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街楼街的那些往事

清欢

<p class="ql-block">封面摄影: 肖全(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p><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者: 肖全、李明新、罗永富、肖惠蓉、 皮湘蓉、清欢</p><p class="ql-block">撰文、编辑: 清欢</p> <h3> 多少岁月已流走,多少时光一去不回头,却抹不去曾经邻里们的笑容和情怀,带不走美好童年的记忆……。<br></h3><div> 当打开尘封已久的相册,思绪随着画面飘向那五、六十年代的岁月……,过街楼街,陈年往事,历历在目,让我来给大家讲述那过去的故事吧!</div><div> 说起过街楼街不得不先说说少城 ,流沙河老师说: 成都的“文化”在两处,一是少城路的民居建筑,二是华西坝。小时候,据老成都的前辈说: 少城,又称满城,位于成都老城区西部,是清朝时朝廷为八旗兵及其家属专门修建的“城中城”。平定三藩之乱后,成都地区的八旗兵逐渐增多,于是清政府1718年在成都城西部修建了满城,由于处在战国秦张仪修建的少城遗址上,故称为“少城”。</div> <h3>  少城城墙高4.3米,有5座城门,其中以大东门最为壮观,上面悬挂着“少城旧治”和“既丽且崇”两块匾额。内有一个较场(大概在成都军区范围)。大致范围是:北起小北街,南达将军街,东至老东城根街,平安桥一线,西抵同仁路(西城根街),沿西郊河一线。共有官街8条,丁家胡同33条,从空中看如同一条蜈蚣,将军衙门是蜈蚣头,一条长顺街是蜈蚣身,小街、小巷、胡同是蜈蚣脚。少城最多有八旗兵2万多人,加上家属有3、4万之众,相当于一个小城市规模。清朝时,少城不准任何汉人进入,也不准满人随意外出。可以说,少城简直是个独立的小满洲国。</h3><div> </div> <h3>(此照片据说是在清朝时宽窄巷子附近)</h3> <h3> 满清统治末期,满汉互不往来的规矩遭到逐渐破坏,少城内的八旗子弟早年确由成都将军按照祖制供养,此时已经不能为继,破落的旗人子弟开始偷出城外,想尽一切办法谋生;城外的汉族人由此也可以偸入满城之内,做旗人的生意。双方逐渐融合、通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八旗兵解散,少城也因此开放。在这个意义上说,是推翻满清帝制,才形成了满汉的民族大融合。</h3> <p>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在成都留影(肖全摄)</p> <h3>  过街楼街位于少城区域内的一条小街,西靠长顺下街,东靠东城根街,南边有东马棚、西马棚、红墙巷、焦家巷,北边有西二道街、东二道街、三道街,与四道街相对,是旧时的军官和大户人家的住宅,与现在的成都“会客厅”宽窄巷子一样,甚至比宽窄巷子更有特色和气派!以川西民居风格的大宅院居多,有些宅院带有北方风格和西式的味道,高大的风火墙,亭台楼阁,雕花飞檐,花园里花草、树木、假山、水池等等比比皆是,彰显当时宅院的富贵与繁华景象。如果不拆除,那将是成都更大的“会客厅”。</h3><h3><br></h3><h3> 关于过街楼街名称的由来,根据记载,成都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街巷很多:东、西城区街道就有563条,巷道216条,以“路”名街的211条,以“桥梁”为名的共33处,还有以“里、坝、村、沟、湾、道、坊、池、堰、碾、山、口、庙、坡”等为名的共81处,实际上街巷名称变动也很大的,原因各异。过街楼街名称是因街上有座天桥式的过街楼而得名。但是,从小我就没有见过这座过街楼,什么时候拆的也不得而知。