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讲座2:永恒的“雨巷”,——戴望舒《雨巷》意境分析,主讲人:王庆斌

王庆斌(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

<h3><br></h3><h3><br></h3><h3>主讲人简介<br></h3> <h3>王庆斌讲学图片之一<br><br><br></h3> <h3>王庆斌讲学图片之二<br><br><br></h3> <h3>王庆斌讲学图片之三 <br>在“黑龙江省戏剧文学研讨班”授课 <br>于黑龙江省艺术学院学术报告厅<br><br><br></h3> <h3>主讲人简介: <br><br>  王庆斌(网名情子诗魔),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编剧,诗人、作家、理论家。曾任黑龙江省《剧作家》杂志编辑部主任,黑龙江省《文化导报》文艺副刊主编。现任黑龙江省文艺评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哈尔滨市诗词楹联创作基地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大学客座教授,经常在省内外各地应邀讲学。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理论等荣获省、全国、国家多项大奖。<br></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雨巷》全文</span></p> <h3>撑着油纸伞,独自 <br>彷徨在悠长、悠长 <br>又寂寥的雨巷<br>我希望逢着 <br>一个丁香一样地<br>结着愁怨的姑娘   <br><br>她是有 <br>丁香一样的颜色<br>丁香一样的芬芳 <br>丁香一样的忧愁 <br>在雨中哀怨 <br>哀怨又彷徨<br>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br>撑着油纸伞<br>像我一样 <br>像我一样地<br>默默彳亍[chichu]着<br>(彳亍:徘徊) <br>寒漠、凄清,又惆怅   <br><br>她默默地走近 <br>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br>(太息:慨叹惋惜)<br>她飘过 <br>像梦一般地 <br>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br><br>像梦中飘过 <br>一枝丁香地 <br>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br>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br>到了颓圮[tuipi]的篱墙<br>(颓圮:破损倒塌)<br>走尽这雨巷<br><br>在雨的哀曲里<br>消了她的颜色<br>散了她的芬芳<br>消散了<br>甚至她的 <br>太息般的眼光 <br>丁香般的惆怅   <br><br>撑着油纸伞,<br>(我)独自 <br>彷徨在悠长、悠长 <br>又寂寥的雨巷<br>我希望飘过<br>一个丁香一样地<br>结着愁怨的姑娘…… <br><br></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二、《雨巷》作者简介</font></h3> <h3><br>  戴望舒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诗派独具特色且颇有影响的一位诗人。青年时代从事新诗创作,大都抒发个人情怀和生活遭遇。<br>  从基本情调和审美趣味的角度审视他的诗歌创作,可以以抗战的爆发为界碑划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是敏感而又游离于战争之外找寻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一己情思的鸣唱,以爱情为契机悲伤咏叹;后期诗歌的格调则渐趋明朗,延续了中国古代感时忧世的精神传统,发出了爱国主义的热情呐喊。<br><br><br></h3> <h3><br></h3><h3><font color="#ed2308">三、《雨巷》时代背景</font></h3> <h3>  《雨巷》写作于“4·12”反革命政变之后。1927年4月,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在上海公开叛变革命。