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尖,我的家

笔韵书社

<h3>看到了这张图,朋友们是否有《清明上河图》的感觉?其实她却是固始县曾经的淮上古镇——老三河尖。固始县的小伙伴们在美好的童年时光里,总是会听大人说起一句话:昨天晚上你又到三河尖了?这句话其实是告诉你,那准是你昨天晚上又尿床了。</h3> <h3>的确如此!三河尖是一个十年有九年淹的大水窝。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熟悉万分,尽管历经沧海桑田,我依然对她怀着无尽的怀念。这张图片是1991年7月,三起洪水之后,记者唐师曾采访完海湾战争又辗转来到我的家乡拍摄的。正是因为他,我们的灾情才传播了出去,和我同龄的孩子才平生第一次吃到了方便面和火腿肠。</h3> <h3>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洪水过后,淮河滩上的红柳愈加葱郁,正像是家乡人被洪水愈摧愈坚的意志。家乡人用它编织起各种工艺品,远销国内外,柳编业成了三河尖人民的支柱产业。小时候,父亲就是凭借一双编织的手养活我们这个家。</h3> <h3>家家搞柳编。常人看起很稀奇的工艺品,菜篮子,在我的家乡随处可见,俯拾皆是。二层洋楼、饮食起居全来自一双巧手,真是不易!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这门产业现在已走入瓶颈,真希望再出现万正和、陶利华这样的新人才,重新带领家乡人在致富路上走得更远!</h3> <h3>故地又重游,儿时的灰色水泥船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这些“新宠儿”。他们是船老板的“摇钱树”,三河尖的三条河在这里马上将汇为一河,长眠在这两岸的先人们,不知不觉地被后人的喝沙机喝进了滔滔的河水中,流向了不可知的所在。我家的祖坟也将难逃厄运,实在痛心!</h3> <h3>淮水悠悠,景色如画。美丽的淮河滩啊,承载着我无尽的梦!无数次重游淮河滩,无数次归来梦湿衫。。。</h3> <h3>从九零年到九三年成千上万口生活在这里的人陆陆续续地在“淮河治理委员会”的命令下搬迁到四海八荒,我家也是其中一员。二十五年后这里成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新建的牌坊的确打眼。</h3> <h3>刘邓大军渡淮遗址也拥有一席之地!</h3> <h3>某德政碑也重见天日,虽拦腰两断,却很有点断臂的维纳斯的味道,是繁华落幕后最真的见证,它见证着经年的过往,能让我们捡拾起古镇路上散落的点点滴滴。</h3> <h3>破败的村庄,荒无人烟。</h3> <h3>人家屋后的石磙在斑驳的檐下更显寂寞。多想再听听套上碾子之后吱吱呀呀的碾场声。。。</h3> <h3>曾经放学后多次在门前和小伙伴一起打闹的粮库,如今显得形单影只,老态龙钟地在村口张望。。。</h3> <h3>年前,听说老三河尖古屋内掘出数贯铜钱和数卷银元,引来鸡叫狗咬听三县的好事者皆来试探运气。我也趁着大好的春光,在一个残雪尚未消融的午后,来凑一凑热闹。返程时,同行的儿子嘲笑我一件宝物也没有寻到。我笑而不语,其实,他小子哪里知道:我拾回了一路春光,一路乡情,还有一路记忆,这才是我要寻的宝贝啊!<br></h3> <h3>愿三河尖——我的家,前景越来越美好,愿生活在异乡的大小朋友们能常关注、常念想曾经的淮上明珠“小上海”,因为她是我们共同的家! </h3><h3><br></h3><h3><br></h3><div>谢谢网友提醒,文中除个别图片是本人拍摄,大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之。但文字是本人原创,纯属为纪念,没有商业行为。再次谢谢大家!</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