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图答案

别再最安逸的时候选择享受

<h3>1.异常中性中幼粒细胞:胞体较大,胞浆丰富,有较多细小而分布密集的特异性中性颗粒,胞核发育明显落后胞浆,胞核不规则,核染色质细致疏松,常见明显核仁。</h3><h3>临床意义: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b)、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a)、白血病化疗等。</h3> <h3>2.血小板卫星现象("玫瑰花形"血小板):一般是指EDTA抗凝血中的血小板粘附、围绕于白细胞周边的现象,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其次是单核细胞。有时可见血小板吞噬现象,由于EDTA和免疫球蛋白相互作用,非特异性结合血小板,被抗体包被的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表面的IgG片段结合所致。血小板卫星现象亦见于其他抗凝剂及非抗凝的血涂片中。</h3><h3>临床意义:血小板卫星现象明显,则会导致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并发生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PTCP),在临床发病率非常低,约为0.1%。当发生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时,可重新采集无添加抗凝剂的末梢血或枸橼酸抗凝全血复查以排除!</h3><h3>血小板卫星现象见于妊娠、自身免疫性疾病、Behcet病及血栓栓塞等有关疾病,其数量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无关。</h3> <h3>3.嗜多色性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是刚刚脱核而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体积往往偏大,相当于活体染色的网织红细胞。由于细胞质内依然含有少量的嗜碱性物质核糖核酸(RNA),因此瑞特染色后细胞被染成灰红色或灰蓝色。正常人外周血可占1%</h3><h3>临床意义:此种细胞增多提示骨髓红细胞系统增生旺盛,在溶血性贫血和急性失血性贫血中比较常见,贫血性疾病治疗恢复期也可见增高。</h3> <h3>4.淋巴细胞微核</h3><h3>(1)微核(MN)是来自于细胞主核内额外小核,形态完整,直径为主核的1/20~1/3,呈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稍淡或与主核相同,其边缘光滑,无明显遮光性,在生物、物理、化学等外界因素的作用下,细胞染色体丢失或断裂,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后期,如果仍留在子细胞内,则会形成一个或几个规则的次核,即为微核(卫星核),微核的形成与染色体断裂、缺失、以及染色体畸变的发生高度相关,是真核类生物细胞中的一种异常结构。往往是细胞经放射线损伤、辐射或化学药物的作用而产生的,也具有合成DNA的能力。</h3><h3>(2)淋巴细胞是白细胞中对电离辐射最敏感的细胞,人体经放射线损失后或辐射后淋巴细胞数量会显著减地,并发生形态下改变。其形态可出现核固缩、核破裂,双核淋巴细胞及含有卫星核的淋巴细胞。</h3><h3>临床意义:淋巴细胞微核增多是放射损伤的特殊表现。通常检测微核率反应机体所受环境诱变剂、X射线及化学药物等有害因素引起的染色体损伤程度,微核率的大小亦为用药剂量及辐射累积效应呈正相关。(微核率为每1000个淋巴细胞的微核数量,以千分率表示)</h3><h3><br /></h3> <h3>5.恶性疟原虫早期滋养体(环状体):胞质为淡蓝色,呈纤细环状,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5;胞核为红色,相对于间日疟胞核更显得致密,有1~2个,呈点状,位于环的一侧,中央为空泡。红细胞内可有2个或更多的原虫寄生,且虫体常位于红细胞的边缘。被寄生的红细胞正常大小或变小,有时分别出现红色茂氏点、淡红色齐氏点。</h3><h3><br /></h3> <h3>6.戈谢细胞:巨嗜细胞吞噬大量葡萄糖脑苷脂,胞体直径20~100um,圆形、 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核1个或多个,常偏于一侧,核染色质粗糙浓染;胞浆丰富,充满交织成葱皮样的淡蓝色或紫蓝色波纹状纤维物质,胞浆为淡蓝色。酸性磷酸酶染色(ACP)染色阳性。</h3><h3>临床意义:常见于戈谢病:Gaucher病又称脑苷脂沉积病,是巨噬细胞和脑神经细胞的溶酶体缺乏β- 葡萄糖苷酶造成的。大量的葡萄糖脑苷脂沉积在这些细胞溶酶体内,巨噬细胞变成Gaucher 细胞。</h3><h3>戈谢细胞化学染色如下:</h3><h3>细胞组化染色:酸性磷酸酶染色(ACP)阳性、糖原染色(PAS)阳性、过氧化物酶染色(POX)阴性、氯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AS-DCE)阴性、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α-NBT)阴性、尿水解试验(UT)阴性。</h3><h3>免疫组化染色:HLA-DR阳性、CD19阳性、CD34偶见阳性、CD13偶见阳性、CD20偶见阳性、CD15可见阳性。</h3> <h3>7.类戈谢细胞:其形态与戈谢细胞相似,需借助组化染色将两者区分。