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情结

翟焕荣

<h1>  周六天气大好,秋高气爽,艳阳高照,老公和我一同回娘家看看老母亲。到家后,母亲和弟弟下地拽花生,我们也随同而去。到地后,一片成熟的花生在秋风中摇曳急待主人来收获。我们动手拽起来,绿缨白果在我们手中拨动,摆一排,放一堆,聚一摞,好像在炫耀,又像是在接受检阅。对花生我情有独钟,这算是童年时最有味的干果了吧。</h1> <h1>  记得儿时随父母去地干活,看到一地绿油油的花生,总觉新奇,绿叶、黄花、花落生果。花生不到成熟季节,但也总会刨上几棵,摘上几个嫩泡泡的花生解解馋,这也没少挨父亲批“花生还不行,别糟蹋了!”。中秋前夕,是花生收获的最佳时节,全家行动,拽的拽,摘的摘,晒的晒,经几番功夫,晒干后,母亲总是用筛子再过过,沙土、毛根、干叶都过滤出来了,花生像洗过一样,白生生,亮灿灿。然后,母亲再用簸箕簸簸,挑挑拣拣,瘦的自家吃,胖的留种子或送亲朋好友。逢年过节,母亲就用少许沙子和花生搅一起放在铁锅里,在灶火上用铲子反复搅动,火不能大也不能小,慢慢焙烤,炒熟后剥开,红嘟嘟的花生籽用母指和食指轻轻一搓便脱下了红红的外衣,白生生的花生粒放在嘴,一咬脆香可口,这便成了招待客人的佳肴,也成了回赠亲朋好友的“礼品”了。</h1> <h1>  还记得小时候生活困难,也无电视,冬天深夜绵长,一家人围在火炉旁,总拿些花生放在火炉沿上焙焙,趁这个时机,父亲总不忘对我们姐弟进行言传身教,我们也一边磕花生,一边听父亲讲爷爷奶奶的故事,讲他的成长经历,也不时地聆听父亲的谆谆教导,做人要诚实,要正直!我现在也活成了父亲的样子,对儿子也如此如此。事过境迁,物是人非,父亲已离我们远去十二年了。但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风声谈笑依旧可见可闻,忘不了,怎能忘…… </h1> <h1>  成家以后,住在县城,父母看我们柴米油盐都得拿钱去买,觉得那点工资搁不住花,时常给我们送米送面,送菜送油,经常说自家种的,有,就不用花钱再买了。父亲走后,老母亲也不忘这些,特别是花生收获后,挑些胖花生,淘净,煮成五香的让弟弟送来让我们尝尝鲜。每一年母亲都让弟弟留那么一亩半分地种花生;每一年都是备满满的一大壶花生油让我们带回。老公爱吃花生,老母亲总是剥成籽儿装在饮料壶里或塑料袋里盼着我们去了给捎回,粒粒花生籽,滴滴花生油,点点滴滴都是爱呀!何以报偿,唯有常回家看看。可总于各种忙的借口,还是回来的少,陪伴的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h1> <h1>  岁月催人老,母亲已年近古稀,自已也进入不惑之年,感慨人生苦短。此刻,母亲又忙碌着摘花生,挑花生,好让我们回家时带上饱满的,肥胖的果实。把最好的留给儿孙们品尝,儿孙们也便成了她的整个世界。每一次回家,家里有的农产品都装好一咕脑儿地都让带上,你不带,老人家不高兴,你带上,她就乐。母亲在,家就在,无声的爱,无言的情,我懂,我怎能不懂……:</h1> <h1>  坐在院子,我摘着花生,想着过去,看看现在,白白的花生,暖暖的情意,不觉又潸然而泪下了……</h1> <h1> 花生又有长生果的美名,让浓浓的亲情如长生果一样不老、不衰、久长悠远。爱莫迟,孝莫等……</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