</h3><h3> </h3> <h3> 印象中的过街楼街除搬运公司,清洁管理所,川煤芙蓉矿务局宿舍和横过街楼外,大概有十多个院子,大门风格各异。靠长顺下街街口有颗茂盛的大树(上百年树龄),要三、四个人才能抱得住,街坊邻居小孩经常围着树子藏猫嬉戏。紧邻大树是洗染坊 ,凡是比较好的毛料衣裤或褪色衣裤拿到那里去洗、染、烫,出来又是一件新衣服了。后来可能生意不好做,改为茶☕馆,我们院大人小孩还去喝过茶。</h3><h3> </h3> <p class="ql-block"> 街口左边有座老虎🐯灶,院子里的邻居常常在那里打开水,2分钱一瓶,便宜哈。沿着街口往里走是六十年代初改建的公共厕所🚻(成都人说茅司)。再往前面走是座大宅院,院子里种了很多树和花草,院坝很大,过街楼居委会经常在那里开居民大会。斜对面是肉铺,那时凭肉票买肉,每个人每月只有几两肉供应,有些家里两、三个月累积起来买一、两斤肉打牙祭。</p><p class="ql-block"> 过街楼街口对面是四道街街口,有杂货铺和酱园铺,杂货铺有一个大石磨,每天有人靠在石磨的长杆上推芝麻酱,走在那里就有一股香味扑鼻,让人直流口水。家里酱油和醋吃完了,母亲总叫我拿上两个玻璃瓶到四道街口的酱园铺去打酱油和醋。离过街楼街口不远处是长顺下街粮店,买米面油什么的经常排队,记得有一次店里卖红苕排好长的队,等到我们买时只剩下小个渣渣红苕了。😢😢😢</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们为什么住在过街楼街?据父辈们讲: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始,成渝铁路建设如火如荼,那时西南铁路工程局(国有中央企业,1950年6月成立于重庆,由西南军政委员会直接领导,全称是: 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第一任部长:赵建民、副部长布克),负责西南铁路的勘测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营管理,就是现在的中铁二院、中铁二局,成都铁路局(称为三铁)的前身。当时西南铁路工程局以大手笔收购了成都以西宽窄巷子长顺街一带直到东北面的梁家巷大批宅院为铁路宿舍,收购了以老西门马家花园通锦桥一带作为办公地点(北门火车站建成后,成都铁路局把人民北路一段作为办公地点),从此浩浩荡荡铁路大军开进成都,拉开了大西南铁路建设的序幕!就有了成都“铁半城”之说。&nbsp;</p><p class="ql-block"> &nbsp;&nbsp; 我们院子里的住户也就是在五十年代初西南铁路大建设从外地搬迁到过街楼119号,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在此出生和长大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过街楼街1号,119号,120号都是铁二院宿舍,43号是铁路局宿舍,典型的川西民居风格的大宅院。我们居住的119号院,与其它大院相比较,算是一般院子,灰砖青瓦,一个前院、中院、后院三进式的院落,前院三家住户,进大门右侧有两间公共旱厕,隔几天就有农民拿木桶、粪挡挡来掏粪水。旁边有几棵排列整齐棕树🌳,小时候在两棵树之间拴根粗绳子可打秋千,院里大妈用棕树壳做布鞋,可实用了。前院至中院过道有一颗比清管所三楼还高的大槐树(树龄应在百年以上)。院子里栽有苹果、梨子、柚子等果树,记得水果成熟后,每家分发一份果实,小孩子们都喜欢吃。每到春夏,院内绿树成荫、花果飘香,特别是槐树花开时节,空气里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坐在树🌳下乘凉,舒服惬意。中院是个典型的四合院,八家住户,中间是坐南朝北的大厅(旧时可能是个会客厅,我们入住前,单位进行了修缮和改造,已没有客厅的模样了),厅和院坝都是住户们活动的场所。右侧通道往里走有个中西合璧的小阁楼,旧时可能是大小姐们的闺房吧?