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b>【題記】</b></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b><br /></b></span></h1><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i>在天坛医院的候诊大厅里等候医生的传唤,开始翻阅手机里的美篇。这篇关于巴尔干半岛旅行的帖子已经静静地等待我快一年了,我一直没有时间把它们完成。</i></span></h3><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i>翻看着这些照片,往事如此清晰地进入眼帘,忍不住开始回忆,于是这篇文字便可以带着你跟随我的脚步再一次旅行..........</i></span></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 /></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久違了,薩拉熱窩</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Salajevo Sarajevo Sarajevo</b><b style="font-size: 20px;">!</b></h3><h3><br /></h3><h3>再一次踏上这片土地,心里还是有很多的感慨和期盼。</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h1><h3>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那还是第一次波黑战争刚刚结束不久。</h3><h3>1996年那个秋末,刚到东欧不久,对身处的环境还依旧陌生,但是作为旅居的罗马尼亚的邻居南斯拉夫联盟被一下子撕扯成为了好几个国家,作为同是共产主义阵营的中国人不免充满好奇。停战的声明刚刚公布,我们就打算去看看。</h3><h3>开车到了贝尔格莱德,把车子停在那里,就乘上了通往萨拉热窝的大巴车。沿途我惊讶于已经是秋末冬初的时节沿途却是浓绿一片,那是冬麦发芽了。</h3><h3><br /></h3><h3>虽然说1995年11月,在美国主持下,南斯拉夫联盟、克罗地亚和波黑三方领导人签署了代顿波黑和平协议,代表波黑战争结束,但是我们去的时候依然能感受到战争的浓浓的氛围。</h3><h3><br /></h3> <h3>当车子越来越接近萨拉热窝的附近,这公交车上上下下的乘客就见越来越多身着军装的士兵,他们一群一群地,手里拎着酒瓶,有人默默无言,有的则非常具有攻击状态,旁若无人,大声喧哗,一位士兵落座于我们同行的罗马尼亚职员Florin夫劳林身边,很不友好地问同行的我们是哪里人,当他得知我们来自遥远的中国时,他大声地责问"你们到这儿干嘛来了?末了,说你们滚回你们的国家去!</h3> <h3>士兵们都十分年轻,有的看起来简直就是孩子,但是他们都刚刚从硝烟和死亡的战场上回来。对于他们的愤怒和对立情绪我们没有回应,想必他们的家乡刚刚被别人占领,他们有家不能回的悲哀和愤怒还在发酵。果不其然,当远处开始出现萨拉热窝的夜色灯光的时候,车上的士兵们开始大声地唱起来"Sarajevo!Sarajevo!"萨拉热窝,他们曾经居住在那里,尽管他们不是波斯尼亚族却生于斯长于斯,他们的童年青春岁月在那里度过,他们的家人朋友都在那里,而如今势不两立的民族对立把塞族赶出了萨拉热窝这座城市,他们现在只能借着这些灯光远远眺望却无法再回去........那歌声,悲悲切切带着哭腔,带着呐喊....一直成为我记忆中与萨拉热窝这个名字相关联的记忆。</h3> <h3>那天,Florin帮我们拍过几张与士兵们的合影,我翻找了所有的影集,今天终于找到它们,用现代的苹果手机翻拍了放在这里.......</h3><h3>士兵们毕竟还是年轻,当夫劳林把镜头对准他们的时候,尽管刚刚还在愤怒和悲伤中的他们依旧会对着镜头高兴的手舞足蹈!(老照片,摄于1996年)</h3> <h3>回到1996年的那天。</h3><h3>终于,公交车行驶到了波斯尼亚边界,该过关了。</h3><h3>现在想来真是不可思议!