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图文/顺风</h3><h3><br></h3><h3>秋,是万山红遍中的层林尽染;秋,是文人骚客笔下的悲风画卷;秋,是一叶落,而知世间冷暖;秋,是心上怎一个愁字了得!</h3><h3><br></h3><h3>“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这是老舍眼里《济南的秋天》。 </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多年前,路过一次济南,大抵上对这个北方城市只留下一个有趵突泉的印象,再就是老舍的那篇《济南的冬天》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济南,一座千年的城,从躺在三面环山似摇篮里有山有水的城市,“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老舍把这份城市的温晴感受,变成了对这座城的温情倾诉!以致把对秋和冬的全部溢美之词尽数给了济南!让人难免心生嫉妒与疑惑,竟让人有了想前往济南一探其秋之色冬之韵之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在这初秋时节,有幸短暂逗留在"泉城"济南,从趵突泉,到大明湖;从洪楼教堂,到千佛山;从漱玉堂,到老舍纪念馆;从芙蓉街,到宽厚里,一路的寻秋问道,从开始的近似寻常并无二致,到最后不舍离开为秋折醉,这座城的历史温度,现代温情伴着浓浓秋意才渐使人流连忘返,久久回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在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城里,有幸在济南的秋天里徜徉了一回,人生之美妙,莫不过是不负良辰不负景罢了!</p> <h3>天下第一泉:济南趵突泉</h3><h3></h3> <h3>泉城明珠:大明湖(中国第一泉水湖);还有那大明湖畔的夏雨荷....</h3><h3></h3> <h3>泉城秋色</h3><h3></h3> <h3>中国三大天主教堂之一:济南洪家楼耶稣圣心主教座堂</h3> <h3>“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h3><h3><br></h3><h3></h3><h3>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h3><h3><br></h3><h3>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是文学,也是音乐;李清照诗笔稍弱,词则极婉秀,且亦妙解音律,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者,实倚声之正宗,非徒以闺阁见称也!</h3> <h3>李清照出生在济南,从小生活在济南。因此,济南人在趵突泉公园内建了一座“李清照纪念堂”</h3><h3></h3> <h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h3><h3></h3> <h3>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h3><h3></h3><h3>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h3> <h3>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h3><h3></h3> <h3>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其诗词才情就轰动了京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尤其是一个叫赵明诚的太学生。赵明诚是礼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在父亲的影响下,赵明诚从小爱好收藏金石刻、古籍。所谓金石刻,是古代青铜器和石碑上所刻文字的拓片。当时,李格非与赵挺之同在礼部供职。因此,赵明诚经常有机会拜访李格非,从而在李家认识了李清照,并对李清照产生爱慕之心。于是央媒说帖,双方一说即合。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21岁的赵明诚与18岁的李清照终成眷属。</h3><h3><br></h3><h3>李清照婚后第四年,赵挺之的官位升到尚书右仆射(右相)兼中书侍郎。由于与左相蔡京不和,赵挺之只得请求退休。然而,退下来刚5天便因急病而去世。就在赵挺之死后第三天,蔡京以有人举报赵挺之“结交富人”为名,下令把赵家兄弟抓起来。经过长达4个月的隔离审讯,蔡京没有得到任何证据,才把他们放出来。赵明诚出狱后,丢掉了官职。