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激动的心,颤抖的胃。吃饱了再进场,防止哭晕!</h3> <h3><br></h3><h3><br></h3><h3>时间己到6点半,入座就在这一刻。</h3><h3>涌动的思绪即将爆发.....</h3><h3><br></h3> <h3><br></h3><h3><br></h3><h3>落坐后亮个相,玉蓉成了大饼脸,方便泪水横流。</h3> <h3>当年我们也是乘坐解放牌大卡车一路颠簸2天到达前线的。</h3> <h3>片中抢救伤员的情景与我们当年是一样一样的。此刻,泪奔。</h3><h3><br></h3> <h3>我们医院的前接组就是在龙邦囗越境抢运伤员的。</h3> <h3>终于等到见面会的时刻,冯导携主创人员走到了台前。那个激动,那个掌声....。</h3> <h3>冯导问:片子好看吗?</h3><h3>我们站起来挥舞着红纱巾大声回答:好看!顺便搭上一句:我们是参战女兵!</h3> <h3>顿时引来了超高回头率,闪光灯中自豪的我们又大声说:我们都是32野战医院的参战人员!接着又各自报上参军年份:68,69,70,71,全场竟也静静听我们"报数"。</h3> <h3>互动环节一开始,新安就不停嘀咕着:不行了,我忍不住了,我要说!说话间高举双手拟抢头筹,王凤和恭子立马站起配合。终于野战人的吼声引起主创人注意,冯导指着新安方位说:让那个戴着红絲巾的说,你嗓门大,不用麦克风了,你说,我听得見。新安激情燃烧如溶岩般流出着说:"我们32野战医院参加过援越抗美和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两场战争..."。可惜未能及时录像录音,白白浪费了新安精彩的现场演说情景。但从网上挖来的图像已清楚看到前排观众向后转调转"枪囗",记录下见证豪情的一刻。</h3> <h3>玉蓉激动中拟冲到台前与冯导合影,无奈被拦下,说要经得冯导同意,第一次冲关失败,只好怏怏回座。机会突然而至,新安话音刚落,玉蓉大声说:冯导,我们想送一本我们自己编写的"32野战医院79战地回忆"一书给您,好吗?冯</h3><h3>导一句"好啊"让蓉妹妹终于冲关成功!给冯导挂上红纱巾后,又把书敬上,我们立马拍下这足以使她兴奋许久许久失眠几天几夜的相片!</h3><h3>冯导身旁站的是原创严歌苓大才女作家,我爱死她的作品了。同年兵,同时代,同感受。真后悔沒多带一夲书来送给她,沒把红絲巾也给她带上。</h3> <h3>玉蓉的话顿时引起友军对"79战地回忆"的</h3><h3>关注,希望得到这本书。</h3> <h3>影片中的情节与我们的79经历叠加。每人的小方巾已被泪水湿透。</h3> <h3>众目睽睽下,玉蓉说当时浑身已筛糠,脑子一片空白,记不清自己对冯导表白了什么。</h3> <h3>为我们长脸的蓉妹妹,让32医院扬名了,让我们自豪了!</h3> <h3>蓉妹妹发抖的双腿居然可以挤到主要女演员苗苗(片中演何小平)身旁,与徐慧(中间)一起留下一张不输他人的相片。</h3> <h3>新安的发言获得了一张有《芳华》主创人员签名的海报,乐得她与好友王凤(左1 战歌舞蹈演员)和恭子(右1 省老干合唱团员)一起美美的拎着海报合照留念。</h3> <h3>北妮抢着与偶像合影。</h3> <h3>左1是原68军文工团员,也参战了。她在场第一个发言了。走出影院后建议参战女兵来一张。</h3><h3><br></h3> <h3>90后小年轻(右4)一直在旁请求与我们合影,我们语重心长地说"千万不要忘记这段历史,永远记得为国牺牲的烈士啊!建议你们到靖西走走,拜祭一下长眠于此的烈士,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h3> <h3>终于找到新安讲话的录像,耐心等待,黑屏过去后,便是光明。</h3> <h3>北妮录下的冯小刚和严歌苓等芳华主创人员在现场与我们互动的录音。从中你可听见蓉妹妹和我们大喊冯导的声音。</h3> <h3>娟娟的现场录像正接上北妮的上段录像。冯小刚导演正鼓动在场观众动员自己的父母来看《芳华》。可我们这些当年的参战人员如今就早已超越"父母"辈了。冯导,还真不用动员,战友们正群情激昂盼星盼月亮期待《芳华》正式上演,虽然打仗镜头不算多,但短短的十多分钟镜头足以说明很深很深的问题,释放压抑心头很多很多的困惑。</h3> <h3><font color="#010101">《芳华》主题歌。