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线情怀

🌸

<h3>&nbsp; 我的三线情怀</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李庭礼</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 背上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每当《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这首歌的旋律在我的耳畔响起,我都会跟着哼唱,激动不已。虽然我没穿过一天军装,也没扛过枪,但我是三线的学兵,和当时的铁道兵部队一路同行,在修建铁路中并肩担当。</div><div>&nbsp;&nbsp;&nbsp; &nbsp; 时隔将近50年的那段历史,当时艰苦恶劣的环境工作、生活的场景,对我的磨难好像就发生在昨天,仍就历历在目,记忆犹新。那是1971年的初春,我们陕西省两万五千名初中毕业生和少部分社会青年带着家乡亲人的嘱托,整理好行装,奔赴三线战场。我清晰地记着当年的3月4号,宝鸡火车站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彩旗飞舞,高高鲜红的旗帜上,“为毛主席争光”的六个金色大字是那么醒目耀眼。我们背着行装,肩上斜挎着统一发的军绿色书包,书包正面同样印制着“为毛主席争光”红色字样,那可是我们的骄傲。因为我们修建的襄渝铁路,是毛主席用红笔亲自勾画。领袖的重托激励着自己,站台上我们和家人亲友有说有笑,相互安慰送别,人头攒动来来往往,当时的场面不亚于文革时期红卫兵天安门前受领袖检阅的聚集。</div><div>&nbsp;&nbsp;&nbsp;&nbsp; 随着列车的一声长笛,我们乘坐的绿皮车专列缓缓启动驶向远方。我们争先恐后的把头伸向窗外,向亲人道别。刹那间,站台上乱作一团,父母和亲友们早已泪流满面,有的家人跟着列车飞奔大声疾呼。铁路员工安慰着大家,并尽量控制混乱的局面。列车很快地驶出宝鸡,我们一边说笑,一边收拾摆放着的行李。还有的同学早已迫不及待的拿出行囊中的干粮分享给大家,叫人感到真诚、亲切,好像是一胞兄弟同根生,同一个父母养育恩。我们谈笑风生,无拘无束。就好像被囚禁在铁笼里的雄鹰打开栅栏,终于盼到展翅高飞的时机。可我们哪能知道,这根本不是去享清福,而是要去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磨练我们一个十六、七岁孩子的身躯。</div><div>&nbsp;&nbsp;&nbsp; 我们下了火车,又换上了部队用帆布毡盖着的解放卡车,跟随着车队在崎岖的盘山路上颠簸。具体是什么时间,是什么地理位置我们全然不知。路上小解方便,也只能等到兵站,因为公路狭窄又有车队,弄不好就会堵车。夜幕降临,带队的部队连长叫我们连夜徒步前往最终目的地。军令如山,不能怠慢,我们很无奈的顶着夜色的星空,背着沉重的行囊,像不倒翁一样摇摇晃晃向前踱步,在没有修好的简易公路行走,稍一迷糊,就被队伍甩掉几十米,待回过神来,就赶紧跑步追上队伍。就这样不知走了多少路程,用了多少时间,一概不知。大约凌晨三点左右,我们总算是到了目的地。按照领队的指引,迷迷糊糊进入到地上铺着稻草的帐篷里倒头就睡。一路的长途跋涉和劳累困倦,叫我们微弱的身体达到了极限。第二天中午我们被人唤醒吃饭,当时只知道困倦,根本没有食欲。我们揉着迷糊的眼睛,走出帐篷,望着四面环山半坡上的帐篷,我们傻眼了,没有人去打饭,只有伤心流泪和委屈。</div><div>&nbsp;&nbsp;&nbsp; 按照部队的编制连队把我们分成若干个班排。一周后,我们开始自己动手上山砍柴,搭伙起灶,建立了连队的炊事班,再也不能和部队在一起用餐。一个十六、七岁的娃娃根本就不会做饭。起初就是把面粉倒入开水锅里煮成面疙瘩喝,在连队占用农民的土地上拔一把豌豆青苗,往锅里撒一把食盐,就这样将就。但我们仍然吃的很香,繁重的体力劳动,叫我们时常感到饥饿。在饥肠辘辘的时候,我们恒下心来,把发放的棉衣和棉鞋拿到农民家里更换成柿饼充饥,哪管它来年冬天如何。我记得有一次炊事班午饭还没做好,我们就急不可耐的等待在用草席搭建的伙房周围。我们开始相互拥挤,冲破草席,推倒了席地而起用红砖砌成的烟囱,饭锅里顿时一片狼烟,我们不顾一切,冲向沸腾的铁锅。下手用饭盒争抢着锅里的食物,哪管它饭里的砖块和沙土,只管填饱肚子充饥。</div><div>&nbsp;&nbsp;&nbsp;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们已熄灯休息,突然一阵急促的紧急集合的哨声,把我们催醒,待全连列队集合完毕,连长向我们下达了命令,由于暴雨造成汉江水位猛涨,让我们抢运水泥。我们身穿雨衣跑步前往汉江边,从水泥船上往山上转运水泥。起初,我们还行,一袋、两袋反反复复的往返,慢慢随着体力不支,山高路滑,雨越下越大,我们只能跪在地上,甚至爬在地上,向山上拖运着水泥。炊事班的给我们送来了夜餐,其实就是一个馒头充饥。当装馒头的馍筐刚一落地,我们蜂拥而起,用沾满水泥的手伸进馍筐,抓起馒头就吃,瞬间馍筐见底,只有一个馒头滚落在地,这位战友拾起泥球般的馒头感到很是委屈。</div><div>&nbsp;&nbsp;&nbsp; 我们进入隧道作业,必不可少要穿戴胶鞋雨衣。慢性胃炎、风湿性关节炎不足为奇。在工程进入浇注水泥时,我们要在隧道内昼夜施工,可能十二小时,也可能二十四小时,.根据工程不同的量,甚至时间更长,犯困的时候就靠着潮湿的隧道墙壁迷糊一会儿,然后继续再干。直到水泥浇注全部完成,待验收合格才能出洞回营房休息。有次隧道塌方,把几位战友埋在里边,幸好及时送往医院才没有发生大碍。但望着山坡上其他连队牺牲战友的墓碑,心里很是悲伤不是滋味。战友们安息吧,你们是共和国的功臣,人们不会忘记,襄渝铁路是用你们的鲜血和年轻宝贵的生命树立起的丰碑。</div><div>&nbsp;&nbsp;&nbsp; 作为一名亲自参加三线建设的学兵,我只是从一个小小连队的侧面回忆战友们经历的点滴,要是用文字记载三线战友的功绩,那它就是一部辞典,一部长篇小说,一部激励人们一生奋发向上的书籍。战友们,你们可亲可敬,你们要多加保重,人们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我们陕西省两万五千名学兵永远不会忘记这段历史经历。虽然在三线,战友们吃了很多的苦,受了很多的磨难,但现在回想起来,艰苦的环境把我们历练,让我们经受住了考验。两年多的三线生活,这是一笔无形的财富,不管我们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都会做到宁折不屈。</div><div> 此文献给参加三线建设的学兵战友们!</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作者李庭礼----系原铁道兵5847部队学兵30连学兵</div><div>&nbs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