多在墙面画, 才好看得正! 画好需回味, 多看否改进!</h3><h3>细看多难处, 记得下次稳,</h3><h3>此为画中意, 意境难悟成! 悟到深思处, 好画自然成!</h3> <h3>课后作业的初稿!</h3> <h3>课后作业,随意创作了一幅作品,整个画面悠闲、安详、宁静,却不知如何着色才好,张老师说想怎么染就怎么染,淡淡给个颜色就行了,结果就是这样了,怎么看都不满意,唉!</h3><h3><br /></h3> <h3>2018年1月13日,继续创作山水画,张老师讲我们学习山水,最终目的是为了创作。一副成功的创作作品不仅基于对传统的长期学习、积淀和在大自然中对景写生,而且来自于对日常生活的个人感受和体验。创作者不是一个只会按既定程序运行的机器,而是以想象、冲动甚至愚笨的念头表现内在的精神变化。只有重视这种对生活体验的感性因素,艺术作品才真切、生动。 </h3><h3> 第二学期李老师代课,并外出写生,期待下一次的上课!</h3> <h3>元月20日,这学期的最后一节课了,这节课的任务是写春联,老师说可以写春联了,但我依然很纠结,写的这么差怎么贴呢?</h3> <h3>写的还是老样子没有进展啊!</h3> <h3> 这一学期就这么结束了,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收获满满,在创作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和灵感。大自然是善于藏匿的,只有发自内心深处的感触,用全身心描绘,才是对自然与生活的真正体验,创作出的作品才感人,也感谢我的同事一路的陪伴,没有你们我很难坚持下去,谢谢!</h3> <h3>今天是除夕,家家户户伴随着笑声和朝阳,开始贴春联,迎接新年,我家也不例外,我一大早起床,开始写对联,开始写时,我的手嗦嗦发抖,还是没有练写的字好,在老公的鼓励下,我镇定下来,终于把对联写好了。写了几幅对联都不满意,纠结半天还是贴上了自己写的第一幅春联,为2017年书画圆满收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