</font></h3> <h1><b><i>《芳华》观后感(一)</i></b></h1><h1><b><i><br></i></b></h1><h1><b><i>王玉蓉</i></b></h1><div><b><i>记得9.22日我们看芳华时,有一组镜头,就是伤员从战场上下来,解放牌开进野战救治所时,一位领导对着前来抬运抢救的救护人员说,把没有气的,不会动,先抬下来。看到这里时,娟娟说,当时伤员运到我们野战所时李付院长也说过同样的话。所以芳华有许多地方来自现实,让我们参加过反击战的人怎么能不泪奔!</i></b></div><div><b><i><br></i></b></div><div><b><i>王玲:</i></b></div><div><b><i>昨天看了电影芳华,那些女兵就象当年的我们,也许我们还更单纯些,那些画面有很多是我们的经历,那场战争,鲜血也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当看到城管打伤残的战友,我的眼泪止不住流下,战争虽然过去了,但我们不能忘了他们,为了保卫祖国当兵,他们付出了青春热血,永远也不会忘记,同样为我们这些当年的女兵,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i></b></div><div><b><i><br></i></b></div><div><b><i>潘佩华</i></b></div><div><b><i>今中午12:45分我参加党员活动观看《芳华》,向你们一参战战友致敬![玫瑰][玫瑰]</i></b></div><div><b><i><br></i></b></div><div><b><i>许红焱</i></b></div><div><b><i>为影片“芳华”上演喝采!期待上海也能早日看到翹首己盼的这部影片。</i></b></div><div><b><i><br></i></b></div><div><b><i>刘玉</i></b></div><div><b><i>芳华好美好,战争很残酷,生活很现实。影片结尾的一曲《绒花》,让我对从战场上走出来的战士们肃然起敬,久久不愿离场,因为泪水止不住[流泪]不止我一人,好多人都默默地坐着…</i></b></div><div><b><i><br></i></b></div><div><b><i>马红红</i></b></div><div><b><i>你说的这个场面,我没经历过,但可以想象得到。国家今天而有的尊严,是他们一条条年轻的生命换来的!电影里描写战场和救护所短短的几分钟让人揪心!</i></b></div><h1><b><i><br></i></b></h1><h3>马红红:</h3><h3>抗美,在看过小说《芳华》后,我中午和同学一起去看了电影《芳华》,电影毕竟是一种视觉艺术,冯小刚毕竟是制作这种艺术的高手,整部电影还是很吸引我们的。</h3><div>故事的年代跨度很大,要在一个多小时里叙述完,显然不能如原著小说般把每个人物描写的那么立体、饱满,把心里活动写得那么丝丝入扣。电影编剧还是严歌苓,她在小说基础上做了一些修改,主要人物命运的关键转折点还是都有了。但是时间所限,对他(她)们命运的突然转变, 铺垫不够,显得有点唐突,匆忙带过,虽然有几句画外音的说明,但不了解这个特殊年代背景的人,也许不能理解这种落差,一个人怎么会突然有这般遭遇。</div><div>电影没有让主人公在故事里死去,所以也淡化了小说给与读者的那种悲剧氛围。但是电影还是不乏泪点,我的泪点是在主人公‘犯错误后’被下放到伐木连,只有何小萍去送他,还有何小萍得精神病后,穿着病号服在空旷的夜下跳舞。而小说让人伤感的却是结尾部分,刘峰的悄然病死,一个最淳朴,最善良的好人,得过无数荣誉的军人,竟是这样归宿,我想,很多年青读者一定会对那个年代有不解和愕然!我感觉电影的着重点与小说不太一样。电影结尾总算有点抚慰了观众情绪,而小说结尾深深挫伤着读者的心!</div><div>小说有深度,电影只是一个故事,但是都值得看的。因为我们是同年代的军人,有同感,有共鸣。另外冯小刚导演还是很严谨的,每一个小细节都有很真实的重现,那个热烈的红色的年代气氛,那些男女兵的集体生活场面,部队拉练的场面,以及他们之间萌发的微妙爱意。甚至许多细节,如镜头出现过几次的女兵当年都穿的那种文胸、小汗衫,女兵宿舍的摆设,甚至个人抽屉里的物件,有人探家回来,带回家里爸妈给的零食,和战友分享……都勾起我们的回忆。至于战争画面和战地医院的惨烈画面,你应该知道拍得真实不?