我们当时持有的是中国小公务护照,这个护照当时在东欧的罗马尼亚匈牙利以及南斯拉夫可以横趟的,不需要签证,因此我们甚至没有考虑过需要事先取得进入萨拉热窝的(后来被称作波斯尼亚黑塞哥塞纳共和国)签证!</h3><h3> 这下子,一车人,不知道他们持有的是什么样的身份文件,反正,上车检查的边防军人查完了一车人,只要求我和Y下车。</h3><h3>下了车,我们来到值班岗楼,注意,当时还仅仅是一个岗楼,没有海关呢!</h3><h3>站在两位身高近两米的边防军官面前,不能不感到一股强大的压力压的我无所适从。</h3><h3>问:你们到这里干什么来了?</h3><h3>答:就是想看看而已。我们在罗马尼亚有公司,看看战后重建的市场机会。</h3><h3>于是,就见他们俩一会儿商量什么,一会儿不停地打电话,估计是向上级请示呢!</h3><h3>我们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只是苦了和我们同车的一车人,他们就那么默默无言地陪着我们等待放行的指令!</h3><h3>时间就像是凝固了。</h3><h3>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大个子在我俩的紫红色的中国护照上盖了章!.....</h3> <h3>进了波斯尼亚属地,我们由公交大巴改乘出租车。出租车开了没有多远,不知道有没有一公里的样子就停下来,说,我只能送你们到这里了,要进去萨拉热窝,你们需要自己提着行李走过前面那条界河,然后换乘另一部出租车,因为我是塞族,无法进入波族的领地,否则,我会被打死的!</h3><h3>战争的味道越来越浓烈了。</h3><h3>我们只好在黑漆漆的夜里,提着自己的行李箱,走过那段路途,其实那段路途大约也就有两百米的样子吧?时间相隔太久记不清了……(老照片,摄于1996年)</h3> <h3>(老照片,摄于1996年)</h3> <h3>乘了另一辆出租车载我们向市中心而去,沿途建筑物上弹孔累累,残垣断壁亦随处可见,维和部队的军车和执勤士兵不时从身边掠过,唉!战争!……(老照片,摄于1996年)</h3> <h3>往事如烟,当这些文字缓缓地落在屏幕上的时候,那往事的点点滴滴细节便越来越清晰地闪现出来....(老照片,摄于1996年)</h3> <h3>时隔二十一年,萨拉热窝,我们又来了!</h3><h3><br /></h3><h3>现在想来,当时对于萨拉热窝的了解大概都来自"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电影。</h3><h3>我们寻找的第一个去处就是瓦尔特与钟表师傅接头的那个市中心广场!</h3><h3>见到了这个广场,我眼前回放着瓦尔特,钟表师傅以及获准了情报躲在周边屋里监视着等待抓捕瓦尔特的法西斯军官.....</h3><h3>对,就是这个教堂,对,就是这个钟楼,对,就是这个广场.......钟表师傅为了掩护瓦尔特,被击毙于这儿......</h3> <h3>当年我在广场,那些鸽子围绕在身边,清冷冷地,我像是它们的饲养员。我的雇员夫劳伦的照相技术也是醉了!(老照片,摄于1996年)</h3> <h3>如今这里人头攒动,游客络绎不绝,与二十多年前战后的境况绝然不同。</h3><h3>然而,我清晰地记得,当年我们走到广场,踯躅于那些一间接着一间商店的小巷之中的时候,人们的精神状态与我想象中的战后人们的精神颓废和不安完全不同。留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当地人们那种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一样的安然,女士们衣着得体优雅,男士们神态自若。或许这是巴尔干人的性格使然,无论多么深刻的痛都隐于内心深处........</h3> <h3>二十多年后的我们又来喂鸽子,瞧,它们多么开心</h3> <h3>瓦尔特从这个教堂里走出(摄于1996年)</h3> <h3>我有意识要求夫劳伦来一张教堂门口的照片,以便与瓦尔特建立某种意义的联系,你瞧,照片上的人这么小,还看得见我吗?(摄于1996年)</h3> <h3>(老照片,摄于1996年)</h3> <h3>沿河走到接近山脚,绕过一条一条小街,转弯就又见到了这条铁匠巷,这条巷道,在我的记忆中就是"萨拉热窝"的名片一样。