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第二天醒来,凌晨四点,换成北京时间,已是正午。时差倒不倒对我而言都可以,早点醒来,有好几个小时的自由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h3><h3> 花十分钟为自己煮了一碗面,加了各种蔬菜,卧了一个蛋,外加一杯牛奶一个桃子,然后点开youtube,在悦耳的伦敦腔里慢慢把早餐吃完,这里,已经不仅仅是吃,有点儿"享用"的意味了。</h3><h3> 九点,sinolink的娜塔莉(昨儿提及的黑姑娘)和一个标准英国帅哥Craig过来给我们做培训,培训的内容五花八门,包含了在医院的注意事项以及各种生活要点,我认真拿个小笔记本记下,每次讲完之后他们都会反复问"Any questions?"确认你完全听懂才往下走。</h3><h3> 我们7个分到Barts医疗集团的,明天九点到医院报道,确认身份,办理工作牌,还有进行健康体检。</h3><h3><br /></h3> <h3> 培训结束,已经十一点,简单吃过午饭后,我们决定去将牡蛎卡充值,然后去走一次进修医院的路线。计算下时间,并熟悉下伦敦有名的地下王国——"tube"。</h3><h3> 和一般理解的地下铁subway不同,伦敦人管地铁叫tube,只要你在站台里走上一圈,就能明白为什么叫"管子"了,因为天花板是拱形,地下隧道是圆形,许多站台之间的通道也是圆的,人好比行走在一根根管子里,奔向不同的方向。</h3><h3> 坐地铁前首先要将牡蛎卡充值,我们进了地铁站,找到自助购票机,可是摸了半天也找不到门道,最后求助于一个工作人员,他拿起我的牡蛎卡,刷刷刷点了几下选择按钮,然后让我把信用卡放进去,我还想着这个机器怎么没有让人输密码的地方,懵懂间,咔嚓吐出一张回执单,就算好了。</h3> <h3> 充值之后,刷卡进了閘机,开始进入地下。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们一下子没太明白怎么找方,许多标识都不确定,虽然查了地图,可是同个方向会有三四条不同的地铁,该上哪个?</h3><h3> 犹豫一会儿后,我们咬咬牙,随便跳上了一个地铁,方向是对的,但半路拐到另一个地方去了,于是下车,尝试在中转站换乘。在转了3个圈,把一个英国男人问晕了以后,我们还是用了最老土的办法,坐回去一站然后再重头来过。</h3><h3> 兜兜转转间,我们浪费了半小时,最后摸懂了地铁的门道,弄明白了各种标识的意义,这个学费,交得也算值了。</h3> <h3> 下了地铁,我们依着citymap找到一个公交站点,然后等待276路车的到来。公交牌上显示着不同时间段工作日和休息天两辆车之间的具体间隔时间,风很大,我穿着羽绒服,一边等车,一边看风景。</h3><h3> 我们的医院在伦敦的东部,这个区多是移民聚集的地方,放眼望去,八成都是黑色或者棕色人种,虽说大白天很安全,但是还是不自觉把包扯紧,据说国外盛传中国人很有钱,亚裔体型小,更加容易受到攻击。</h3><h3> 等了十分钟,坐车半小时,我们终于到Newham。下车后,很快找到大门,它并不像国内的医院,有很气派的牌匾和一堆的名衔,只是伸展出来的一块挡雨板,在上面写着——"Newham University Hospital"。</h3><h3> 这家医院隶属于 Barts,后者是伦敦最大的医疗集团,旗下有5家主要的医院,听Sinolink的人介绍,Newham的呼吸科相对比较强,所以把我们安排在这里。以我的理解,呼吸道疾病经济条件差的人群更容易得,这个区,移民多,患病率高,所以呼吸科就诊量会更大一些。</h3> <h3> 整个医院由两排房子构成,12对,共两层。G层和1层。关于楼层的事,我曾经闹了几次笑话,初到公寓时,我并不知道伦敦的1层其实是2层,G代表ground,UB代表地下1层,LB代表地下2层,搬了一趟行李上去再下来准备搬第二趟时,想当然地按了1层,开门后发现咦,怎么公寓大堂瞬间消失了?!那么多同伴都不见了?!最后回去把可能的几个按钮都按上,找到了G层,然后惊叹:"原来如此!"</h3><h3> 进了大门,里面一条笔直的通道,这条通道将两排房子串联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封闭的结构,使医务人员和病人的工作生活完全不受到外面天气的影响,转运方便,也很节能环保。