类戈谢细胞组化染色:ACP染色强阳性,不被酒石酸盐所抑制,PAS染色阳性、POX染色阳性、NAP染色阴性。</h3><h3>戈谢细胞与类戈谢细胞都是来源于单核-巨嗜系统,两者都具有相似的细胞免疫组化。戈谢细胞少量表达B淋巴细胞标志,偶见干细胞表达标志,不表达T细胞及粒细胞系列标志。</h3><h3>而类戈谢细胞,常见于CML患者,由于慢粒患者血白细胞数量增多,巨噬细胞吞噬了大量白细胞,超过脑苷脂酶水解的能力导致葡萄糖脑苷脂在巨噬细胞内大量沉积,抑或是由于增生的白细胞崩解产生过量的脑苷脂,致使脑苷脂裂解酶相对不足,从而骨髓中出现Gaucher细胞;其次还可见于Hodgkin病,APL。</h3><h3>慢粒出现类Gaucher细胞的临床意义:</h3><h3>(1)CML骨髓可有类Gaucher细胞,类白血病反应(中性粒细胞型)骨髓无类Gaucher细胞。骨髓有无类Gaucher细胞,有利于二者形态学的鉴别。</h3><h3>(2)骨髓有类Gaucher细胞与无类Gaucher细胞 C M L比较,前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较好。</h3><h3>(3)类Gaucher细胞生存期长,在骨髓移植1年后仍可见到,且它携带有BCR/ABI 融合体,如患者骨髓移植前已有类Gaucher细胞,则移植后这些临床上已治愈的CML患者出现BCR/ABL 阳性反应是由于这些生存期长的类Gaucher细胞造成的,而不是病情复发的预兆。因此,如患者骨髓中已有类Gaucher细胞,仍用检测BCR/ABL来预测急变或判断疗效,则易得出错误的结论。</h3><h3><br /></h3> <h3>8.幼稚型戈谢样细胞:此类细胞直径约40-70μm,圆形或不规则,胞浆丰富,含有较多泡沫状空泡和蓝色颗粒及圆形核小体,细胞核圆形偏位,多数为单个,偶见双核,糖原染色(PAS)强阳性反应,呈团块及颗粒状,酸性磷酸酶染色(ACP)桔红色强阳性,苏丹黑染色空泡壁呈淡蓝色反应,空泡处阴性,偏光显微镜观察,胞浆未见双折光。</h3><h3>由于维甲酸诱导分化过程中,大量的APL细胞分化凋亡,被巨噬细胞吞噬,巨噬细胞中内脑苷脂酶相对不足,不能完全分解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脑苷脂,致使此类脂质积聚在吞噬细胞中,形成戈谢样细胞。</h3> <h3>9.尼曼-匹克细胞:巨嗜细胞吞噬大量神经鞘磷脂,胞体巨大,直径20~100um,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核一个或多个,常偏位;核染色质粗糙浓染,偶见核仁;胞浆丰富,淡蓝色,充满大小均匀的圆形空泡,呈蜂窝状或泡沫样。</h3> <h3>10.破骨细胞:胞体巨大,直径60~100um,形态不规则,边缘清楚或不整呈撕纸状;胞核数个至数十个,圆形或椭圆形,且彼此独立,无核丝相连;核染色质细致均匀呈粗网状,常有核仁;胞浆丰富,呈淡蓝色、灰蓝色或淡红色,含有大量细小的紫红色颗粒及少数粗大的暗红色溶酶体颗粒。</h3> <h3>11.印戒细胞:印戒细胞是一种胞浆内含大量粘液的癌细胞。由于细胞内充满了粘液,胞核被挤于一侧,形似一枚戒指,故称为印戒细胞。其形成可能由于炎症刺激或尿道梗阻,布氏巢发生囊性退变,形成囊性膀胱炎;囊壁细胞转化为柱状细胞,并能合成粘液,即腺性膀胱炎。经尿中致癌物质的作用后,细胞去分化,形成小型未分化细胞。粘液充满胞浆,胞核被挤于一侧,形成典型的"印戒细胞"。</h3> <h3>12.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来自肾小管,其形态为中性粒细胞的1.5~2倍,直径多为15~20μm,核较大且突出,核膜厚而清晰,胞浆中含有数量不等、分布不均的脂肪小滴或颗粒,有时颗粒甚多,以致看不清细胞核。肾小管上皮细胞在尿液中易变形且形态不一,呈多边形、不规则形或小圆形,故又称为多边形细胞、肾上皮细胞或小圆上皮细胞。应注意区分肾小管小圆上皮胞与移行上皮深层小圆上皮细胞。</h3><h3>来自于移行上皮深层的小圆上皮细胞,胞核多较明显,细胞退变多不明显(与肾小管小圆上皮细胞相比),同时尿液中可伴有不同层次的移行上皮细胞)。</h3><h3>临床意义:肾小管上皮细胞在正常人尿中无过极少发现。尿中肾小管上皮细胞明显增多时表示肾小管出现病变。成堆出现时则提示肾小管急性坏死性病变。较多出现时亦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移植术后大约1周,尿液中可出现大量或成片脱落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随后逐渐减少至恢复正常。当发生排斥反应时,尿中可再见成片脱落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并可见到上皮细胞管型。</h3> <h3>13.钩虫卵:椭圆形、两端钝圆或一端略扁平,无色透明、卵壳极薄,单线层,卵内通常含2~4个卵细胞,卵壳与卵细胞之间有明显空隙。</h3> <h3>14.白细胞退行性变:尿标本室温久置后,白细胞因尿酸碱度、渗透压等发生改变,而出现退行性改变,表现为胞浆结构均质化,颗粒消失而呈明胶状,多见于陈旧尿液中。</h3> <h3>15.尘螨:成虫椭圆形,大小约0.2~0.5mm×0.1~0.4mm,大多数不超过1mm。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亚纲的一类微小的动物,虫体分为颚体和躯体,颚位于躯体前端,有一对鳌肢似钳状及一对触角。躯体表面有细密或粗皱的指纹状皮纹。躯体背面前端有狭长盾板。雄虫体背后部还有后盾板,肩部有一对长鬃,后端有2对长鬃。生殖孔在腹面中央。肛门靠后端,雌雄肛侧有肛吸盘。有4对足,跗节末端具钟形吸盘。</h3><h3>临床意义:螨虫可诱发支气管哮喘或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