雅致宁静。大厅再往后院走,有三家住户,两个共用厨房(含中院住户),水井和一些花草树木等,整个院子结构紧凑、大气、祥和。原这家主人,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曾经从台湾回来看过,在大院里转了转,我想应思绪万千吧!</p> <p class="ql-block"> 119号院相邻的是120号院,据说是一位国民党少将的大宅院,解放前夕去了台湾,八十年代,他的后辈曾经回来看过他的宅院。记忆中,宅院雕花飞檐,两扇漆黑大门上有两个带环的门叩,大门上方两侧雕满了人物、花卉、动物图案,大门口左右各有一米高的石墩,上面一座石狮子,雕刻精致威严,“文革”破四旧、立四新,被砸得遍体鳞伤,最后只剩下石墩了。大院是一个三进式的院落,与119号院一样,分为前院,中院和后院,院子里种了很多树和一些花草,前院中间是接待来宾的大客厅,雕梁画栋,非常气派。大厅后是标准的四合院,往后进去是后院,有厨房,水井等,后院有道门直通红墙巷另一座宅院。120号大院房屋建筑基本上是木质结构,木材相当厚实,质量上乘。</p> <p class="ql-block"> 大院左侧厢房后有个圆拱形门,进去是个花园🌻🌼,一条碎石镶嵌的小径直通荷花池,池上建有雕花门窗的亭台楼阁,荷花池里有鱼🐟🐠,水草,假山,微风过处,水面泛起微微涟漪。到了清秋夜晚,有一种“满庭添月色,拂水敛荷香”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园子里栽有柚子树,石榴树,桂花树,具体有多少树🌳,已无法记清楚了,感觉挺多的。园内还有单独的五间厢房,四周栽满花草,记得有牵牛花🌻,鸡冠花🌺,蔷薇花,爬壁虎等等……。春夏时节,满园绿树成荫,鲜花盛开,鸟语花香,蝶飞蜂鸣,好似一幅“复有亭阁树丛中,绣户纹窗雕绮栊”画卷。彰显这家主人曾经家境殷实、荣华富贵。</p><p class="ql-block"> 那时120号大院已将圆拱门封堵与花园隔开,是贾家、崔家两户人家在此居住(私家住宅),取门牌号为新120号。我们小时候经常进去玩耍,摘些花花🌻草草。😊😁😇</p> <p class="ql-block"> 我们居住的119号大院,经常被居委会评为卫生大院。家家爱干净、讲卫生,木地板拖得干净光亮,脱鞋子进去。夏天小孩都喜欢在地板上耍,搭积木,下棋,唱童谣,冲壳子……,女孩喜欢办家家,有时我会把母亲漂亮裙子找出来,给同伴穿上扮着新娘,找个男孩一起拜堂,很逗!😁😁😉。天气热时,干脆躺在地板上睡觉,凉快。</p><p class="ql-block"> 当时铁路系统按部队建制职工的福利待遇好,单位建有医院、幼儿园、中小学校、食堂、供应站、俱乐部、电影院等,有点像小城市。大多数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好,穿着打扮有些讲究,妈妈们爱穿旗袍和漂亮的裙子,惹来不少羡慕与嫉妒,为此,地方上的小孩看到我们就喊“铁路崴克”Railroad workers.(铁路工人),听着很刺耳,但我更喜欢听“铁路崴克天天打牙祭”!😁😁😁</p> <p class="ql-block"> 那时,院子里邻居都来自“五湖四海”,有湖南的、广东的,浙江的、上海的、河北的、贵州的……,说话方言各异。特别是讲宁波话的顾家奶奶,说话像唱歌一样,抑扬顿挫,有时要听“半天”才理解到她说的意思。记得有一次,她家种的冬瓜藤上结的小冬瓜,几个顽皮的孩子把它摘掉,害得她哭丧个声音念着:“遏缇冬嘎啊!(遏:宁波话我的意思。绎:我的冬瓜啊!)”,一群孩子边学她的声音边笑,遭到家长一顿臭骂。</p> <p class="ql-block"> 由于铁二院勘测设计的工作性质,父亲们基本都在野外从事勘测设计工作,一年最多回来两次,家里小孩多,无人照顾,因此,好多母亲辞去工作在家看管小孩,就是现在说的全职妈妈。那时,邻里之间真像是一家人似的,纯朴善良,相处和睦,互相关爱,谁家有困难,热心帮助。