</h3><h3> </h3> <h3> 沿着墙壁,除了各式的指示标识,还挂着许多医院历史人文的介绍。接待前台对面,就有一个古色古香的牌子,为了纪念一战期间牺牲的医生护士。</h3><h3> 这个医院很安静,仿佛一面平静的湖水,我们小心翼翼地走着,唯恐惊扰了这份安宁。</h3><h3> 四下里寻找和自己专科有关的东西,但是很失望,有很多奇奇怪怪的病房的名字,就是找不到"呼吸"相关的病房,没有专科病房,那还能学到什么呢?Who can tell me?</h3> <h3> 通道的尽头就是出口,其实也是急诊的入口,可以看到有很多辆黄色的救护车,但是没有熙攘的人群,想到我们自己的急诊,嘈杂、拥挤,充斥着一堆实际上病情不属于急诊就诊的范畴,让人无奈。</h3><h3> 我们再一次上了巴士,做了一回肤色最白的人,回到地铁站,时间还早,干脆顺路去伦敦大桥看看。</h3> <h3> 地铁的速度是巴士不可比拟的,很快我们从2区来到了1区,从伦敦大桥站出来,眼前的风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把医院所在的东区比作小乡镇,那么这里就是大都会,敏静感慨了一句:"这才是花花世界!"</h3><h3> 道路依然是狭窄的,双向四车道,但是路两旁都是精美大气的英伦风建筑物,有很大的商店、写字楼,并没有非常高,不似杭州,到处都是摩天大楼,这里的楼房,十几楼就算高的了。许多建筑都很古老,但是修整维护的很好,参杂在一些现代崭新的建筑里,积淀着几百年的文化。</h3> <h3> 小时候学过一首儿歌,"伦敦大桥倒下来,倒下来,倒下来……",我的印象中,伦敦大桥就是塔桥,实则不然。</h3><h3> 在泰晤士诃上,一溜过去很多桥,伦敦大桥和塔桥只是其中有幸闻名于世的两个罢了。双塔桥造型更独特,属于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哥特式风格,更是成了伦敦的标志性建筑。</h3><h3> 在泰晤士河一侧,我们沿着皇后大道慢慢行走,向塔桥靠近,一开始都是阴云密布,行到一半时,突然阳光灿烂,伦敦的天气变化无常,可见一斑。</h3> <h3> 1区是伦敦的中心,属于富人区,这里可以看到世界上各种民族的人,但衣着多半整洁考究,有提着公文包行色匆匆的白领精英,有顶着奇怪的头发,沿街创作找灵感的艺术家,还有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拿着自拍杆不停找角度微笑的,常常就是中国人。</h3><h3> 皇后大道有许多鸽子在地上行走,悠闲的神态和踱步仿佛在告诉你:"伦敦也是我的地盘!"餐馆非常高档,有些会在外面摆上特价公告,写上两道主菜20磅之类的招牌,里面三三两两坐着一些人聊天。</h3><h3> 英国人吃饭,重点似乎都不在"吃"上,无论是餐厅还是酒吧,许多时候,桌子上吃的就那么一点点,但是两个人却聊得热火朝天,有时侯光两杯啤酒,也可以消磨一个下午,偶尔chess,多半说得兴起自己拿起来喝一口,从不劝酒。</h3> <h3> 一行三人从伦敦塔桥上走过,好奇地找了一下那个合拢的缝隙,许多人在吃一种杏仁果子,桥底有小吃摊现炒,2磅一小杯,香气四溢。</h3><h3> 上塔参观需要买门票,9磅一人,排队的人不少,加上一天下来渐觉疲惫,我们放弃了入塔,从泰晤士河另一侧往回走,准备搭地铁回Colindale。</h3><h3> 路上调侃了下伦敦人的穿衣风格,颜色多是黑白灰,非常朴素,一年四季的打扮会同时出现,大家都是见怪不怪。我们在马路转角看到一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光膀子穿一件夏天的吊带碎花连衣裙和凉鞋,快乐的转着圈,像个小天使,而她的妈妈和哥哥,却穿着厚夹克一副冬天的打扮。</h3><h3> 风再冷再大,马路上到处都有短袖薄衫的人,谈笑自若,看到我们穿着羽绒服带着围巾,人家也不会投来怪异的目光。</h3><h3> 这就是伦敦,充满了多样化,和包容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