举行罢工和集会游行的上海工人惨遭屠杀。同时,蒋介石在他所控制的地方实行“清党”,于4月18日在南京建立了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权。</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四、《雨巷》概述</font></h3> <h3>  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低沉舒缓而又余音绕梁的凄美的新体诗,它带给人们最初的美感是意境之美,带给人们最终的美感仍是意境之美。 </h3><h3> 《雨巷》意境的魅力,可谓是一思称奇,二思呼妙,三思叫绝。</h3><h3><br></h3> <h3><br></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五、分析《雨巷》意境的动意</font></h3> <h3>  《雨巷》的主题是通过青年诗人“我”失恋后的企盼、惆怅和失望展现出来的,表达了“大革命失败一部分知识分子追求理想而不可得,对现实不满又无可奈何的情思。” <br>  论创作,诗歌表达的递进层序有三:一是意境,二是构思,三是主题。只有形成好的意境,再通过好的构思,才能表达好的主题。意境是主题生成的环境。 <br></h3><h3> 论欣赏,诗歌审美的高下之比有三:一是主题,二是构思,三是意境。从主题审美的视角看构思,才知构思妙从何来;从构思审美的视角去看意境,才知意境美在何处。意境是深化主题的情境。由此可见,意境是背景的幻化,主题是意境的升华。 <br> 从这一点来分析,意境对于诗人的作用,犹如江河湖海对水族的作用,犹如大观园对宝黛的作用。说得更具体一些,由情感而生发出来的情境,才是最具魅力的意境。 <br> 因此,本讲对《雨巷》意境的魅力,将据此观点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具体的分析。<br><br></h3> <h3><br></h3><h3><font color="#ed2308">六、《雨巷》分析1:</font></h3><h3><font color="#ed2308">他满心期待出现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font></h3> <h3>  戴望舒,一个失恋的孤独者,在无望中寻找着希望,在孤独中寻找着伴侣,在失意中寻找着慰藉。于是: <br><br>  撑着油纸伞, <br>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br>  又寂寥的雨巷。 <br>  我希望逢着 <br>  一个丁香一样地 <br>  结着愁怨的姑娘。 <br><br>  这是几句诗,也是几行字,却好像屋檐垂下的雨帘。透过雨帘,我们看见的是一幅生动的水墨画。凄冷而又迷濛的雨中,一条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那里走来一个身材颀长而又瘦弱的青年,撑着油纸伞,时而缓步前行,时而驻足凝望,关注着雨巷的这一端或者那一端,他满心期待着出现一个姑娘,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自己向她走去,她向自己走来,自己能够留下她,她能停歇在自己面前,能和自己诉说相同的愁怨,以期同病相怜,互相慰藉,以求孤独便不再孤独了,愁怨便了无愁怨了。 这是一厢情愿地企盼着奇迹的出现,渴望心灵的解脱。同时也暴露出诗人内心的迷惘。曾经体验过革命高潮期的昂奋,当革命处于低潮、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时候,诗人既不肯与反动派同流合污,但又囿于阶级的局限认不清自己的正确道路。苦闷和厌倦的情绪越来越深,只能在强烈的爱情里寻求个人心灵的慰藉。 <br>  然而,奇迹并没有出现,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丁香姑娘仍旧没有出现在诗人的视野之中。“诗人”灰心了,但没有死心,失望之余依然坚定自己的信念,相信她一定会来。就连她的模样,自己都仿佛亲见了一般。 </h3><h3><br> 她是有 <br> 丁香一样的颜色, <br> 丁香一样的芬芳, <br> 丁香一样的忧愁, <br> 在雨中哀怨, <br> 哀怨又彷徨。 <br><br> 长什么样子都想象得出来,她一定能来;她要是不能来,怎么能想象得出她的样子呢?她不从这边来,自己去那边等;哪面也等不来,就站在小巷中间两头顾盼。执著之情溢于言表。 “痴情的人总是把百分之一的希望放在百分之百的期待之中。<br> 可怜的望舒,还是没等来丁香姑娘。 <br> 真是: <br> 越是企盼越孤独,越是想像越彷徨。 <br> 越是孤独越企盼,越是彷徨越想像。 <br> 孤独与彷徨相遇,偏偏不见那丁香姑娘。 <br> 望舒——走不出的雨巷…… <br> 就这样,他的脚印重叠着脚印,路段重复着路段,丁香姑娘的影像重复着丁香姑娘的影像,雨巷重叠着雨巷。 <br> 假如望舒来这儿一望,或者等了一会儿,在淅沥的细雨中,在清冷的微风中不见丁香姑娘的身影,他便放弃了,走了,留下的就是单一的画面。 <br> 单一的画面还是画面,毕竟单一着。重叠的画面则加深了其中的韵味,是意象的重叠,是盼望的重叠。 <br> 这种反复、重叠,造成的复合的立体的意境,成了寻梦者孤独中百倍的孤独,期待者百倍的期待,以及百倍孤独中百倍的期待。这才是意境叠印的美妙之处。<br><br><br></h3> <h3><br></h3><h3><font color="#ed2308">七、《雨巷》分析2:</font></h3><h3><font color="#ed2308">神奇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出现了……</font></h3> <h3> 倘若诗人像钉在那里的木桩一样呆板,像伫立在那里的雕塑那样凝固,诗中的意境就不会活起来,就不会有生命,就不会有情感。即便是意境,也不是活的意境。 <br> 只有山,不是意境,云来缠绕,才是意境。 <br> 只有水,不是意境,鱼来嬉戏,才是意境。 <br> 只有花,不是意境,蜂来采弄,才是意境。 <br> 正因为诗人,也就是诗中的“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在失望中渴望找到寄托的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年轻人,这意境便鲜活起来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姗姗来迟毕竟是来了,诗人想像中的丁香姑娘来了,和想像中的一模一样:拥有着丁香般的颜色与芬芳,拥有着无尽的哀怨与彷徨。她简直是诗人的倒影,连同那本不相同的女性的面容也和这男性的面容一样的“哀怨又彷徨”,一样的“冷漠,凄清,又惆怅”。 <br><br>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br> 撑着油纸伞, <br> 像我一样地 <br> 默然彳亍着, <br> 冷漠、凄清,又惆怅。 <br><br> 希望已经看见了,希望向他走来了,他的心悸动了。令他心悸动的是姑娘不仅来了,还向他摇曳地走近,一点点地缩短他们之间的那莫测的距离。但是有点出乎意料,那丁香姑娘怎么比他想像她本该具有的那种忧伤还忧伤,连她飘过来的目光都带着沉重的叹息: <br><br> 她静默地走近 <br> 走近,又投出 <br> 太息一般的眼光。 <br><br> 从这婉转而又低沉的诗句中可以感受得到,这个期待中到来的女孩,似乎比诗人自己还孤独,还忧伤,还惆怅。不然他们彼此打个照面时,那眼光即便不会投来妩媚娇羞,不会投来同情怜惜,总不至于会投来令人郁结的叹息。毫无疑问,女孩比诗人伤得还重。那女孩也许正像此时的诗人一样,遭受到无比沉重的打击和难以抗拒的人生巨变,在极度孤独、彷徨、惆怅的时候,苦苦寻求着那一丝一缕渺茫的希望,期待着能有人将她拯救出苦难的深渊。因此连诗人对她的期待都没有感受到,神情恍惚地与诗人擦肩而过,或者说是从诗人身旁“飘”过了。 <br><br>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br>  到了颓圮的篱墙, <br>  走尽这雨巷。 <br>  在雨的哀曲里, <br>  消了她的颜色, <br>  散了她的芬芳, <br>  消散了,甚至她的 <br>  太息般的眼光, <br>  她丁香般的惆怅。 <br><br>  真是令人惋惜,好不容易盼来了那期待中的姑娘,却又不曾停留,相反地,还毫无眷恋地走出了这迷濛的雨巷。 <br>  渴望中的人物来了,渴望者如意中的雨巷是了,然而这一切却在刹那间都被摧毁了,烟消云散了。希望来了又走了,走了不如不来,只有令等待者更加孤独,落寞的呆立在那里,陷入更加无尽的彷徨。 <br>  这是一种反差的意境,由诗人的期待与愿望的落空之间的反差点化出诗人此刻难以名状的心情,高妙地体现出那种愁怨的深切。