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里的记忆(二)

大山情缘

<h3>前言:当听到歌曲《鼓浪屿之波》时,便萌生了想为《鼓浪屿之波》制作一篇美篇的念头。在制作时曾几度放弃,几度纠结,最终还是鼓起勇气坚持下来,小心翼翼地完成了此篇的制作。当公开时却又胆战心惊、惶恐不安,生怕有丝毫的差错。后转念想想,如果审核通过不了,就当作是对近现代历史知识一次很好的学习吧。同时还可自行收藏,闲暇时打开看看也是一件非常受益和有意义的事。值此重阳佳节,谨以此篇献给“两岸一家亲”的台湾同胞,祝愿美丽的宝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怀抱,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h3> <h3>  鼓浪屿原名圆沙洲,位于厦门半岛西南隅,与厦门岛隔海相望,是厦门最大的一个卫星岛之一,总面积约为1.9平方千米,人口约2万人,现为厦门市思明区所辖。鼓浪屿因涨潮水涌,浪击礁石,声似擂鼓而得名。岛上四季如春,气候宜人,素有“海上花园”之誉。著名的景点有日光岩、菽庄花园、郑成功纪念馆和天然海滨浴场等。由于历史原因,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在此地被完好的汇集、保留,现成为著名的风景区。鼓浪屿还是音乐的沃土,人才辈出,钢琴拥有密度居全国之冠,又得美名“钢琴之岛”、“音乐之乡”。鼓浪屿位居福建“十佳”风景区之首,在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五大城区第一名,同时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h3> <h1> <font color="#ed2308">鼓浪屿</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日光岩</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基隆港</font></h1><h3>基隆港位于台湾岛北端,是台湾北部海上门户,重要的海洋渔业基地,地处台湾省北部的基隆市。</h3> <h1> <font color="#ed2308">菽庄花园</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天然海滨浴场</font></h1> <h3>  “是谁给人间送来了《鼓浪屿之波》?是鼓浪屿的云海波光,还是诗人、作曲家灵魂中的吟咏、歌唱,抑或是海峡两岸龙的传人的赤胆衷肠?”优美些许感伤的旋律,动人心弦的歌声在耳畔萦绕……</h3><h3> 当年词曲作者登上日光岩,隔海遥望着台湾岛是何等的情怀?《鼓浪屿之波》的创作背景和灵感又源于何处?当提出这些疑问时,我忽然意识到这题目太大了,顿感茫然,内心忐忑不安。隐约觉得要想解答这些疑问,就难以回避和绕开八十年前在中华大地上,中国人民英勇顽强抵御外敌入侵的那场残酷的战争,那场为建立一个民族独立、民主、富强、人民幸福的新中国而展开的解放战争。这样大的一个题目就凭我这点浅薄的知识和极为有限的阅历是无法驾驭也是不可能完成的。搁下笔,便打消了继续下去的念头,可我深爱着《鼓浪屿之波》,它背后的故事也深深的吸引着我。几度纠结,又重新拿起笔,鼓起勇气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继续的坚持下去。试着简略地回顾下那曾野蛮杀戮、生灵涂炭、泯灭人性的战争,给中华民族以及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和永久的伤痛,做为一个中国人应永远铭记那段耻辱和苦难的历史……</h3> <h3>  1945年8月6日、9日,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随后加入《波茨坦公告》。1945年8月14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1945年7月26日签订,全称《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向盟军投降,15日,日本天皇广播“停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轴心国的失败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胜利而结束。作为东方主战场的中国,中华民族坚持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付出了三千五百万人伤亡和无数财产损失,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付出了巨大的牺牲。</h3> <h3>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许,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隆重的受降仪式。</h3> <h3> 徐永昌将军代表中国签字</h3> <h3>  作为9月9日中国战区南京总受降的延续,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第十五受降区在台湾省台北举行隆重的曰本投降仪式。</h3><h3> 根据《波茨坦公告》中之条款,战败国日本必须遵照《开罗宣言》<font color="#167efb">(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在重庆、华盛顿、伦敦三地同时发表《开罗宣言》,《开罗宣言》是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归属中国的法律依据之一。),</font>将用武力侵占中国的东北各省、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战后必须归还中国。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蒋介石国民政府)正式把台湾和澎湖列岛收回中国版图。台湾自1895年清朝时期割让给日本殖民统治50年耻辱的历史就此结束。</h3> <h3>  抗战胜利,举国欢庆。中国长年战乱,积贫积弱,国家需要建设,需要强大,百姓饱受战争的痛苦,需要休养生息。正当人民沉浸在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喜悦之时,中国上空却已笼罩着一片阴云。</h3><h3> 1946年6月23日,蒋介石撕毁国共双方达成的《停战协定》,甘冒天下之大不韪,自恃拥有远较共产党方面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又有美国政府的大力援助,蓄谋已久的蒋介石调集约30万兵力,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致使全面内战爆发。</h3><h3> 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蒋介石的独裁、反动、腐败的国民政府失尽民心,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节节失败。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辉煌胜利,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已基本被消灭。</h3> <h3>  随着解放大军隆隆的枪炮声,1949年12月13日,蒋介石从成都新津机场登上“中美”号座机败走台湾。直至1975年4月5日在台北病逝,再也没有踏上大陆一步。</h3> <h3>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8月,中央军委成立由三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领导的攻台军司令部。