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天刚亮时,外婆却睡着了。她来到这个世上已经整整100年了,累了、困了、倦了,睡得安详,睡得酣畅,睡得永久。<br /></h3><h3><br /></h3><h3>外婆的家在汾河湾。滔滔的汾水流到这里后,静静地停下了,聚成了水库,蓄成了湖泊。湖泊好大好大,像一面平放着的镜子。浩浩淼淼,一眼望不到边。水面上波光粼粼,偶有水鸟掠过,溅出圈圈涟漪。小船悠悠,划过湖心,那是渔家在收网。汽艇飞驰,载着游人,留下一湖的笑声、叫声。</h3><h3><br /></h3><h3>外婆的家坐落在湖边的山坡上,村名叫做常家坡。常家坡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传说中此村曾出过明朝大将常遇春。常遇春幼时因饥饿曾在县城乞讨,被人欺辱,长大参加朱元璋的军队后,曾带兵回来复仇,于是有《常遇春三摊娄烦县》之故事。此后县城变镇,直到上世纪的1958年,居民外迁,此地便蓄水成库,形成湖泊。</h3><h3><br /></h3><h3>外婆出生在1915年,长着一对半大的小脚。尽管不是走三步退两步的三寸金莲,但总比正常脚要小得多。鞋从来都由自己制作,商店实是买不到的。坐在土炕上,双腿一盘,两只脚便窝在了屁股底下,人们是轻易看不到的。这或许是旧年的一种家教,妇女的脚要比一张脸更重要。</h3><h3><br /></h3><h3>外婆生性豁达、开朗,一辈子乐乐呵呵,从没见愁过、怨过、哭过。即便当年饥荒的日子,也是想着法子开心过。外公在世时,常常发脾气,外婆也只是淡然一笑,从不争理诿过。乡民邻里有事儿找来,定然爽快帮助。那时乞丐居多,刚做好饭,却有人来讨要。外婆便将刚端起的碗递过,自己挨饿也无怨言,觉得帮了别人自己心安。</h3><h3><br /></h3><h3>外婆一生勤快,是作务庄稼的好劳力。自小即在地里劳动,精耕细作、精打细算。直到腿脚不便不能行走</h3><h3><br /></h3><h3>之后,仍时时惦记着地里庄稼的长势、肥料的施加、熟透后的收割、打粮后的入囤,时时提醒着年轻人循着节气,准备粮种、送肥翻地,80多岁时仍在地里播种、锄苗。她说,自己种的粮食,吃得安心、吃得放心、吃得舒心。</h3><h3><br /></h3><h3>外婆90多岁时,不慎摔倒将胯骨骨折,不能再行走,坐在家中仍在做女红。耳不聋眼不花,自己穿针引线缝制衣服,甚至给晚辈们纳鞋垫。鞋垫设计新颖,制有各种图案,有花鸟鱼虫的,有几何图形的,晚辈们垫在鞋底,却热在心中,常常从城里买些稀罕吃的捎回去让她品尝。外婆前半生忍饥挨饿,吃过不少苦。后半生日子过得舒心,却又不能到外面走走看看。我们做晚辈的总是想方设法接她到城里住,做好吃的让她吃。外婆一生最爱吃的一种食物竟然是糖块,冰糖、水果糖、奶糖等各种糖都喜欢。常常放在床头,装在口袋,嘴里时常含着一块糖。这种嗜好,我曾探究其故。也许是小时候无糖可吃的缺憾,抑或是身体某种酶的需要,甚或吃糖即是一种奢侈,是在享受一种甜蜜的生活,不得而知。</h3><h3><br /></h3><h3>外婆虽为庄稼人,也未上过学,却家教严明,礼数很多。子孙后代一大家,总是据礼教之。要求子女勤俭持家、礼貌待人,从不让占别人便宜。灾荒时问人借一升小米,秋后要还一斗。我们童年住在她家时,从不娇惯护犊,即便被人打骂了,也是拉回家训教一番。她说,吃亏是福,让人一步自己宽。</h3><h3><br /></h3><h3>外婆活了100岁,直到去世,我们一直觉得她还年轻。汾河湾清新的空气,黄土地绿色的食物,一生如晨练似的劳作,豁达大方的性格,正是她年轻而长寿的秘诀。</h3><h3><br /></h3><h3>作者:段新民</h3><h3><br /></h3><h3><br /></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