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知识青年重返大有农场

英杰

<h3>大有农场~这是我们充满激情,而又充满感伤却珍贵封存的记忆的地方,新风青年队这是我们很想见到,但又很少提及的地方,但它却始终魂牵梦绕着我们,一旦回忆起往事,我们就要不经意地想起我们那失去的青春年华!……</h3><h3>翻开那只属于我们的历史的扉页,《我们这一辈》这首歌就像一条小河,在心中静静流淌。</h3> <h3>秋风送爽2017年9月3日我们数十人曾经大有农场的下乡知青,来到这片近半个世纪前曾经奋斗过的土地。曾记否,黑壳高粱米,咸萝卜汤。开沟挖渠,春播秋收,改造良田千顷,让盐碱荒滩变绿洲。(高林作,张建飞摄)</h3> <h3>2017年9月3日六十多岁的老知青重返大有农场</h3> <h3>别梦依稀忆当年,</h3><div>故地四十六年前,</div><div>沟渠荒草盐碱滩,</div><div>猪舍马号水穗田。</div><div>满目凄凉战天地,</div><div>英姿飒爽苦作甜,</div><div>峥嵘岁月乾坤转,</div><div>世世苍桑天地变。</div><div>几度红颜成过往,</div><div>一代风华化云烟,</div><div>两鬓如霜人未老,</div><div>情留芳草泥淖间。</div><div>(作词黄凯,朗诵郭玉莹)</div> <h3><font color="#ed2308">伟大领袖毛主席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 <h3><br></h3><div>四十八年前,伟大领袖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一声号召下,1970年9月3日我们这群只有小学文化的70届毕业生,来到了锦县南大荒这片荒芜的盐碱滩。在这个~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大有农场新风青年队安家落户,从此我们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知识青年。</div><div>也就是从那一天开始,我们这些锦州小知识青年聚到了一起,离别锦城,离别家人,满怀激情地来到这荒凉僻壤盐碱滩上~大有农场去“大有作为” 。</div><div>而今,47年后的2017年9月3日遥远的号角似乎再次吹响,我们又集合在一面“知青”的旗帜下,踏上熟悉而陌生的道路,去重温青春的感觉,去寻找曾经的信仰,去印证四十多年纯真的守望。</div> <h3>到了,终于到了!这就是当年的我们知识青年下乡的地方~锦县大有农场!举目四望,路还是那条路,稻田还是那片稻田,渠还是那些条渠,只是我们从前的房子只剩下一栋了,我们出工行走的小路大都不复存在,能通车的毛坯公路却多了几条。</h3> <h3>眼望这一片片稻田,很多往事涌上心田;手拿着这一把稻穗,追思那已经消逝的青春年少;</h3> <h3>这就是我们当年奋战的大有农场。</h3><h3>曾记得:</h3><h3>春雨潇潇的早晨,</h3><h3>有我们挑担插秧辛勤耕耘的身影;</h3><div>烈日炎炎的夏季,</div><div>我们除草渐苗汗流浃背在稻池中;</div><div>秋风绵绵的夜晚,</div><div>我们披星戴月奋战在打稻机旁;</div><div>寒冬腊月我们修提奋战,</div><div><br></div><div><br></div><div>冒刺骨风雪修筑大坝稻田。</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地盐碱荒滩,和那孤零零的三排干打垒平房,前不着村,后不着店。</p><p class="ql-block">望着眼前的凄凉景象,50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那时新风农场白天无水,晚上没电。进屋对面两排炕,门窗蒙着塑料布。一个屋住20人,每人只有八十公分宽度的地方。到了晚上每个屋一盏煤油灯,如此拥挤,喧嚣,气味,阴暗。当时16.7岁的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环境中。</p><p class="ql-block">(知青高林作)</p> <h3>这是当年我们知青住地的后院,废墟犹存,颓垣不再,只有丛生野草,在瑟瑟的秋风中向我们诉说当年旧事,而我们只能无语相对。</h3> <h3>往事如烟,历历在目我们的眼前</h3><div><br></div> <h3>难忘的青春年华,难忘的新风青年队,难忘的三栋老房。</h3><div>这里有我们青年时代的欢歌笑语,这里有我们青春时代哀伤怨恨,这里有我们青春时代热情奔放。</div><div>三栋老房是对我们青春时代的历史见证;三栋老房留下了我们这一代人喜怒哀乐;三栋老房是我们对逝去青春的回忆。</div> <h3>曾记否,1970年9月3日我们数十人曾经大有农场的下乡知青,来到这片近半个世纪前曾经奋斗过的土地。曾记否,黑壳高粱米,咸萝卜汤。开沟挖渠,春播秋收,改造良田千顷,让盐碱荒滩变绿洲。