</div><div>建议看过电影的还是再看看原著。</div><div><br></div><div>马红红</div><div>这几天我的战友群和同学群里也在热烈谈起《芳华》,为牺牲的战友,为我们曾经的芳华,为走过那个年代后今天的我们。</div><div><br></div><div>闫恒平</div><div>广州首映日,我们30多位战友,包场观看了这部影片。电影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两个难忘的历史片段。对于我们这些过来人,真实、可信才能够被打动。也因此,中间有女战友的哭泣声,也有人痛骂,最后全体起立,报以热烈的掌声!</div><div>我思考,一是为什么善良的人得不到善报,还被欺负?二是为什么被处理的两个人都成了战斗英雄?为什么他们没有一个像样的工作,没有家庭、后代,终身凄凉?三是……四是……</div><div><br></div><div>曾珊珊</div><div>[流泪],我虽未经历过战争,但从参加过朝鲜战争,已经离休的三姨父那知道战争的惨烈。</div><div><br></div><div>程晓荣</div><div>今天有幸观看了我在部队那个时代的电影《芳华》。虽然岁月带走我们的青春芳华,但历史永记一九七九年中越自卫反击战的惨烈。这枚当年的炮弹壳保存至今,我希望世界永远和平。</div><div><br></div><div>罗晓路</div><div>看完《芳华》心里面久久不能平静,怨恨林丁丁这样的女子,对“活雷锋”刘峰哀其不幸,看着何小萍终于忍不住哭出来的时候,我的眼泪哗啦啦的停不住了。最喜欢小穗子的性格,她却不敢和陈灿表白,甚至撕碎了情书。看完这部戏心里堵得慌,感觉像当年看完《归来》那样。原来都是严歌苓笔下的……</div><div><br></div><div>方引华</div><div>昨天我和老刘到医院门口影院看芳华电影,看完后刚出门口,接到儿子一电话,妈妈你应看看芳华,我说刚看完,儿子说,我们也刚看完,我回头就看见了他和媳妇,真是心灵感应,我们二代人不约而同在同一时间,同一影院,同一排座位看了这场很想看的电影,我们曾经的芳华,热血沸腾,时代在变,青春易逝,如今的我们仍然有着深厚的军人情怀,善良和真诚是永恒的。</div><div><br></div><div>高云霞</div><div>今天上午看了電影芳华,仿佛回到過去军营,回到了七九年的靖西,心情久久难以平静,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芳华岁月</div><div><br></div><div>江丽青</div><div>今天下午2点我们全家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电影巜方华》片中野战医院抢救的場面,正是当年32医院的战友们为祖国奋力拼搏的抡救伤员顾不上吃饭睡觉,真为你们骄傲,32医院参战人员了不起!</div><div><br></div><div>许红焱</div><div>今天总算高价(120元/张)看到了盼望己久的电影“芳华”。有点愤愤不平的是部队文工团都是军人怎么还那样欺负李小平,那么不分清红枣白的对待刘峰呀?我们那会当兵也是60年代初,可没迂到过这种事,战友之间团结得象一家人一样。32医院更加象一个大家庭,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出现呢?不可想象。</div><div><br></div><div>闫恒平</div><div>@云霞 我是15号看的。当看到伤员的蚊帐时,我就想起南坡公社大礼堂,我们三所医务人员展开救护伤员的场面。太熟悉了,是那样的亲切!另外还有送伤员的大卡车,那是我的经历。太真实和接地气了!</div><div><br></div><div>李鲁华</div><div>芳华的诞生就是我们的心灵深处的美好时光回忆释放和展现。我很喜欢。这部影片就像是一件很好的衣服被提意见的改的、删的、总感觉不过瘾!这也许是我们经历过。有好多好多还没回忆完吧。我觉的回忆美好的时光没错。再有瑕疵也喜欢!我们要维护这一点尊严!希望得到社会的尊重!芳华只是一瞬间,但是理想主义的芳华永存心中。</div><div><br></div><div>叶小帆</div><div>刚看完《芳华》,我认为这部片讲的是各种“人性”的故事,只是借助了那个年代的文工团和战争为故事载体。值得看看,更值得想想。