看破世事的李清照与丈夫商量,离开京城回到山东青州过平民生活。</h3><h3><br></h3><h3>到了青州,李清照心情开朗多了,诗词创作也进入了丰收期。有一次她看到早春梅花开放,即兴作了一首《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分明是表达自己独立寒秋的孤傲之意。有一年初秋,赵明诚约了好友去泰山寻碑。丈夫走后月余,音信不通,李清照思夫心切,便写下了一首新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h3><h3> </h3><h3>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赵明诚重新被任命为莱州太守。在莱州期间,赵明诚在工作之余将收集到的金石刻整理编缉成一本《金石录》,每10卷束为一帙。每天忙完公务后,便在书房“静治堂”内校勘2卷,题跋1卷。全书总计2000卷,他题跋了502卷。赵明诚在莱州任期届满后,转任淄州太守。</h3><h3><br></h3><h3>赵明诚在淄州任上,因立功升了一级官。这段时间李清照也生活得比较舒心。然而,金兵突然南侵,汴梁陷落,徽、钦二帝成了俘虏。虽说淄州尚偏安一隅,但已人心惶惶。就在这时,赵明诚母亲在江宁病故。赵明诚赴江宁料理母亲丧事。没过几天,康王赵构在扬州即位,赵明诚被任命为江宁府知事。于是,赵明诚写信给李清照让她带了所藏金石刻、古董文物南下。李清照便押了15辆装满古董的车,与难民一起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镇江。兵荒马乱岁月,生命财产没有保障。李清照到了镇江遇到匪盗抢劫,所带物品、古董损失许多。</h3><h3><br></h3><h3>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因江宁城发生兵变防守不力而被免职。只得雇了几只船装上物品向芜湖、九江一带找地方安家。途遇“乌江”,李清照触景生情,在船上呤出著名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h3><h3> </h3><h3>五月底,刚到池阳(今安徽贵池),便接到朝廷起用赵明诚任湖州知府的诏令,留下李清照立即赶往建康(今南京)。然而,一个多月后,李清照收到一封快信,说赵明诚在建康病危。等李清照赶到建康,赵明诚已奄奄一息,没过几天便去世了,享年49岁。</h3> <h3>从此,李清照只能独自带着大批行李向着漫无目标的地方逃难。尤其是赵明诚留下的那批古董文物,早就有人唾涎三尺。万般无奈之下,李清照想到把古董文物捐给朝廷。那时,李清照的弟弟李迒就在高宗身边任职。但是,战乱中朝廷在哪里呢?有人说高宗在越州(今绍兴),李清照赶到越州,高宗早已逃到明州(今宁波)去了。李清照只得随着难民队伍再涌向明州。还没到明州,又听说高宗已渡海到了昌国(浙江舟山),将从海上去台州。</h3><h3><br></h3><h3>此时,李清照才明白,向朝廷进献古器的显然不合时宜了。李清照想到了赵明诚在剡县(今浙江嵊县)有个朋友,便让家人把一大批青铜器、手抄本书等送到了剡县藏匿。她只身携带剩下的东西南下台州。到了台州,听说台州太守都跑了。这时,后面有金兵追来,码头上乱作一团。李清照只得狠狠心把衣服被褥等行李扔了,随身带着少量宝器挤上了船,在海上经过几天几夜的颠簸到达了温州,总算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弟弟李迒。(摘选自网络)</h3><h3></h3> <h3>经历了几个月的逃难生活,李清照在温州暂住了下来。温州虽然是个山青水秀的地方,但对于流落到此的李清照来说,惊恐未定,心神难安。有天晚上下起大雨,雨点打在芭蕉叶上,把她惊醒。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触景生情呤出一首《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h3><h3></h3> <h3>南追高宗的金兵,把明州抢掠一空,又一把火烧了临安城,然后向北退去。江南局势有了好转。听到金兵撤走的消息,李清照十分高兴。这时候,弟弟李迒才告诉她一个坏消息,李清照派人运往洪州(南昌)保存在赵明诚妹夫那里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已被焚掠一空。而寄存在剡县的青铜器等文物,也损失了一半。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李清照搬回越州后,租了一间房子住下。一天夜里,屋墙上挖了个大洞,五个大箱子被贼偷走。李清照一觉醒来,发现文物被盗,顿时心如刀绞。</h3><h3><br></h3><h3>公元1132年(绍兴二年)正月,高宗赵构从越州迁到了临安(今杭州),李清照也随后迁居临安,刚刚把家安顿下来,便病倒了。在病中,弟弟李迒接待了一位客人。此人名叫张汝舟,崇宁年间进士,在诸军审计司担任右承奉郎。他跟李迒说,他早就仰慕李清照的才华,自己现在是单身,很希望能与李清照结为连理。