</h3><h3>不敢想象,二十多年过去了,这里似乎没有留下任何岁月的印记,全然是当年的样子,橱窗里还是那些精致的手工铜盘铜器,依然是那些人低着头用手敲击着,刻画着,你走到他们面前,很久,他们才会抬起头来给你一个微笑。但是无论如何我相信唯有不同的是人,这些人或许就是当年的那些人的儿孙们,他们继承了父辈的手艺,但是那些白了胡须的人,想必我们二十多年前就曾经在这里会过面......</h3> <h3>我们这一次来故地重游,相伴的还有两位年轻人。每走到一个故地我们都会把当年的所见所闻所感讲给他们听,不过我们最多的感慨就是"天呐!一点没变!"</h3><h3><br /></h3> <h3>临街的橱窗</h3> <h3>咖啡店的游客</h3> <h3>图片上这位白发公公,长袍加身,仙风道骨的样子。我们几个人被他所吸引,就在他的小咖啡馆坐了下来。</h3> <h3>喝他的咖啡特别有仪式感,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小盘,咖啡加糖,但是每喝一口需要喝一口配着的蜂蜜水才能领悟和体会咖啡的味道。按照他教给我们的程序,还真的感觉这咖啡的味道与往常任何品牌的咖啡不同,或许这种仪式感才是真正不同的调味品……</h3> <h3>坐落于山谷中的萨拉热窝,米利亚兹卡河穿城而过,分隔了老城区与新城区,数座桥横跨河上,走过很久一段路,我们才与真正的"拉丁桥"相遇。</h3><h3><br /></h3> <h3>来到萨拉热窝无论如何离不开战争的话题,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就是从这里点燃的,而点燃战争的导火索就与我身后的这座桥息息相关。</h3><h3><br /></h3><h3>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阳光明媚,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一世携妻子索菲亚来这里做特别访问,他这次出访的目的是为了使妻子索菲亚得到在维也纳得不到的皇室荣誉。然而他忘记了,这片土地是奥匈帝国在1908年所吞并,在这里根植着从未熄灭过的仇恨的种子。当塞尔维亚民族主义青年普林西普在拉丁桥附近开枪,子弹打穿了斐迪南的脖颈和他妻子的腹部的那一刹那,随着两股鲜血的喷出,一场将全世界都卷入的战争开始了!这件事成为了一战爆发的导火索,这座本来不起眼的"拉丁桥"一时间名噪天下。</h3> <h3>拉丁桥最早是木桥,后在洪水中被破坏,1798年重新修建成石拱桥。</h3> <h3>桥头开辟了一小块地方设有展示牌。</h3><h3>桥头对面粉色的楼房就是一战博物馆所在地。</h3> <h3>河边的旧书市场</h3> <h3>我一直想寻觅当年曾经住过的那个小家庭旅馆,粉色的卫生间小的转不过身来但是极其精致和干净,女主人清晨围着一条带有荷叶边儿的围裙用托盘端给我们香喷喷的烤面包的味道还在,她给我留下的温馨和感动一直不曾忘记,只是实在没有任何记忆可以提供位置线索,好在我们这次在Booking上预定的家庭公寓也给我们一份惊喜,房间经过主人的精心设计,宽大干净舒适,所有需要的设备齐全。房东是一位年轻的帅哥儿,英语说的很流畅。</h3><h3>我与他谈起二十四年前的那场战争,他的神色凝重起来,喃喃低语说:太丑陋了!那么多的生命死去了,而且还有好几千孩子被屠杀……</h3><h3>……</h3><h3>我看他的年龄,估计那个时候他也还是不谙世事的小孩子,可是从他的反应可以看到,那场残酷的战争带给人的内心深处伤害的不仅仅只是一代人......</h3> <h3>离开萨拉热窝的时候,我们特意驱车来到城市高处的山顶鸟瞰整个萨拉热窝,当年的弹孔不再随处可见,但是远处那片规模宏大的白色墓碑林立的墓地告诉我们,这个城市,这个国家,曾经有过什么样的灾难和重创!</h3><h3><br /></h3><h3>我祈祷这个世界再也不要有杀戮和战争🙏🙏🙏</h3> <h3>再见!萨拉热窝!我不知道我今后是否还会踏上这片土地,我只用我的诚心祝愿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此有宁静祥和的生活!</h3><h3><br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Goodbye! Sarajevo</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