</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邻居皮伯伯晚上病情严重,皮妈妈和皮姐焦急万分,那个年代电信不发达,没有电话,皮姐就去敲隔壁邻居肖妈妈家的门,肖妈妈知道情况后,二话不说立刻去找车子将皮伯伯送到医院抢救,挽回了生命。</p><p class="ql-block"> 还有我们院子里那位成都铁路局医院的医生平孃孃,河北人,刚搬到我们院子里时,一对又粗又黑长长的大辫子,文静优雅,漂亮,歌也唱得好,在单位可是个文艺积极分子,待人热情和蔼,谁家有个头痛脑热的去找她,总是热心帮助。</p><p class="ql-block"> 还有就是120号大院的胡妈妈,她是过街楼街的居委会主任,热心肠人,街坊邻居有什么急事、难事,比如: 孩子上学的事,找工作的事,或是家庭闹矛盾,邻里之间闹纠纷等等,找到她,毫无怨言,尽量为大家排忧解难,多次被黄瓦街辖区街道办事处评为先进个人,她的事迹曾经上过报纸,是大家公认的好主任,好妈妈,得到尊重和爱戴,尽管她已过世多年了,大家还是挺想念她的。</p> <h3> 那个年代,一家人一间厨房很少,大多数都是几家人共用厨房,烧的是蜂窝煤,炉子生火🔥满厨房都是烟雾弥漫,呛死人了!每到做饭时间就热闹,锅碗瓢盆齐上阵,再加上洗菜声、切菜声、炒菜声汇成“奇妙”的交响曲……。香喷喷的饭菜做好了,这家尝尝那家尝尝,😋不亦乐乎。</h3><div> &nbsp;</div><div> 我们院子里,菜炒得最好吃的要数李爷爷(明新舅的父亲)。修建成渝铁路时,在重庆,他曾经是赵建民部长的“小灶厨师”,炒得一手好菜。那时,全国知名铁路专家、铁二院副总工程师蓝田,常到重庆汇报工作,与李爷爷熟悉,一来二往成为朋友,李爷爷搬迁到成都后,蓝田住在焦家巷,一有空就到我们院子里来玩,与李爷爷喝茶☕聊天。</div><div> &nbsp;</div><div> 那时物资匮乏,粮油布和副食品都是凭票供应,一个月能吃上一顿猪肉都是奢侈,家里孩子多,粮食不够吃怎么办?邻居们就自力更生在院坝里种瓜种豆,养鸡、养鸭、养兔等来改善生活。记得张妈妈还在他家巷道里养了一头猪,养肥后杀了分给各家各户。还有不管那家的父亲休假回来,总是带来好吃的瓜果和甜点分到各家,与邻居们分享。</div> <h3>  (这位慈祥的老人是肖全的奶奶)</h3>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最喜欢就是过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玩通宵,全院孩子会聚到一起,把家里好吃的瓜果、糖🍬果等拿来分发给小伙伴们吃,还悄悄地煮汤圆、煮腊肉吃;猜迷语,吹牛,特别是讲鬼👻故事😱,吓得胆小的女孩都不敢进厨房拿碗筷。记得有一次,前院厨房的灯泡坏了,三妹要到厨房去拿红糖煮醪糟粉子,害怕😨,男孩云儿自告奋勇说我陪你一起去,结果刚走进厨房,云儿一声鬼👻来啦!吓得三妹往外跑,逗得大家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 &nbsp; 院子里有口井,井水清澈、冬暖夏凉,用来洗衣、洗菜、擦木地板,煮饭、烧开水等,到了夏季天气炎热时,把买来的西瓜装在桶里放入井里用水泡个把小时再提上来,那口感简直不摆了,甜甜的,冰冰的,脆脆的,巴适得很!但是井也挺怪的,凡是遇到下雨,井水立刻会变得浑浊,饮用水就要到横过街楼街口去挑自来水,后来到三道街去挑自来水。小时候,常常和我哥去三道街抬水回家。</p><p class="ql-block"> </p> <h3> 那时,虽然物质生活匮乏,但是精神生活还是丰富的。</h3><h3> 记得院子里的孩子,大多数在铁二院子弟小学、过街楼小学读书,大一点的孩子在铁二院子弟中学,铁二局一中,成都市一中、十三中,二十四中等读书📚。小时候没有升学压力,从来没有想到会输在起跑线上,上学是轻松愉快的,特别是到了寒暑假,一放假头两天,大院的多数小孩就把假期作业赶完,一个假期开心的玩。