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昆山有玉江有灵</h3><div>——瞻仰刘崐墓有感</div><div><br></div><div>1.</div><div>刘崐,字玉昆。昆山有玉。</div><div>这个人确实是一块好玉。二十一岁选为贡生。二十五岁中举人。三十三岁中进士。</div><div>刚过而立,即入翰林,有清一代,亦不多见。自此,天下有了一个刘学士。</div><div>好玉自不掩其光泽,他的好学问让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div><div><br></div><div>2.</div><div>我们要记住刘崐这个名字的理由还有很多。</div><div>比如你喜欢喝潽洱茶,你会记住他祖藉是云南潽洱。</div><div>比如你喜欢书法艺术,你会知道他的书法作品时人争求,以至后来他发觉连青楼上也有其墨宝时,不得不写一联:“愿与不解周旋客饮酒,难为不识姓名人作书”的掌故。</div><div>比如你喜欢研究历史,你应会对他曾为一代帝师,侍讲同治皇帝的历史产生兴趣。</div><div><br></div><div>3.</div><div>当然,能让胸怀天下、敢为人先的近代湘人,记住一个外来人名字的理由,更是他对湖南那份特殊的感情。</div><div>或者从另一意义上说,刘崐就是一个特殊的湖湘人了。</div><div>他留任3年湖南学政,做过5年湖南巡府,解任后17年居湖南。八十年生涯,有23年在湖南度过。</div><div>他的妻儿去世后葬在湖南,他去世后也没有叶落归根回归千里之外的彩云之南,而是选择了下葬湖南。他妻儿下葬的地方在岳麓山下的天马山旁。他自己安葬的地方,在离他妻儿坟墓约七公里,一个叫玉江村罗家湾的一座小山上。</div><div>昆山有玉,玉江埋玉。这个地方慢慢的就有了另一个名字:学士。学士桥,学士乡,学士公社,学士街道……</div><div>学士,就这样与岳麓结下了不解之缘。</div><div>而与刘学士墓相隔大约七公里左右的大王山上,埋葬着与刘学士亦师亦友的同僚,清代重臣曾国藩。这两位惺惺相惜的清代名臣,同时选择岳麓作为他们最后的归宿,这也许不仅仅只是一种巧合。</div><div><br></div><div>4.</div><div>刘崐刘学士,特殊的湘人,还有很多理由要让我们记住。</div><div>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御书楼前的长廊,嵌存有“重修岳麓书院记碑”,其撰写者正是曾主持大修书院的时任湖南巡抚的刘崐。</div><div>当时被太平天国军队炮毁不堪的天心阁和古城墙,今天还能让我们领略其古貌,就不得不铭记刘学士的重修之功。</div><div>迄今为止仍是方志界公认的典范《湖南通志》,历时十七年编撰才完成,刘崐亲自督修。</div><div>刘崐尤为重视湖湘人才选拔,不少晚清的栋梁之才,如两江总督曾国荃、湖北巡抚谭继洵等都以师视之。</div><div>湖湘近代奇才出,不可遗忘学士功。正因如此,当因太平天国运动耽误九年之久的江南科考开考,需要慎重遴选主考官时,重臣曾国藩第一个推荐的就是刘崐。</div><div><br></div><div>5.</div><div>刘崐的妻子、唯一的儿子和媳妇竟在同一年先他而去。人言老年丧子,中年丧妻为人生之大不幸。而当这两大不幸同时降临,这位时年已七十高龄的老人却没有被不幸击倒。</div><div>这位才高八斗的老人,妻在时没有纳妾,妻亡后没有续弦。在他至亲离世后,人生最后的十年生命里,他用两根拐扙独自撑起了生活的重担。</div><div>这两根拐扙,于国,是鼎为辅修《湖南通志》;于家,是全力哺养五个孙辈。</div><div>刘学士教育后辈极为严格。五位孙辈中的三个孙男,先后有两名中举,其一位列二品。</div><div>刘学士有家书云:“窘况潦倒,矢志不移……汝等困苦余生,好好存心立志做人,此要此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家风一脉士子心。从这一点上,我们也有理由要记住这个名字。</div><div><br></div><div>6.</div><div>刘崐为人极为正直低调,以至其故乡普洱景东有“后进儒生无由景仰,文苑各体无从采辑,乡党之间不无遗憾”的说法。</div><div>确实如此。在京城住了几十年的旧居,若不是卖给“得意门生”谭继洵,后来成为谭继洵之子谭嗣同的“浏阳会馆”,又会有几人知道,现在北京闻名的“谭嗣同故居”,之前竟是刘玉昆旧所呢?</div><div>刘崐在长沙先后生活23年,但他究竟住在哪里,至今也鲜有人知。只听说在今苏家巷一带,具体还有待考证。</div><div>刘崐之墓葬也选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包上,也无大江大河环绕。这个地方最好的就是一个好听的名字:玉江。玉江不见有江,不知是因叫玉江而埋玉,还是因为埋玉叫玉江。</div><div>曾为刘崐守墓几十年的人说:“刘崐究竟是个什么人我不知道,只知是个大学士大清官”。</div><div>从云南到北京,从河东到河西,大学士辗转八十年,最后委身岳麓,安家于此。作为湖湘传人,我们难道不应当记住湖湘文化推动者最后安家的地方吗?</div><div><br></div><div>7.</div><div>玉江埋玉。一百三十年后的今天,这座偏僻的小山村,已经成为热闹的现代化都市。</div><div>新修学士大道就在旁边经过,城市的目光在高楼上打量着这方安静的墓地。</div><div>这位大学士最后的家,在新城规划的蓝图上,将会是什么样子呢?</div><div>昆山有玉自光华,玉江埋玉不掩玉。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学士的终身绝不是文化的终结,因为我们有太多的理由要记住这崐,记住这位特殊湘人的名字了。</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墓碑砌在塘坝上</h3> <h3>修复前刘崐墓</h3> <h3>后人珍藏书法</h3> <h3>晚年照</h3> <h3>景东刘崐故居</h3> <h3>北京刘崐旧居,现谭嗣同故居</h3> <h3>长沙苏家巷一角,刘崐旧居待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