</div><div><br></div><div>许红焱</div><div>李鲁华发的这篇南部战区对影片“芳华”的点评非常中肯,点赞!我昨天在看那惨烈的战争场面时几乎是一直流着泪看完的。我周围的一对对老人也都在擦眼泪。虽然我离开部队比较早,没能赶上79年那场自卫反击战,但也当了十一年的兵,对部队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为32医院所有参战的战友喝采,点赞!你们都是英雄,我为你们骄傲和自豪!我也为昨天看到许多年青人耒看这部影片而开心,希望革命大旗永远后继有人高举!</div><div><br></div><div>李淑珍</div><div>昨天下午我和于燕一起看了《芳华》,于是第二遍了,总的感觉是:用短的篇幅浓缩了年轻军人,把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甚至是生命给军队需要的地方,绽放了人生最灿烂的光芒,对年轻人是有很大教育意义的。</div><div><br></div><div>吴光</div><div>今天去看了电影《芳华》,冯导这部战争题材的电影,把自卫还击的战争场面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本身就是对参加部队的肯定,对这类敏感题材,过去几十年一直无人敢写,更不用说演电影。其次是对参战牺牲的烈士及其子女,伤残军人,参战人员,分别应当给予不同的关怀照顾,现在看来还有些不尽如人意,象刘峰这位伤残军人,连城管都可以任意欺凌,这样的现象太普遍了。象参战人员,已都进入老年,有的已经作古,国家再不关照,就来不及了。</div><div><br></div><div>黄维亚</div><div>严格来说,這是一部反映部队文工團在那个特別年代的生活。故事敘述平实清𥇦,影片鏡頭也很流暢。說實話比現在許多胡編乱造的片子好多了。至於戰爭残酷的場面和战后參战人员的遭遇,我想馮小剛也不是无中生有的,我們大院參加的子弟不少,每当他她們聊起那場戰爭,總是心潮难平。這部片子還是拍得不錯。任何時候生活總是有多个折面,有向陽的,也有背阴的。</div><div>这里的電影院也放了。昨天我也去看了。很有感触。那个時代的生活都曾經历过。但此片所展現的人性美(即使是有缺陷的人性),却仍然使我感动。</div><div>一代芳华热血浓,他年硝煙映花紅。人情冷暖真心在,一曲未罢泪䑃眬。</div><div><br></div><div>抗美</div><div>娟娟,看完了您转来的感言,文中肯地评价了片中各人的人生覌、爱情观,赞颂人性的善良,这总比一些漫骂和无原则的指责要客观些。可以说,目前差评都是关注文工团的锁事,而我们以及参战人员却是看重那6分钟的战事,因为它突破了近40年的禁区,把一场为之付出生命和血性的战争事实摆在了人们面前。关注点不同,评价就不同;所处的经历不同,就不能避免影评的偏差。</div><div>这是我这几天来看了许多好评差评的感言。你沒有呆过军营,你怎知军中也有五光十色的人和事;你虽也在军营,但你沒在文工团呆过、医院呆过、甚至战时野战医院呆过,你都不能否认书中、片中反映的情节。我们还是客观地各看各的好,不作妄自评价好。</div><div>娟娟,你说呢?</div><div><br></div><div>范娟娟<br></div><h3>我认同你的观点,这些天我也在看影评</h3><div>我有一个好朋友对芳华铁杆,她的评论也很有意思。她在野战军参战随部队进越南经历了战争,见到的比我们还见到的要残酷惨烈,她写了不少文章。总之,我觉得参战和不参战的人对芳华的评价是完全不一样的。</div><div>黄维亚写的真好,是个冷静有思想的人。</div><div><br></div><div>谢佩芳</div><div>抗美,昨晚看了芳华,回家后电影里的画面一直出现在脑海里,我虽沒参过军打过仗,但我看过你们的画册,读过你们的文章,当电影里出现了伤员躺在账蓬里、抢救伤员、还有烈士墓等场面,我的脑子里就呈现出你在“并不浪漫的血色”里所写到经历,特别是何小萍蹲在那个十六岁小战士的身边的对话,我就想起你的文中“桂花流着泪.....”那段,在电影里呈现出来,让画面更加清浙 <br></div><div>具体,真是很感动!我很理解你们曾经历过那场战争的那份情结!我觉得电影芳华还是很成功的!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尽管电影是描写部队文工团,但她呈现给大家的是那个年代社会和人际的缩影,还有那些音乐和舞蹈是那么的熟悉!