李迒觉得他很有诚意,便答应了这门婚事。大病未愈的李清照,被张汝舟匆匆接走了。后来,李清照才知道,张汝舟娶她是冲着她的文物而来的。李清照不答应张汝舟的要求,张汝舟便百般虐待李清照。无奈之下,李清照只得到临安府告发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官”的罪行。但宋朝规定:凡告发近亲者,即使内容属实,本人也要被判刑两年。庭审结果,张汝舟被罢免官职,遣送柳州管制。李清照也被收监。时任翰林学士的綦崇礼与赵明诚家有远亲关系,便与临安府沟通,李清照只被关押了9天,便找了个理由放出来了。李清照的这段经历后来被人讥为“不守晚节”。李清照出狱后,十分感激綦崇礼的帮助,写了一封感谢信。“清照敢不省过知惭,扪心识愧!责全责智,已难逃万世之讥;败德败名,何以见中朝之士。虽南山之竹,岂能穷多口之谈;惟智者之言,可以止无根之谤。”</h3><h3><br></h3><h3>江南局势渐趋稳定,李清照便做了定居临安的打算。第一件事就是整理赵明诚《金石录》手稿,首先是化大量精力全部校勘一遍,决心在有生之年,使其刊行于世,以告慰明诚在天之灵。绍兴四年(1134年)《金石录》校订工作结束。李清照怀着满腔热情,一气呵成,写下一篇《金石录后序》。这篇长达2000余字的《后序》是一篇著名散文。“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父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钟、鼎、觑、鬲、盘、彝、尊、敦之款识,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伪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清代学者李慈铭评说道:“阅赵明诚《金石录》,其首有李易安《后序》一篇,叙致错综,笔墨疏秀,萧然出町畦之外,予向爱诵之。谓宋以后闺阁之文,此为观止。”</h3><h3><br></h3><h3>南宋开始的几年,全国上下都象惊弓之鸟。因每年秋天,金兵都要来抢掠刚收获的粮食。十月,杭州城的大户人家十有八九已走了,李清照也只好跟随这些人,乘船沿富春江上溯到金华,暂住在一户姓陈的人家里。金华郊外有很多山水人文景观,但避难于此的李清照没有丝毫兴致前去游览。只作了一首《武陵春》聊以排遣: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金华城中有座“八咏楼”,楼壁上有当年沈约题写的“八咏诗”,李清照看过沈诗,在后题写了一首七绝: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h3> <h3>在金华的第二年五月,朝廷要她把家藏的《哲宗实录》上交朝廷。李清照只得马上返回杭州。到了杭州,她看到奸臣秦桧权倾朝野,对外勾结金人,丧权辱国;对内打击抗战派,大兴冤狱。说起来,秦桧夫人王氏还是李清照的表妹。但看到秦桧夫妇专权卖国,李清照对收复北方领土彻底失望了。正是在那种极度迷惘、苦闷、忧伤的心境下,李清照谱写出那首堪称“卓绝千古”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是李清照词作中最成功的一首。她以浅俗、精炼的语言,概括地表现了自己南渡以来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展示了自己曲折复杂的内心世界。词中字字凄苦,句句哀愁。这正是李清照饱经忧患后的真实感受,历经磨难后的痛苦倾诉,也是李清照彻底失望后的无奈叹息。</h3><h3><br></h3><h3>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宋高宗梦寐以求的宋金和议终于在签订割地赔款的条约下实现了。这时,李清照也似乎真的老了。平时,她把自己封闭在杭州的一所小宅院里,看书、作画、抚琴,偶尔也填几首词。有一首《临江仙》就是那时作的。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h3><h3><br></h3><h3>绍兴十三年(1143),李清照60岁了。她有一个强烈的想法:要使《金石录》刊行于世是。于是,她将《金石录》书稿进献于朝廷。她一天天盼着《金石录》的问世。然而,兵荒马乱的岁月,出版一本无关政治的书籍有谁会来关心呢?</h3><h3><br></h3><h3>暮年的李清照是在十分孤独的境况下生活的。赵明诚的两个哥哥存诚、思诚已先后去世。李清照唯一的弟弟又不在身边。开始,李清照的生活还能依靠一点亲戚接济,到后来,她只能靠变卖首饰度日。再后来,人们似乎已经把她遗忘了。这位孤苦老人是怎样度过自己那最后的岁月的,无人知晓。以至于到今天,人们也只能作出这样的判断:李清照卒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至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间,享年68至73岁。