</h3><div> </div><div><br></div> <h3> 过街楼街上很少有汽车开过,街上活动面宽敞,男孩喜欢滚铁环,跳拱,斗鸡,铲牛儿等。偶尔来点小刺激: 划甘蔗,看谁划得多,划少的人买单;打弹子,输了要被弹脑壳,输多了会弹起包,回家还不敢说。女孩就喜欢跳绳,跳橡皮筋,跳房,踢键子,藏猫猫🐱。记得有个街坊邻居小伙子,扯响簧简直是个高手,响簧在他手里一扯顿时发出唰唰的响声,只见响簧时而在地上旋转,时而抛向空中,时而围着全身旋转,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的,像是在表演杂技。</h3><h3> 男孩喜欢爬树,特别是院子里的那棵大槐树,经常光顾,捉秋蝉,掏鸟🐦窝。有些顽皮的孩子还爬树翻墙到隔壁清管所葡萄架上摘葡萄,遭逮过😜</h3> <h3> 那个时候,大院还经常自发组织自娱自乐的文艺活动,每次都由平孃孃主持节目,节目丰富多彩,有跳“忠字”舞的、民族舞蹈的,唱样板戏片段的、小合唱的、男女生独唱等。平孃孃歌唱得好,每次独唱,由她爱人尚叔叔拉二胡给她伴奏,这叫着妇唱夫随哈!😁那时大院大人、小孩子都踊跃参与活动,欢歌笑语,其乐融融。</h3><h3> 每周六孩子喜欢到通锦桥路铁二院机关看坝坝电影🎥。那时,只要听说看电影,有的孩子家里晚饭没做好,来不急吃都要跟着去看。像《南征北战》、《小兵张嘎》、《奇袭》、《侦察兵》、《英雄儿女》等电影已看过好几遍还要看,看到伤心处跟着电影里难受。有一次在八宝街红光影剧院看朝鲜电影《卖花姑娘》,我看得是一把鼻涕一把泪😢,整个电影院的人都被剧情打动,哭声弥漫整个电影院,当时,这叫带着阶级感情看。</h3><h3>  院子里孩子们还有个爱好,就是看小人书📚(连环画)。记得,我母亲常常买一些小人书,或去租一些小人书回来,全院的孩子就到我们家来坐在地板上专心致志看书。从那时起,我也养成看书的好习惯,后来逐步看一些中外小说。</h3> <h3> 记忆中,大院娃娃头--明新舅舅(幺房出老辈)和皮姐姐,比我们大几岁,礼拜天或寒暑假经常相约大院小孩到人民公园划船,百花潭看动物,青羊宫看灯会,草堂寺浣花溪畔野餐,以及望江公园、武侯祠南郊公园游玩。由于公交车少,乘车不方便,基本上都是步行去,小孩不知累,好玩就高兴。</h3><h3> </h3><h3> 记得夏天以明新舅、我哥为首的大孩子喜欢到三洞桥、西北桥游泳,有几个胆子大的小屁孩不会游泳却跟着他们在河边捡贝壳、螺丝、小石头。有时我也跟着去玩到天黑才回家,常遭到母亲责骂😣。记得有一次到三洞桥游泳,肖全被水淹溺水,在紧急关头,是明新舅的同学冷二(昵称)救起了他,吐了好多水,把大孩子们吓惨了。现在肖全的姐姐说到这件事还非常激动,她说: 如果当时没有冷二相救,就没有现在的肖全,非常感谢他!</h3><h3> </h3><h3><br></h3> <h3> 小时候被水淹的肖全,现在已是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之一哦!肖全五十年代末出生在过街楼119号,一个颜值高帅气十足,可爱的邻家小弟,冬天常常戴顶蝴蝶帽子,我父亲每次见到他喜欢😍叫他蝴蝶帽。他小时候就喜欢写写画画,画老虎🐯等一些动物,绘画艺术给了他不少灵感。长大后,服役某海军航空部队,翱翔在蓝天白云☁,一览祖国大好河山,眷念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激发出艺术潜能,从此爱上了摄影,退役后更一发不可收拾,执着的追求摄影艺术,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影展,大获成功,也得到辛勤耕耘后的回报,成就了这位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119号和120号大院的邻居们为他感到骄傲。