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汾河,又称汾水,是黄河的主要支流之一。我的家乡就坐落在汾河的岸边。我的童年和幼年都与汾河分不开。可以说,我是喝着汾河水、戏着汾河水长大的。</h3><h3><br /></h3><h3> 记得小时候,汾河水又清又大。河两岸是茂密的树林和无边的庄稼。河的东边是我的故乡,河的西边是化肥厂和铁厂。每到傍晚,化肥厂就要放电影,我们相约几个同学都要涉水去观看。由于水深,过河时都要将衣服脱光,顶在头顶。平时,村里的妇女要去对岸锄庄稼,大都由男人们将裤子挽至大腿根背过去。女的在背上拎着小花鞋,唱着小曲儿,男的手摸着女人的屁股,心里偷着乐呵。</h3><h3><br /></h3><h3> 夏天的时候,汾河水要更深更大一些。每到中午放学,我们都要去游泳。那时候,也没有教练培训。脱光衣服,一跃而入水中,不管狗刨式的,还是自由式的,游泳姿势不拘一格。偶尔喝口水,又辣鼻子又咳嗽,呛得连气都喘不过来,但大家都很高兴。常有小鱼儿游过,大家奋力抓逮,但还是倏忽就不见踪影了。游的间隙,还要将自己的小背心、小短裤拧干晾在岸边。有时候,在水中玩得忘情时,一抬头,岸边有几个穿着红褂子的大姑娘正在搓洗衣服,又唱又闹,嬉笑打骂,害得我们几个光屁股男孩都不敢上岸。</h3><h3><br /></h3><h3> 冬天到了,河面结了冰。远远望去,像一条银带似的铺在那里。走近细观,又像一面硕大的镜子,反射着耀眼的光芒。这时,我们都要自己拿几个木板钉在一起,下面装上两道粗铁丝,制成小冰车。再找两根小木棍,下端嵌入尖头钢筋。将这套滑冰工具拿到冰面上,双膝跪在冰车上,两手抓着小木棍,用力一撑,冰车便箭一般滑向前方。虽然天气冷,但大家玩得很开心。嘴里喷着热气,头上冒着汗滴,偶尔有谁打一唿哨,立时惊起岸边林中的小鸟,叽叽喳喳,一哄而起,又一哄而落。</h3><h3><br /></h3><h3> 河水快消融时,大约在七九天。俗语说,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定要来。大雁即将到来时,冰也就开始消融了。这时,冰面虽然没有变化,但冰下面的水却下降了。人走上去,步子要快。稍一迟缓,脚底下"啪"地一响,顷刻就是一道几丈长的裂痕伸展出去。有一天放学回家,我走在冰上,突然一声巨响,先是脚底下一个裂痕,继而一块冰陷落下去,人也便掉入水里,吓得我灵魂都出窍了。还没反应过来,那块浮冰又将我托出水面。我趁着巧劲,连滚带爬翻到了冰上,跑回了岸边。</h3><h3><br /></h3><h3> 河水很甜。夏天去河边干活时,从来不要带水。干渴了,只要双手掬起一捧水,放入口中,甘甜透凉,沁人心脾。河岸边的陆地上,只要凿几米深,便能挖出水来。垒好井口,安上辘轳,吊桶一提,清澈的一桶水便溅着银色的水滴跃上井台。据母亲说,当地的莜面只能用当地的水做,拿到外地去,做出来的莜面没有香味。熬出来的小米粥在我们那里是又黄又黏,在别的地方是发白的,而且上面清下面稠,没有彻底融在一起。</h3><h3><br /></h3><h3> 河两岸是茂密的森林,大都栽的是杨树、垂柳和榆树。春天的时候,杨花吐穗,柳絮飘飞。榆树结出一串一串的钱钱,爬上树摘下来还能回去做菜。树林里空气湿润,地面长着各种花草和食用菌。小时候,一遇星期天,我和母亲就挎着小篮子到林子里去采蘑菇、拣地国莲(地皮菜)。有小针菇,也有长得像帽子一样的大蘑菇。有时运气不错,能采到几枚杏鲍菇,长得圆柱形,没有上面的帽子,白白的挺立在那里。地国莲在湿湿的小草丛中,像东北的木耳,只是个儿很小。回家做豆面汤时,放入少许,香味扑鼻,极富营养。</h3><h3><br /></h3><h3> 树林旁边,是一望无际的庄稼地。靠河的水地,种的大葱、水萝卜、甜菜和茴子白,一畦一畦的,排列整齐,高矮一般。种菜人拿着水桶,拎着小勺,一株一株地灌溉。地头边搭着一间茅屋,住着看田的老头儿,旁边还有一只跑来跑去的小狗。稍远的地方,种的是玉米、高粱和谷子。玉米地里还要间种一些红豆。夏天时,红豆茎攀着玉米秆生长,豆角一串一串的,两株就能摘一箩筐。玉米棒子也吐着红红的穗子,像清朝士兵帽顶上的红毛毛,迎风飘扬。在给玉米最后一次拢土施肥时,人们拿着长把的锄头,隐在高株的庄稼地里劳作,边劳作边聊天,但只闻其声,却不见其人。偶尔有人唱一段小曲儿,便引来远近一齐的和声。</h3><h3><br /></h3><h3> 后来,我外出上学、工作,住进城里,娶妻生子,很少再回家乡。前年有一本家兄弟结婚,我回去住了几日。家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手头有钱了,吃得好了,住房条件也改善了,但原有的场景已不复存在。河上架了几座桥,跟彩虹似的,横跨东西。河两岸已经没有了树林,被各式建筑取代。河水也没有过去多了,像条小溪。看着眼前裸露着河床的母亲河,我的眼睛模糊了。当年俏丽挺拔的身材,为何变得如此消瘦,当年丰满充沛的奶水,为何变得如此干瘪,作为您的子女,我们又该如何才能尽到孝道呢?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