我看电影时,很多同我们差不多年纪的在看,而且几乎满座,虹红说得对!冯小刚该偷笑了!</div><div><br></div><div>马红红</div><h3>抗美,这个人说的好,军营里的生活不尽是红色的,激情燃烧的。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最后的际遇不一样,印在记忆中的痕迹就不一样,对那段时代的感慨就不一样,有些是鲜亮的,有些是灰暗的。这两天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也好,影评也好, 各抒己见,真是百家争鸣,冯小刚该高兴了。年轻人都好奇了,那是个怎样的年代呀?电影里虚拟的故事有可能发生吗?我跟女儿也聊过当年我曾经见到的人和事。虽然事情与电影里的不一样,但都是源于那个政治背景下的荒诞之事。但是在那个年代有刘峰这样的善良人,好心人我相信也是真的。电影故事是虚拟的,但是里边各种人物都有那个年代的人的思想,情感,和所为的真实再现。我看过后,佩服冯小刚敢在今天揭开这个年代伤疤的勇气。参加过自卫反击战的战友更被电影能再次还原当年参战人员的经历和情感而百感交集。尽管骂人家,人家的作品能得到这么多的感慨,议论,谈评,争议,那就是成功的。冯小刚其实该偷笑了。</h3> <h1><b>《芳华》观后感(二)</b></h1><h1><b><br></b></h1><h1><b style="font-size: 16px;">李鲁华</b><br></h1><div><b>某位老首长看《芳华》的观后感:</b></div><div><b>今天看了电影《芳华》,使我再次回忆起了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这场战争虽然过去了39年了,但留给我们那个年代的军人的记忆是永恒的。在当今物欲横流、追求金钱,缺乏信仰的社会,冯小刚能拍出这样的片子,值得肯定和称赞。军人的奉献、牺牲岂止在战场上。和平时期军人所做出的牺牲和奉献,至今相当一些人是不理解和认识不到的。</b></div><div><b> 全社会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不要与军人攀比待遇!尤其是铁道部门和民航部门再不要问军人为什么要优先,组织部门和人事部门再不要把转业复员退役军人的安置当包袱了,更不要把退役军人的正当诉求当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为军人把生命交给了祖国,即使一些现役军人没有流血牺牲,即使没有经历战争,即使许多军人安然退役,但是他们毕竟走过了随时面临捐躯的可能,和平与发展是军人甘于奉献,无私镇守的成果。我始终坚信,当国难当头时,支撑我们中华民族的是军人,绝非那些官僚者或开着奔驰宝马的大富翁。向牺牲的烈士战友们致敬......</b></div><div><b>向千千万万(现役、退役、离退休)的军人致敬!</b></div><div><b><br></b></div><div><b>许红焱</b></div><div><b>2017年12月17日</b></div><div><b>电影《芳华》观后:</b></div><div><b>特殊年代,</b></div><div><b>演绎了人的三六九等;</b></div><div><b>"血色"芳华,</b></div><div><b>诠释了人类的"芳华"人生。</b></div><div><b>无私的好人未必终将都有好报,</b></div><div><b>自私的小人未必终将都不被别人看好。</b></div><div><b>欲加罪时,</b></div><div><b>"红色政权"也能使尽各种卑鄙手段;</b></div><div><b>为清白抗争,</b></div><div><b>所有的威逼利诱对好人也只能是妄想。</b></div><div><b>人生虽然沧桑,</b></div><div><b>却不能泯灭原始的善良;</b></div><div><b>背后的阳光,</b></div><div><b>却不能把每个人都照亮。</b></div><div><b>付出与待遇的不公,</b></div><div><b>说明不了一切,</b></div><div><b>两颗善良的心撞出的火花,</b></div><div><b>才是生命中最伟大的力量。