</h3><h3><br></h3><h3>一代才女李清照,就这样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中走了,平常得就像一片秋叶飘落、一瓣黄花坠地。</h3><h3><br></h3><h3>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金石录》终于刊行问世。李清照没有等到这一天,带着无限的遗憾,她已经走了...</h3> <h3>“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h3><h3><br></h3><h3>流连感怀与一代才女的诗情与悲喜人生,济南的秋色徒添了一份“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悲风秋画卷”之感。</h3><h3><br></h3><h3>转身,这一番秋绪即被熙熙攘攘的游客冲散在了趵突泉喷涌而出的泉水涟漪之中荡漾开去...原来,天地已换了人间!</h3> <h3>趵突泉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h3><h3></h3> <h3>趵突泉边立有石碑一块,上题“第一泉”,为清同治年间历城王钟霖所题。</h3><h3></h3> <h3>康熙手书,趵突泉旁留下的真迹“激湍”(原意为:急湍)二字。有人说“激”是错字,后来有人解释,中间是个“身”字,因为当时皇帝身临其境的感受才故意写成这样的,这也能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面吧。<br></h3> <h3>碑的正面是康熙所书的“激湍”二字,背面是乾隆的诗文《再题趵突泉作》原文。</h3> <h3>“尚志书院”由晚清名臣丁宝桢任山东巡抚期间所建。据说原来李格非(李清照之父)曾经居住过。</h3><h3></h3> <h3></h3><h3>“读书岂为虚名误,报国须教俗念空” —— 丁宝桢</h3><h3><br></h3><h3>堂中悬挂由何绍基题写匾额“进德修业”,中堂旁的丁宝桢手书对联 “列事系时左迁有述,同天稽古彭契无言”。</h3><h3><br></h3><h3>丁宝桢(1820年-1886年),晚清名臣。咸丰三年(1853年),33岁的丁宝桢考中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巡抚、四川总督。</h3><h3><br></h3><h3>丁宝桢为官生涯中,勇于担当、清廉刚正,一生致力于报国爱民。任山东巡抚期间,两治黄河水患、创办山东首家官办工业企业山东机器制造局、成立尚志书院和山东首家官书局;任四川总督十年间,改革盐政、整饬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兴办洋务抵御外侮,政绩卓著、造福桑梓、深得民心。慈禧老佛爷亲提“国之宝桢”。</h3> <h3>黑虎泉</h3><h3></h3> <h3>不愧为泉城,泉眼随处可见</h3> <h3>寻秋千佛山</h3><h3></h3> <h3>千佛山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古称历山,因为古史称舜在历山耕田的缘故,又曾名舜山和舜耕山。隋开皇年间(581年一600年),因佛教盛行,随山势雕刻了数千佛像,故称千佛山。</h3><h3></h3> <h3>会当凌绝顶,一览济南城,看天高云淡</h3><h3></h3> <h3>有着“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称的济南大明湖。早在唐宋时期,大明湖就以其撼人心弦的美景而闻名四海。现代也有着“中国第一泉水湖”称号。</h3><h3><br></h3><h3>然而大明湖的名气,突然就被一个在大明湖畔的夏雨荷而取代了......</h3> <h3>问吾何处避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h3><h3></h3> <h3>是小夏么</h3><h3></h3> <h3>写下济南秋冬之美的老舍。</h3><h3></h3> <h3>没曾想到,济南还深藏有一座这么美丽的教堂。</h3><h3><br></h3><h3>洪家楼天主教堂全称洪家楼耶稣圣心主教座堂,已成为济南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也是济南文化带的重要象征。</h3><h3><br></h3><h3>教堂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区东部,历城区洪楼广场北侧,东邻山东大学老校,以洪家楼村而得名,建成时是济南市也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中国三大著名天主教堂之一,在中国近代宗教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h3> <h3>公元1870年(清同治九年),顾立爵神甫在济南东郊的洪家楼购地兴建教堂。