🌷🌷🌷🌷🌷🌷</h3><h3><br></h3> <h3> 七十年代初期,全国掀起一股创办“革命大院” 热潮,黄瓦辖区办事处把过街楼119号和120号大院作为试点,主管户籍江志敏亲自抓,成立大院管委会,李瑶光任主任,肖妈妈(肖全的母亲)、罗永富等任委员,经常组织孩子们学习、开展有益的活动。那时肖全当班长,带领院子里的孩子读书学习,做广播体操、公园里游玩等,由于活动搞得好,成绩突出,得到了办事处的表扬,119号和120号大院被评为“革命大院”。当时,省委书记陪同某非洲总统来参观大院,开现场会,给予肯定。成都日报两位记者还来采访,专题报道过街楼119号大院。</h3> <h3>   读报的是肖全</h3> <h3> 领操的是肖全</h3> <h3>  老房子里的小女孩(肖全拍摄)</h3> <p class="ql-block"> 记忆中,与119号大院相对的是成都市搬运公司。五十年代初,由于国家刚解放不久,百废待兴,经济基础差,汽车🚗少,搬运的架架车和载人的黄包车(人力车)、三轮车,撑起了城区运输行业半边天,为当时城市运输发挥了重要作用。搬运公司主要承载物资运输,印象中,搬运工黝黑的皮肤,勤劳纯朴,非常辛苦,每天基本上早出晚归,年长搬运工由于长期拉架架车,小腿鼓起粗粗青筋,就知晓他们长期拉车辛苦程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公司文化生活还是搞得不错的,常常有剧团来演戏,那时大院家长常带着小孩进去看戏。</p><p class="ql-block"> &nbsp;</p><p class="ql-block"> 与我们大院一墙之隔的是市清洁管理所,成立于一九五二年,前身是肥料公司,一九五七年改为成都市清洁管理所,从三洞桥搬到过街楼街,简称清管所。七十年代末清管所搬迁到顺城街市政府第四办公区,过街楼街只是车队和修理场。清管所是城市美容师,承担着成都市大街小巷的清洁卫生工作,为成都的市容、市貌发挥了重要作用。小时候给我印象是,清管所洒水车比较多,常常见到洒水车回所里加水,夏天天气热的时候近水楼台先得月,也给过街楼街洒洒水,使人感觉凉意和清洁。</p> <h3> 再就是说说过街楼街芙蓉矿务局的宿舍。</h3><h3> 芙蓉矿务局(现是川煤集团芙蓉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70年12月7日,原为煤炭部所属的国有重点大二型煤炭生产企业,1998年8月下划四川省管理。2000年4月,经原四川省经贸委批准,芙蓉矿务局整体改制,由芙蓉矿务局和芙蓉矿务局多种经营公司出资设立四川芙蓉集团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现为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全资子公司(简称:川煤集团芙蓉公司),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南部。</h3><h3> 据了解,在五十年代末期,芙蓉矿务局就在过街楼的中部位置到横过街楼一片修建宿舍,多数为三层红砖砌成的楼房。那时,过街楼的居民通称这些楼房为“红楼”宿舍。七十年代初建成后规模已经很大了,直到东城根街口。</h3><h3> 记得与“红楼”宿舍相邻的煤炭厅煤建公司一个五层楼高的办公大楼,位于东城根街、八宝街街口,当时在那一片属于比较好的大楼,人可以上到楼顶。“文革”时这座楼属于造反派的一个分支(据说是重庆砸派成都所在地),楼顶架有机枪,经常晚上打枪🔫,夜晚没有一个行人敢走。那时离这栋楼不远处有个红光菜市场,居民经常到那里买菜或买副食品,自从造反派来了经常打枪,都不敢去了。</h3><h3> 看着以下照片(现在过街楼街唯一栋六、七十年代修建的“红楼”宿舍一角),让人想起了当年,“红楼”宿舍里有个宽敞的活动场地,街坊邻居的孩子都在那里活动,踢足球,打篮球,逮猫猫等等。还经常放坝坝电影🎥,居民都爱去看。我的一些小学和初中同学(矿务局职工子弟)也住在“红楼”宿舍里,常常与他们在一起玩。