根据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指示,三野第十兵团入闽,负责福建方面作战,扫清屏护台湾的外围,占领攻台出发阵地。至10月17日,第十兵团相继解放福州、福建沿海最大的岛屿平潭岛以及大、小练岛、南日岛、湄州岛和厦门。</h3> <h3>  1949年10月24日,第十兵团28军向金门岛发起渡海登陆作战。由于军事主官盲目乐观、轻敌,战前对敌情我情估计不足,特别是对潮汐、两栖作战未曾细致的研究,轻率仓促地发起金门战役,致使先期登岛的3个团(包括船工约九千余人)孤立无援,浴血奋战至28日,九千将士血洒海峡,英灵长眠于“血岛”。金门失利,粟裕司令员不得不重新修改攻台计划。攻台军吸取血的教训,积极演练备战,加紧筹措船舶,以待雪耻金门失利的耻辱。在此期间,苏联政府答应援助中国战机并帮助培训飞行员,以待来日掩护配合攻台部队作战。此时,在台湾的蒋介石寝食不安,惶惶不可终日……</h3> <h3>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7月6日,毛泽东主席决定调整国防战略部署,推迟解放台湾,组建东北边防军。7月13日,中央军委决定攻台军司令粟裕改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兼政委。</h3> <h3>  美国政府趁朝鲜战争之机,直接插手台湾问题,命令第七舰队向台湾海峡出动,阻止中国人民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致使台湾与祖国大陆至今仍处于隔离状态,海峡两岸的同胞和亲人从此隔海相望,咫尺天涯,骨肉分离……</h3> <h3>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同时,中国政府命令人民解放军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向台湾提出统一中国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应结束两岸长期的军事对峙,尽快结束隔绝局面统一中国 。首次提出“两岸三通”(通邮、通航、通商),郑重宣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及一系列政策主张。《告台湾同胞书》揭开了两岸关系发展新的历史篇章。</h3> <h3>  据统计,1949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随蒋介石去台湾的军政人员约200万人。在1945年台湾光复后被国民党征兵,或因谋生或因逃避国民党政治迫害而来大陆的台胞约3万人。</h3> <h3>  在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背景下,1981年12月,福建省委对台办、福建省台湾同胞联谊会、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福建电视台等联合组织了一次音乐采风活动,省内外的十多位词曲作家深入福建沿海地区体验生活。在厦门鼓浪屿期间,凝望四周茫茫大海,聆听浪花拍打沙滩礁石的声音,词曲作家们思绪万千感慨于怀。当登上日光岩遥望着一海相隔的美丽的宝岛台湾,思及祖国大陆与台湾至今仍处于隔绝状态,虽一海之隔却咫尺天涯,海峡两岸同胞骨肉分离三十余载,亲人音讯全无,不禁为之感伤心绪难平。鼓浪屿四周茫茫海水鼓起的波浪,犹如在深情的吟唱,咫尺天涯阻隔不了两岸人民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两岸同胞渴望亲人的团聚,渴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美好愿望早日实现。此景此情,词曲作家们心潮澎湃,满怀深情地共同谱写下了《鼓浪屿之波》。</h3> <h3>  歌曲《鼓浪屿之波》,<font color="#167efb">由张藜(1932年——2016年5月,辽宁大连人。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中国著名词作家、国家一级编导等。)、红曙作词,</font><font color="#167efb">钟立民(1925年——2017年5月,江西南昌人。作曲家、曾任《歌曲》编辑、副主编。)作曲,</font>是一首歌唱祖国统一的优秀的音乐作品。1982年由著名歌唱家李光曦首唱,后由郑绪岚演唱首次获奖。歌为心声,谁无故乡之恋,谁无思乡之情,《鼓浪屿之波》唱出了海峡两岸同胞的心声,情真意切地表达了海峡两岸同文同祖、相思相望的真挚眷念之情,期盼着祖国大陆与台湾早日实现和平统一。1984年女高音歌唱家张暴默在央视新年晚会上演唱后便在全国范围内传唱,至今《鼓浪屿之波》已有二三十个演唱版本,现已成为厦门的品牌之歌。</h3> <h3>  1987年10月14日,国民党中常会正式通过了探亲的决议案,15曰,台湾当局宣布了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12月1日,《台湾地区民众赴大陆探亲办法》正式实施。1987年10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至此,两岸自1949年隔绝长达38年的状态开始被打破。</h3> <h3>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h3> <h3><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ed2308">首次汪辜会谈</font></h3><h3> </h3><h3> 随着海峡两岸冰封期的结束,两岸民间往来、经济和文化等各项交流随之发展起来。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与祖国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在香港举行商谈,就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述“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两会(海基会、海协会)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h3><h3> “九二共识”对两岸各领域的合作、两会交流、两岸政党互动、两岸高层会晤以及两岸关系最终走向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支柱性作用。“九二共识”奠定了两岸和平发展的制度基础,为解决国家统一问题、为谋求两岸永久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了新希望,开辟了新前景。</h3> <h3>  2008年12月15日,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全面启动,宣告两岸“三通”时代来临。</h3><h3> “三通”的实现,将增加海峡两岸政治上的互信度,消除敌意,增强民族凝聚力,扩大两岸经贸、科技合作,两岸文化的交流和民间往来得到进一步加强。</h3> <h3><font color="#ed2308">  “我们一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不管岛内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立场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font></h3> <h1> <font color="#ed2308">珍爱和平 远离战争</font></h1><h3> <font color="#ed2308">祝愿美丽的台湾宝岛早日回归祖国的怀抱!</font></h3><h3><br></h3> <h3><font color="#b04fbb">图片、部分文史资料源自网络,在此致谢!编辑整理、部分文字出自大山情缘。向老一辈词曲作家致以崇高的敬意!</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