1900年,发生庚子之乱,6月27日,山东巡抚袁世凯要求外籍教士赴烟台、青岛躲避,中国天主教徒集中到城外洪家楼教堂,“以便保护”。7月5日,历城知县李祖年带兵查封洪家楼天主教堂,将聚集于此处的华人天主教徒遣散。7月6日,义和团开始破坏洪家楼教堂,挖掘教士坟墓。历城知县闻讯派兵镇压。</h3> <h3>1902年,天主教山东北境教区的方济各会荷兰籍主教申永福(Ephrem Giesen)在得到庚子赔款以后,主持在洪家楼动工兴建新的主教座堂,到1905年座堂完工。由奥地利修士庞会襄设计,平面为拉丁十字形,教堂的外墙用石块砌成,西面的正立面有两座高大的尖顶钟楼,还有众多的小尖塔。教堂内部布满了天主教题材的壁画和雕刻,大厅可容纳800人。</h3><h3></h3> <h3>其施工者为孙村著名石匠卢立成,在他三十多岁时(1904年)由德国人特意聘请为工程的总施工、总监管,带着本村一百多名石匠,总管着工程的一千多人施工,按其提供的图纸对采购、石雕以及木、瓦工等活进行安排调度,历时三年终于使工程竣工。</h3> <h3>这样的建筑,让我想起了权力的游戏里的君临城</h3><h3></h3> <h3>作为典型的哥德式建筑,该教堂结构合理,建筑质量极高,细部处理精致,整座建筑给人气势如虹、精雕细刻、富丽堂皇之感,这也充分说明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技术、传统工艺可以建造任何结构复杂、制作工艺精细的建筑。</h3><h3><br></h3><h3>洪家楼天主教堂虽然是比较纯粹的西方建筑,但是依然可以在一些细部看出中国传统的影响。教堂主厅的屋顶盖着中国传统小黑瓦。此外,教堂中门两侧上部石墙雕有两个石龙头,龙嘴大张,怒目圆睁,雕刻生动夸张,显然借鉴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h3><h3></h3> <h3>向主忏悔、倾诉,只为了平复一颗不安的心!</h3><h3></h3> <h3>两座钟楼(塔)夹着中部教堂大厅的山墙,其上排满密挤的窗户,底层的三个正门均为尖拱型,拱门上面层层雕花,装饰美观;教堂后端也矗立着两个高约35米的尖塔,前后四塔相互对应,皆为青砖、料石砌垒,垂直挺拔,使整个教堂更加雄伟壮观。</h3><h3><br></h3><h3>其屋顶是哥特式建筑特有的尖屋顶,中世纪的欧洲人认为这种高耸的屋顶会让他们离上帝更近,屋顶的上方树立着十字架,四面墙上是长条装的窗户,钟楼南面的墙上挂着一面钟表,钟表数十年如一日的转着。</h3><h3></h3> <h3>之所以还能看到电车,我想这是一座城市刻意保留的结果;而我们所追忆和怀念的,正是被时代不断变幻而取代消失的过往点滴。我们渴望发展,但我们更渴望心有所依,别让我们找不到一丝一点可以追悼的曾经。</h3><h3></h3> <h3>从网上就查到了济南的地方名小吃:黄老太牛肉夹烧饼</h3><h3></h3> <h3>时代越发展,传统的越珍贵。</h3><h3></h3> <h3>牛肉味道确实挺好</h3><h3></h3> <h3>带有卤汁跺碎的牛肉,夹在焦酥的烧饼之中,再伴着来上一碗咸豆脑,一口饼,一勺新鲜的豆脑,那份爽口美味的感觉,是犒劳泉城百姓最好的早餐了。</h3><h3></h3> <h3>对于上车睡觉、下车照相,追求短平快的游客来说,百米长的美食一条街:芙蓉街,就是不可不逛吃逛吃的地方了。</h3><h3></h3> <h3>烤鸡爪:美食指数★★★★</h3><h3></h3> <h3>爆肚:美食指数★★★★★(我前后尝了两次哦)</h3><h3></h3> <h3>有人说,如今每个城市都有一条义乌街...丽江古镇;.宽厚里,济南的古镇展示。</h3><h3></h3> <h3>如果看一个城市有几面,那么白天最多只能是一面,夜晚才是最精彩的另一面。</h3><h3></h3> <h3>夜的济南,华灯初上</h3><h3></h3> <h3>游走在夜幕下的济南,有都市的繁华,也有谋生的不易</h3><h3></h3> <h3>美丽的泉城广场</h3><h3></h3> <h3>依大明湖环古城河的游船,是不错的选择</h3><h3></h3> <h3>夕阳西下,一个城市最有温情的时分。</h3><h3></h3> <h3>现代的交通,让城市之间不再有距离,朝发夕至而已。</h3><h3></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无论是老舍笔下济南的秋,还是济南的冬,再美的风景,不过是作者笔下的一份心情罢了。之所以写济南,是因为爱济南;有人说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故而一座城的美丽,是因为更多的人爱上了这座城。我也亦然!</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顺风而行 点滴珍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