</b></div><div><b>当年的现实成就了今天的电影,</b></div><div><b>今天的电影再现了当年真实的现象。</b></div><div><b>也正因为电影太过真实,</b></div><div><b>所以才不能如期 放映,</b></div><div><b>也正因为电影再现的真实,</b></div><div><b>才赢得了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的热泪盈眶。</b></div><div><b>(三天三个亿)</b></div><div><b><br></b></div><div><b>方引华</b></div><div><b>三十二医院虽已拆消,但在我心里它永远存在,三十二医院的兄弟姐妹们有的已脱掉軍装,但在我心里,他们永远是真正的军人,好战友。那种纯真的感情,那种軍人的情怀,那些美好的回忆无論走到那里,什么时候永远都不会忘记。</b></div><div><b><br></b></div><div><b>叶小帆</b></div><div><b>@范彬 《战狼》是采用美式大片的手法,表现爱国主义情怀。动作热闹、情节紧凑、主题直白、老少咸宜。不过我觉得这部片模仿性(美式大片)太强,人物性格平面,虽然好看解气,但看完就完了。《芳华》是冯式文艺片,直抵人性的本质,不论如何评价其价值观,但作为影片来说,内涵更为复杂深刻。两种风格的电影,我都喜欢,不过更喜欢《芳华》。另外据悉《战狼》落选金马和奥斯卡入围资格,它过分外露的爱国主义肯定不为评奖接受。不过中国观众喜欢就好了。</b></div><div><b><br></b></div><div><b>李淑珍</b></div><div><b>昨天下午我和于燕一起看了《芳华》,于是第二遍了,总的感觉是:用短的篇幅浓缩了年轻军人,把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甚至是生命给军队需要的地方,绽放了人生最灿烂的光芒,对年轻人是有很大教育意义的。</b></div><div><b>@抗美 这是前两天和范秀玉讨论时我的意见。一部电影能够引起热议是好事,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画外音”这也很正常。最怕作品没有受众的回音。我还收到很多《芳华》的各种评论意见帖子,说明很多人都想看看究竟?这也是文艺界目前“催谷”票房的常用手法。</b></div><div><b>如果国家电影局同时推荐《战狼》和《芳华》参评国际影展,我相信《芳华》比《战狼》更有候选机会。国际上一般喜欢表现“人性”复杂,结局“残缺”的作品。</b></div><div><b>电影不只是给在部队文工团、野战医院呆过的人看的哦!既然公映,就要受到所有观众的评论。到了耳顺之年,有兴趣就听听各种声音,不想听大可充耳不闻。我现在还是省里的审片“专家”,播出的电视剧我们都要先看。工作关系还要关心影视问题,否则我也不会花这些时间看各种评论。</b></div><div><b><br></b></div><div><b>121师杨宜玲</b></div><div><b>无论外人如何评论《芳华》我们参战老兵以自己的亲身亲历,对冯小刚的六分钟血火战场的场景再现,是认可感动和感同身受的!对电影评头论足,说三道四是那些没有上过战场的无聊文人的无聊之举。对战场再现最有发言权的是我们参战老兵!</b></div><div><b>我们121师参战老兵战友的留评:是的!《芳华》非高大上,也非神剧。它真实,深刻,是对灵魂的解读。让一些无聊文人羡慕嫉妒恨。他们假装高大上,如果让上战场,必定尿裤子。与战地记者严歌苓及参战女兵比,他们就是一群蝇蛆!</b></div><div><b><br></b></div><div><b>曾小青</b></div><div><b>今天上午终于与《芳华》相见……尽管众说纷云……但它让我热泪盈眶……不仅此是亲临过的战争……还有那直描人性的镜头……焦点人物刘锋、何小萍的人生……我觉得,冯小刚不仅赚了大钱……也赢了人心……老年群体回忆那个扭曲人性的年代,年青群体了解了79年前后的历史……这么热烈的影评,告诉我们……中国在不断向文明进步!我们的中国需要有这种大众意识:尊重历史、尊重人性、依法强国、强军……虽然觉得这个影片正能量少了些……但我觉得《芳华》对历史发展……有功!