几十年过去了,大家难得一见。</h3> <h3>明新舅舅拍摄的横过街楼芙蓉矿区最后的红楼历史痕迹。☺</h3> <p> 说到过街楼,必然会想起我小时候曾经就读的母校--过街楼小学。</p><p> 过街楼小学原位于横过街楼,学校规模不大,因修建芙蓉矿务局驻成都招待所,六十年代初期学校拆迁搬到兴建的东城根街小学,就是现在成都市重点巴金小学。那时,我们班的同学基本上是过街楼街、西二道街、三道街、四道街、东城根街等周边街道的孩子。班主任是教语文的刘云惠老师,她是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恪尽职守的好老师。只要是她教的学生,语文基础知识都比较扎实,特别是拼音,到现在我上电脑或手机输入法都采用的拼音,虽然她已过世多年,但是每次同学聚会都会提到她,想念她、感谢她,下辈子还做她的学生!</p><p> </p> <h3> 光阴似箭,几十年过去了,在热心同学的寻找下,从二零一五年起到现在已找到了 三十八位小学同学。二零一六年初,当同学们再次相聚,看到的已是两鬓染霜的老头、老太了,大家感慨万千,满满的童年回忆,聊不完的话题,讲不完的故事,找回童年时光的快乐!散会时还久久不愿离去……。</h3> <h3> 七十年代初,我们家搬迁到铁二院机关大院,我也转学到铁二院子弟中学读书,离开了过街楼街。虽然我们家搬离119号大院,但是那里有难以忘记的童年生活和老邻居的情怀,只要有空,就会去看看耍一耍,与邻居叙叙旧,聊聊天。自从工作后就再没有去过了。</h3><h3> 关于119号大院什么时候拆迁的?据明新舅舅介绍,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城市的建设日新月异,旧城改造如火如荼,整个少城区域进行了大量拆迁和改造,明清川西建筑风格的大宅院除了宽窄巷子和一些零星宅院保留下来以外,其他宅院都没有逃脱拆迁的命运,过街楼街所有的大宅院也不例外😢。1996年过街楼119号和120号在推土机隆隆声中荡然无存,宅院就这样告别了昔日的辉煌,与我们渐行渐远。今天,当我站在过街楼街口,看到的已是一栋栋钢筋混凝土建起的高楼大厦,面貌全非,童年时代街道的影子消失殆尽,已无法辩认哪里是我们曾经居住过的院子,内心不是滋味。但是,我想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只要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愿望!祝福祖国繁荣昌盛,成都越来越美好!😊😊😊🙋🙌</h3> <h3>后记: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我们这一代人已是两鬓染霜的中老年人,今年九月五日大院里的老邻居又聚在一起,别提有多高兴,摆不完的龙门阵,聊不完的话题,讲述着小时候故事,浓浓的邻居情。</h3><h3> 我退休以来,其实一直想写一篇小时候过街楼街的那些年,那些事的文章,再加上老邻居们有这个愿望,于是编辑了《过街楼街的那些往事》美篇,算是完成了老邻居们的托付,了却自己的心愿。但有点遗憾就是过街楼很多大院在那个年代我不太熟悉,无法述说他们的故事,希望有了解的街坊邻居继续写下去。我们的故事就讲到此,感谢: 李明新、皮湘蓉、肖惠蓉、肖庆蓉、肖全、罗永富、罗永贵、赵云蓉、余忠新、张文建等提供的大量素材和照片。谢谢你们的支持!🙋🙌</h3> <h3>原过街楼街119号老邻居和肖全在影展前留影</h3> <h3>二零一二年老邻居首次在东湖公园聚会留影</h3> <h3>二零一五年老邻居聚会留影</h3> <h3>二零一七年九月五日老邻居聚会留影</h3> <h3>二零一七年九月二十一日,老邻居在清水河公园聚会留影</h3>

过街楼

大院

肖全

少城

宅院

成都

院子

铁二院

街口

小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