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语

常想一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茶&nbsp;&nbsp; &nbsp;语</h3><div>&nbsp;</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易 奕</div><div>&nbsp;</div><div> 人在草木间,说的是茶。</div><div>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县城往南十余公里,有一处茶园。绕过一个个山弯,穿过崎岖蜿蜒的小路,茶山便鳞次栉比地出现了。一团团一簇簇一垄垄,一个山坡连着一个山坡,绵延起伏,汪洋恣肆。秋雨过后,整个茶山便笼罩在一片云雾之中,站在高处看,不同的角度便形成不同几何图案,煞是壮观。如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最好的茶,也往往隐藏于山的深处,它们远离城市的喧嚣,远离世间的浮华,沐浴着山岚雨露,吸纳着日月精华,从而成就这世间最纯最真的味道。</div><div> 最初接触茶,是因为外公爱喝茶,他老人家尤其偏爱那种重口味的绿茶。每当看见外公悠然的沏上一壶茶,坐在沙发上慢慢品,偶尔还哼上几句京剧,便觉得那一定是极致的享受。记得我曾趁他不注意的间隙,忍不住尝一口。当时,我觉得又苦又涩,真是有苦不敢言也……机缘巧合,长大后我结识了一群多才多艺的茶友,参加了几次茶艺课。老师从茶的起源讲起,耐心讲解茶的分类及各大类的主要产地、特点,教习茶艺,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多彩斑斓的茶文化世界。</div><div> </div> <h3> 闲暇时光,我也会沏上一杯清茶,独靠窗边,望着一窗子的月光,任心底沉淀的那缕情丝随着暗香尽情释放,轻啜,细品,看茶叶在沸水中漂浮激荡,忽上忽下,翩翩起舞,有的最后浮到水面上,有的沉到了水底,不由地浮想联翩……</h3><div> 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似乎见证着人与草木的相依相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身处自然,你可观草木葳蕤,可观山岚氤氲,可临风而立,可倚木而望,人自然会浸染山林之气,升腾从容之心,淡泊宁静,物我两忘。</div><div> 人生如茶。从一出生,来到这个纷扰的世界,就注定在红尘中浮沉,学做人,练本领,为生计而奔波劳顿,辛酸甘苦下来,归于尘土。</div><div> 情性如茶。有的茶初闻时香气扑鼻,泡一两次后便淡而无味,有的茶从头香到尾,却是人工添料茶,喝过一次便作罢。一如有的人,初识时口若悬河、巧舌如簧,接触久了却觉淡而无味,甚至让人避之不及。人的性情,有时浮躁,有时冷静,如茶浮沉。少年时如刚进入沸水的茶,随情随性任意东西,不计得失,不管后果,只图一时之快。慢慢地,随着在茶水中的历练,吸收水分,沉静下来。</div><div> 涵养如茶。饱含水分越多的茶,越容易沉下去相反则浮在水面或东摇西逛。说自己傻的人一定不傻,自诩聪明的人不一定聪明。饱满的谷穗总是低着头,不张扬。人常说满壶水不响,半壶响叮当。越有涵养的人,越谦逊有礼,对谁都尊重包容,关爱有加。</div><div> 境界如茶。茶叶展开得越多,与水的接触面就越大,越容易沉下。越是卷曲,把自己局限起来,就越是浮着。有境界的人如沉下去的茶,站得稳,看得远,凡事从大处着眼,通盘考虑,不计眼前得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境界小的人,往往只顾眼前,不会有大的收益。</div><div>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如茶的颜色味道,无色到有色,无味到有味,渐浓渐强,渐无味。茶沐阳光更沐我心,人生的许多烦恼,皆因放不下而生,而品茶却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放下一切琐碎和心事。演仁居士有诗最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做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div><div> “偷得浮生半日闲”,是多么自在的境界。泡上茶,打开书,喧嚣挡在心外,一切都将变得纯净轻盈。时间在茶中过得舒展而缓慢——仿佛,光阴在此停留,这一切的安静,都是踏实的,这光阴的老去,都是心甘情愿的。正所谓:“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div><div> </div><div> 2017年9月14日于云阳</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