</b></div><div><b><br></b></div><div><b>张惠文</b></div><div><b>巜芳华》是那个年代的青春祭!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熟悉的部队大院门口、值勤的哨兵、大礼堂、食堂、看露天电影、汇报演出…亲切、心痛!那军装也是我少年时代的骄傲。78年随父母转业到北方定居,半年后部队的叔叔阿姨们就开赴前线,集体立功后整编。和平才能平安!芳华不再却留在心里……</b></div><div><b><br></b></div><div>叶佳林</div><div>《芳华》让我怀旧了一把。不怕各位笑话,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五角星一放光芒就开始兴奋了。接着,音乐旋律像击中穴位一样,热泪就盈眶了,全程手里都攥着纸巾。熟悉而又久违的歌曲舞蹈立刻把人带回过去的年代,我记得舞蹈《草原女民兵》当年去过北朝鲜演出,还想起在上罗沙我们排练自己的‘’大型歌舞‘’。野战医院的场面与抗美等人写的回忆很吻合。电影结束时,绝大部分观众都没有立刻起身走人,相当一部分还静静地坐了好一会儿。毋庸置疑,《芳华》的感染力很强。不过,理性地回顾一下,影片受到批评也不奇怪。编导按自己的价值观在有限的时间里去演绎故事情节,细节难免有不够符合逻辑的情况。比如,何小萍,顶着‘革干’家庭出身的帽子,从北京来,长相甜美,舞蹈功底又好,怎么都不像一个会遭全团男女一致嫌弃讨厌的人。这部片子让人觉得压抑,当然,有压抑就会有思考。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政府层面对这片子的相对宽容,不然不会公演。而社会上持反对意见的人则更为保守,不依不饶。</div> <h3>李鲁华转发:<br></h3><h3>解放军南部战区微信公众号刊文:《芳华》有瑕疵,但仍然赢得了人心。电影《芳华》历经曲折,今天,终于和全国观众见面。邀上一两好友,先睹为快。作为军人出身的我,是带着极为挑剔的眼光去观看这部电影的,观影后,我对于这部影片整体上是满意的。在娱乐至死的当今社会,《芳华》以其对理想主义的讴歌征服了我。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严肃之作,有瑕疵,但仍然赢得了人心。</h3><div>严格说来,《芳华》是一部献给军人或曾为军人的公民的一部电影。导演冯小刚和编剧严歌苓都是曾经的军人。因此,整部影片可以看作是两位军人的时代记忆,是对军营生活的追忆,是对理想主义的致敬。电影反映的是部队文工团的生活,但在语境和情感上紧贴火热的军营,能够引起所有军人的共鸣。</div><div>冯小刚和严歌苓是聪明的。他们选择了自己最为熟悉的文工团生活来描写军营生活,以冷静和平视的叙述带领着观众,感受着青春激扬岁月的喜怒哀乐。电影在我们熟悉的《绒花》音乐中开场,一群出身迥异,经历各不相同的年轻人,以部队文工团员特有的姿态在排练,她们青春娇美,操练着集体主义整齐划一的舞蹈,和着音乐,以自己的形体动作展示着对革命理想主义的渴求,在军旗的辉映下,她们是那么的热情洋溢,那样的激情澎湃。这是一群行进在理想主义征途上的精灵,是最可爱的人。影片着重刻画了善良而又情感冲动的刘峰,孤独而又执着的何小萍,聪颖而又善解人意的萧穗子。这三个人物,相互印证,又相互诠释着理想主义的真挚和无奈,他们的遭际,让人同情,又让人唏嘘不已。他们是理想主义者,又都是理想主义祭坛上的牺牲。他们是英雄,是凡人,有共同的闪光点,又有各自的人性弱点。刘峰因一时的冲动,被发配到边疆连队,最后,在战场上,为了证明自己,负伤后拒绝后撤,以热血捍卫自己的尊严。何小萍在战场上,面对被火焰喷射器烧得面目全非的战友精神崩溃,在慰问演出的夜晚,身着病号服的何小萍在草地上独舞,月光如水,人似仙子,我却分明看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孤独的灵魂,在理想主义的语境中,唯其孤独,所以崇高。那一刻,我泪流满面。</div><div>《芳华》的最可圈点处,我认为是以写实的手法,为我们记录了1979年代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反映这一重大军事行动的影视创作,审查相当严格。应该欣赏冯小刚的勇气和良知。