</h3><div>看当年战友,年逾花甲;精神矍铄,雍容芳华。</div><div>心系故旧,久别重逢,欢声笑语阅人生。俱往矣,是非谁评说,惟我知青。(高林有感。图片张建飞。)</div> <h3>怎能忘记七十年代的第一年九月三日,我们这些只有小学文化的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奔赴锦县——大有农场。从那时起我们就有了一个新名字——上山下乡知识青年。</h3><h3>知青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共同的命运,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是我们这些17.8岁的城市小知识青年,来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用我们的青春,用我们的汗水,用我们的足迹创造了、记录了、见证了共和国的成长史。</h3> <h3>还记得我们这些小知青就怕那刺耳的口哨声。</h3><div>一声刺耳的口哨声,惊醒了好不容易睡眠的梦境。赶紧起床拿盆洗脸,到食堂取水,每人只给一杯水。连里规定(当年时髦部队编制,农场为连部,场长叫连长。)水:只限刷牙与喝,洗脸和洗衣大坑水随便用。然后集合跑步,喊口号"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然后开始了第一顿早饭,(每月每人12元钱票45斤粮票,吃食堂)。一碗高粱米饭‘五两“,一碗白菜汤,饭碗里有很多黑高粱壳和高粱籽,就着少油的白菜汤吞了。</div><div>(知青高林作)</div> <h3>又一声刺耳的口哨声,开始上工了,每人一把铁锹冲上荒原30延长米下水线是我上午必须完成的任务。第一锹下去好吃力呀,费力一甩,剩回半锹,大粘泥啊。晚秋的天气,大汗淋漓,竭尽全力,气喘吁吁,终于完成了定额。赶紧回去吃午饭,期盼多休息一会。</h3><h3>(知青高林作)</h3> <h3>再一声刺耳的口哨声又分秒不差的响起,我们又挺起疲惫的身体拿起铁锹,开始了下午的30米任务,劳累,艰难,刻苦可想而知。</h3><h3>(知青高林作)</h3> <h3>大概是为了寻找当年的感觉吧,我们选择走小路,重走当年的盐碱地。不知道是因为老了,还是心情使然,我们的步伐沉重而缓慢。这是通往稻田的小路,清清的河水在池梗中流淌,我们看到的却还是当年模样。</h3> <h3><br></h3><div>48年转眼逝去,遥望眼前的稻浪思绪万千,在这里我们经历了多少个的风风雨雨;在这里我们爱过、恨过、得过、失过、拼搏过;人生的大起大落我们也曾尝试过一一经历过;</div><div>但是现在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回忆,我们在这里体验到了做人的知味,体验到了人间的酸甜苦辣,锻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br></h3><div>当年的知青屋早已灰飞湮灭,只有老屋一套平房还在,屋前的小路旁有一座小桥它好像在迎接着我们这群阔别48年的不速之客。</div><div>这座小桥见证了我们的青春年华!这座小桥说出了我们的苦乐唉伤。桥下的清水伴随着我们青春的歌声流淌:‘’我站在盐碱滩上,遥望着我的家乡,大凌河的水啊,滚滚流淌,何时才能够回到我的家乡。</div> <h3>往事历历在目,想起四十多年前,我们这些17.18岁的小姑娘小伙子,四五月份站在冰冷的稻田里插秧。插秧是件艰辛的活,不仅要眼到、手到,判断好秧苗之间的距离,又要靠脊梁和手臂的韧性,以便持续运动,同时还必须保持整个身子准确地后退,直到这一轮插完。</h3><div>五六个姑娘一人一挡子并排站着,穿得花花绿绿姑娘,站在水田里腿脚都冻得发痛,插完秧姑娘们累得是满身大汗,坐在田埂上,裤子都是湿漉漉的,分不清是汗水还是尿水,大家也只能是互相对视一下,无奈的苦笑。</div> <h3>飘摇着萧瑟;一滴秋露,一缕秋风,遮掩了心事,安排了一眼的寂寞。</h3> <h3>纵算水尽山穷,叶落成空,那老去的年华依旧可以风姿万种;纵算岁月朦胧,天涯西东,依然可以觅寻当年遗落的影踪。</h3><div><br></div> <h3>离开大有农场,我们来到了佟家分场,这是我们第二个知青点,分场依在,景色是同样的荒芜,同样的落寞。这里早已没有过去我们的青春热情,这里也听不到我们当年的豪迈的誓言!</h3> <h3>人生如梦,转眼就是百年,48年弹指一挥间。老了我们也明白了,人啊!贵在磊落尚宽容,荣辱云烟过眼,名利镜花水中月,宁静励修行。</h3><h3>我们的青春虽已逝去,但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很幸福的。祝愿我们这些知青兄弟姐妹们生活美满,身体健康!</h3> <h3><br></h3><div>&nbsp;</div><div>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我们寻找过,不为抚慰,不为遗憾,只为我们珍惜明天的时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