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王海容大姐

韩凯~谢绝送花

<h1>今天(2017年9月21日)送别王海容大姐。上午10时许,向这位“对国家外交事业、政府参事工作和文史研究馆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具有特殊背景的杰出人物高规格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h1><h1>告别大厅摆放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俞正声、王岐山、张高丽、马凯、胡锦涛、李鹏、朱镕基、温家宝、李长春、吴官正等多人和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外交部等单位送的花圈。毛泽东、邓小平、华国锋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家属,以及外交部、全国政协、国务院参事室、中央和北京市机关等社会各界人士近500人,前来为海容大姐送行。级别最高的是国务委员,老外交部长杨洁篪。</h1><p class="ql-block"><br></p> <h1>记得是在1981年下半年,父亲被罢官20年后获平反,安排到中央党校学习,碰巧和王海容、唐闻生在一个班,他们彼此很聊得来。我借着这个由头,到海容大姐家做客,试图写一篇人物专访。她家住在离中南海不远,一个外国驻华使馆的老院子里,很是幽静。她性情直爽快人快语,我们谈得很投机。现如今喜迎党的19大,任何话题弄不好都会引起敏感议论,因此,就不便细说什么了。</h1> <h1>华国锋主席的老伴韩芝俊率全家送的花圈。</h1> <h1>唐闻生大姐与王海容的关系,自不必多说。在现场我们看着她里里外外忙碌的身影,迎宾待客,安排现场。许多人遇到问题,都异口同声的说,问一下唐主席。<br>办事精干、风度依然、平易近人的唐大姐,在百忙中“接见”了我。她情不自禁地简短回忆了父亲和她们在党校两代人愉快的交往。同时,还关心地询问我二姐的近况,她们是中学同学。<br><br></h1> <h1>王海容,是众所共知的曾经权倾一时的中国外交风云人物,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年轻的外交部副部长。当然这一切都与其家庭背景关系密切。</h1><h1></h1><h1><br></h1><h1>王海容1938年出生于湖南的名门望族,祖父王季范是毛泽东的表兄,同时也是无党派知识分子,建国后曾任政务院参事,政协委员。</h1><h1><br></h1> <h1>1960年,王海容考入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系,四年后,当大多数同学都到中小学任教时,王海容进了外交部,并派到北京外国语学院进修英语。</h1><h1></h1><h1>1965年,27岁的他被分配到外交部办公厅综合组。1970年夏,王海容任外交部礼宾司负责人,1971年被正式任命为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1972年任外交部副部长助理,1974年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此时年仅36岁。据其同事说,王虽有与毛泽东的亲属关系,但她轻昜不随便讲话。</h1> <h1>有从家乡赶来送别的昔日同窗好友</h1> <h1>从1965年算起,短短九年间,王海容完成了由刚毕业的大学生,到中国高级外交官的角色转变。秘密接待基辛格,乒乓外交,尼克松访华,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中日建交……她与当时的翻译唐闻生大姐一起,几乎参与了毛泽东晚年的所有外交活动;她俩自然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h1> <h1>1978年底,王海容结束了在外交部的生涯。这期间接受过审查,据说在中央党校学了三年。之后,直到1984年才被重新任命为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2009年4月退休。性格耿直的她,待人真诚,工作勤恳,行事低调,清正廉洁,凡事亲力亲为;“从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倍受人们敬重”。人们看到的王海容,时常是一身浅灰便装,身穿一双布鞋,即便是70多岁高龄,仍显得相当硬朗。</h1> <h1>回望这段历史,还是知情人用的那十个字来形容她最为恬当:特定的时代,特定的人物。让人们觉得挺神奇的是,她病逝于9月9日,正好是她那位爷爷毛泽东的41周年忌日。<br><br></h1><h1>海容大姐,一路走好!</h1> <h1>【编后】要感谢美篇这个平台及小美团队。这两年在接触和学做美篇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大家的鼓励和支持,使我写的有关追忆华主席,送别李昭阿姨,歌颂周总理音乐会、难忘庄则栋老师,怀念陈永贵大叔及其它题材的三十多个图文兼有的美篇,在这个平台上诞生并由美友们关注转发。有的游览阅读量达282万,249万多。美友们在此相逢,交流互动,彼此暖心……美篇平台就像是温馨的家园,也似一盏在我们人生道路上幸福的长明灯!感恩牵手走在一起的网友们,感恩陪伴我们前行的这盏温暖明亮的灯!<br>让我们共同呵护这个平台,为她添光彩!</h1>

王海容

外交部

大姐

美篇

毛泽东

唐闻生

送别

礼宾司

平台

参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