《芳华》的战争戏,尽管只有短短的十分钟,却是全剧最精彩的部分,可以说,如果没有这场战争戏,《芳华》只是一部反映部队文工团员生活的情感片,有了这场戏,《芳华》则成为一部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完美结合的大剧。这场战争中以长镜头,描写了刘峰带领骡马队向前线运送弹药和药品途中遇袭的经过,战争的惨烈,我军战士的英勇,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正是在枪林弹雨中,在血与火中,理想主义才得以升华,才有了存在的价值。那种战场上的血肉横飞,那种面对死亡时的无奈,那种荡然于胸的英雄气概,是抗日神剧表现不了,也不屑表现的。理想主义必须根植于现实,必须在现实主义的观照中发扬光大。任何脱离现实主义的理想主义必然走向空想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在现实主义的血的沃土中,开出绚烂的理想主义之花,是《芳华》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div><div>《芳华》是写实的。它直面现实,不迴避,不美谥。电影被勒令重剪后,冯小刚是压抑的,是过于冷静的。但在冷静的叙述中,冯小刚又是愤懑的。影片的结尾,当残废军人刘峰因为做生意的三轮车被联防队员没收,并面临敲诈勒索时,面临殴打时,适逢战友看见。战友含泪一声怒吼:你们竟然敢打残废军人,敢打战斗英雄。此时,我的心隐隐作痛:在这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年代,这样的事情还少吗?对军人,对英雄缺乏应有的尊崇,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通病,前几年,不是还有人在烈士陵园办狗展吗?保家卫国,流血牺牲是军人职责,军人本色,可是,让军人流血后再流泪,就是万万不应该呀!《芳华》在批评上,是内敛的,甚至,是一笔带过,但是,把理想主义旗帜放在角落里,挪揄之,践踏之的社会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我们需求得不多,只要那份应有的尊严。</div><div>在这个寒冷的北方冬天,《芳华》带给我们的还有一份温暖。影片含蓄地赞美了战友之间的爱情。影片最后,当刘峰和何小萍久别重逢,相偎相依时,我潸然泪下。诚然,他们没有名份,没有那张证明关系的婚书,但是,他们的爱情是崇高的,是需要被仰视的。那种战友之间的爱情,是心心相印的,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是超越了世俗成见的,是最纯最美的,是直击人心,也温暖人心的。是理想主义的最直观,最直接,最人间的注解,我赞美这样的爱情,并向往之。</div><div>《芳华》是一部成功之作。《芳华》的成功,在于冯小刚们创作态度的真诚,在于他们在这个错乱的年代,对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坚守,在于他们对军人人性的深刻挖掘,在于他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深刻领会。诚然,《芳华》因种种原因,有许多遗憾之处,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浅尝辄止,没有更深层挖掘,比如,叙述线索众多,显得凌乱,叙事风格上过于冷静,表现不够有力等等,但是,这些瑕疵,不足以掩盖《芳华》的成功,《芳华》的成功,以无可辨驳的事实,印证着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座谈会中的讲话精神。我们的时代永远不缺乏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我们的时代永远需要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坚持文艺为人民的思想,坚守理想主义情怀,就一定会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就一定会得到人民的尊重。芳华已逝,对于我们这些军人,芳华只是一瞬间,但理想主义的芳华永存心中。</div> <h3>图为冯导与参演部队官兵合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