<br></h3> <h3><br></h3><h3><font color="#ed2308">八、《雨巷》分析3: </font></h3><h3><font color="#ed2308">神奇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竟然……</font></h3> <h3>  倘若那丁香姑娘真的走了,走出这雨巷也就罢了,当诗人回过神来起身欲追,试图抓住这分期待已久的希望时,出乎意料的情景出现了,那是个更加令人叹息的结局: <br><br>  撑着油纸伞,<br>  独自 <br>  彷徨在悠长,悠长 <br>  又寂寥的雨巷, <br>  我希望飘过 <br>  一个丁香一样地 <br>  结着愁怨的姑娘。 <br><br>  原来,那期望中的丁香姑娘,根本就未曾出现过。刚刚的那一幕只是诗人的幻觉而已! 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天大的打击,定会使他更加的痛苦不堪,更加的愁绝于心! 细细想来,这其实是诗人极度孤独,极度愁怨,极度期待,结果事与愿违,自己的思绪情感给自己在幻觉与现实之间构造的一种逆反现象。现实给诗人以绝大的打击,“诗人对爱情、理想、光明等美好事物有所追求而不可得,对黑暗统治有所不满而又无可奈何的愁苦心境与幻灭情绪”,使他像遭雷击一样在那儿伫立着,凝望着。尽管眼前的景象幻灭了,他彻底失望了,甚至于绝望了,但被革命失败所笼罩着的心仍是残留着对光明的渴望。为了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他仍然倔强地站在那里,“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种由情绪到现实造成的逆反所给我们欣赏者造成的强烈的心理效应,使人们意识到逆反意境乃是绝妙的意境,既如亲临其境而又回味无穷。<br></h3> <h3><br></h3><h3><font color="#ed2308">九、《雨巷》分析小结</font></h3> <h3><br></h3><h3> 至此,我们回顾全篇,从意境上才体悟到了更深的道理:<br> 见了雨巷,不是意境;望舒撑着油纸伞来,才是意境。<br> 见了望舒撑着油纸伞来,不是意境;望舒想像丁香姑娘的到来才是意境。<br> 见了丁香姑娘的到来,不是意境;丁香姑娘根本没出现,才是意境。<br> 叠印的意境是美妙的,呈现在读者眼前,反差的意境是高妙的,留存于读者的脑海里,逆反的意境是绝妙的,深望于读者的生活里。 <br> 《雨巷》的意境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堪称新诗意境的典范,值得人们反复地欣赏、揣摩与借鉴。<br><br></h3> <p class="ql-block">首席评论家王大范,对讲座发表评论</p><p class="ql-block"><br></p> 附录:马丽(清心)评论 <h3><br></h3><h3>作者:马丽(清心)</h3> <h3>身临其境 境出我心</h3><h3>――听王庆斌老师解读《雨巷》有感</h3><h3>文/马丽(清心) </h3><h3>&nbsp;</h3><h3>&nbsp;</h3><h3> 我读《雨巷》是在初中的时候,时代已经很久远了,当时感觉写得好,却不知好在哪里,朦朦胧胧的感觉,也就是为读诗而读诗。</h3><h3> 再读《雨巷》是几年前,偶然翻越旧书刊,又重读了一遍,想拥有那把油纸伞,想自己去往雨巷尝试做一次丁香姑娘,感受那凄凉的缺憾美的画面。</h3><h3> 又读《雨巷》是在去年,王庆斌老师讲座《诗歌意境创作的方法与技巧》:</h3><h3><br></h3><h3>撑着油纸伞</h3><h3>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h3><h3>我希望逢着&nbsp;</h3><h3>一个丁香一样的</h3><h3>结着愁怨的姑娘</h3><h3><br></h3><h3> 几句诗也就几行字,在特定背景下你撑着油纸伞,独自仿徨,寻找着向往的丁香姑娘,那种期待也就是期待而已,每个相思或失恋的人都会有的一种情怀,不见奇,不见怪,不管有没有特定的历史背景,都会有这样的场景出现,而且是随时的。江南小镇的小巷比比皆是,孤独的不只你一人,每天巷子里都会有自己的故事发生着!</h3><h3>老师的触笔点缀一下,强烈的爱情里寻求的是个人的慰籍,盼望奇迹的出现,继续坚定着的信念。</h3><h3><br></h3><h3>丁香一样的颜色&nbsp;</h3><h3>丁香一样的芬芳</h3><h3>丁香一样的忧愁</h3><h3>在雨中哀怨</h3><h3>哀怨又彷徨</h3><h3><br></h3><h3> 痴情的你,总想着把百分之一的希望寄托在百分之百的期待中,走不出的孤独,走不出的雨巷,反复重叠造成的复合立体的意境,都叠印着美妙之处。短短五行二十一字,老师竟然用了数倍之多的文字阐述倍感孤独的凄凉,揉碎的心好痛,让我听着,不禁跟着你一起悲伤!</h3><h3>意境又一次的来了,好像在渴望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来了。虽然是姗姗来迟,可还是来了。可不知为何,同样的哀伤又彷徨,一样的冷漠、凄清、又惆怅。</h3><h3> 令你心扉悸动的姑娘来了,还向你摇曳地走近,此时你的内心该是何等的煎熬和期待!出乎意料,你看到了更忧伤的眼神,就连飘来的目光都带着沉重的叹息!你叹息,老师评论陪你叹息,我听着亦然随你叹息,空气犹如凝固一般,把漩涡都刮进了雨巷里!</h3><h3><br></h3><h3>她静默地走近</h3><h3>走近,又投出&nbsp;</h3><h3>太息一般的眼光</h3><h3>她飘过&nbsp;</h3><h3>像梦一般地</h3><h3>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h3><h3>&nbsp;</h3><h3>像梦中飘过&nbsp;</h3><h3>一枝丁香地</h3><h3>我身旁飘过这女郎</h3><h3>她静默地远了,远了</h3><h3>到了颓圮的篱墙</h3><h3>走尽这雨巷</h3><h3>&nbsp;</h3><h3>在雨的哀曲里</h3><h3>消了她的颜色</h3><h3>散了她的芬芳</h3><h3>消散了,甚至她的</h3><h3>太息般的眼光</h3><h3>丁香般的惆怅</h3><h3><br></h3><h3> 你在祈盼,你在等待。希望来了,又走了,走了不如不来,因为丁香一样的姑娘比你还孤独、忧伤、惆怅,她比你伤得还重、还惨,遭受着人生的巨变。没有人知道她经历了什么!她经历着非人的折磨,也许是思想,也许是肉体。不然她怎么是飘来的呢?她在用细若游丝的一股勇气,寻找着一丝一缕的渺茫,期待着你去拯救她走出苦难的深渊!可你却对丁香一样姑娘的期待无从感知,神情恍惚,悲伤在你自己的世界里,飘零着!</h3><h3> 令人惋惜的一次相遇,只是你的又一次意境而已。她来了,又走了,毫无眷恋的走出了迷茫的雨巷!</h3><h3> 叹息结局,曾经出现的丁香姑娘,只是一个意境,只是一个幻觉而已,对你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看到老师评论到此,我竟然心痛不止,好像我就是你一样,飘走的不是梦幻的丁香姑娘,而是生命里那曾经失去的挚爱,多想再能回到我的身旁。继续听竟然身入其境,心痛得不能再痛,到底是我用了第二人称的“你”,还是戴望舒,还是诗人笔下的丁香姑娘,早已经分不清彼此。此时,只剩下了凄清,惆怅,无尽的惆怅。我入境其中太深太深。我听读《雨巷》,我记不得时代背景了,只听到了感情,只听了诗的一半,悲伤的那半悲情别离!</h3><h3> 《雨巷》的意境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王老师的《雨巷》讲座也是我在迄今为止,所听讲座中最为喜爱的讲座之一。老师用意境解读了《雨巷》,我用《雨巷》进入了意境,《雨巷》的魅力使我入境太深,而拔不出悲悯的情怀,不是因为诗歌的本身我理解多少而入其境,全是因为王老师对《雨巷》的深刻分析,独到讲解,情中生情,境中造境,正像阮金彪先生评论王老师讲座“诗人写得太有意境了,解释得比诗人写的更加有意境了,意境简直了”,我是随着意境的意境融入其中……</h3><h3> 拙笔算不得诗评。文中配了原文选段,老师的独到解读和深刻启发我随时都有感悟,并且一并有感而发。好哭的我,写完这篇文章竟然无泪,可心底里的伤痛随着《雨巷》里丁香姑娘的远离,竟然全天都没能平复自己的沮丧情绪,那种伤感、凄清,无尽的惆怅,使我心如荒岛般无生草木之心!都说大师的手笔催人泪下,王老师的意境创作之妙,更让我体会到灵魂哭泣的共鸣声!</h3><h3>&nbsp;</h3><h3>&nbsp;2018.06.01</h3><h3>于哈尔滨</h3><h3><br></h3> <h3>摄 影:网 络 王庆斌<br><br></h3><h3><br></h3><h3>文 字:王庆斌 王一亮<br>制 作:王庆斌<br><br>2017年9月24日15:12:27<br>于哈尔滨江北大学城<br><br><br>朋友,请批评指导,请关注《诗歌讲座~王庆斌美篇专栏》,谢谢!再会……<br><br><br><br></h3> <p class="ql-block">请问美篇主管:我的这篇《永恒的雨巷》等,为什么电脑、手机百度打开,显示“不予支持展示”?请答复为盼。谢谢!</p>

意境

丁香

雨巷

姑娘

诗人

彷徨

孤独

一样

油纸伞

王庆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