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紫砂壶欣赏

老古

<p class="ql-block">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茶文化占据重要一席。说到茶就要提到壶,茶和壶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好马配好鞍,好茶配好壶。喝茶赏壶是历朝历代士大夫和文人墨客所喜欢的高雅活动。“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之为饮,发呼神农氏”,汉代人对茶有了新的认识:“苦茶久服,可以益思。” 唐代对茶更为热衷,著名诗人卢仝在品茶时作“七碗茶”: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茶歌所表达的饮茶感受,不仅仅是口腹之欲,而是将茶的神奇功效融入其中。醒神益体,净化灵魂,激发文思,凝聚万象,制造了一个妙不可言的境界。宋代之前,饮茶还是“鼎煮爵饮”,宋代逐渐开始用开水冲泡饮茶,随之就出现了方便于泡茶的壶。</p> <p class="ql-block"> 壶出现在宋代是有物可证的,紫砂壶的出现有人说是在宋代,有人说是元代,也有人说是明代,暂无定论。现在有物证的是明代。明代制壶名家有供春和时大彬,他们的壶流传到现在的少之又少,得之宝也。</p> <p class="ql-block">  此壶是清代邵元祥粉彩大壶,此壶历经二百余年,壶盖虽有裂痕,但壶体还相对完整,硕大的壶体,画工优美,大气磅礴。邵元祥,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制壶艺人,具体年代不详。</p><p class="ql-block"> 康熙初年,西洋传教士带来“珐琅彩”,引起皇帝的极大兴趣。清宫开始创烧紫砂胎珐琅彩壶,珐琅彩紫砂壶代表了康熙朝紫砂壶制作的最高水平,色彩艳丽,制作精良。</p> <p class="ql-block">由于紫砂壶和瓷器一样是易碎品,所以清朝紫砂壶能保存到现在的也是少之又少,所以造假仿造的到处都能见到。能得到一把真品也是不容易的。</p> <p class="ql-block">由于老紫砂壶所用的是老料,全手工工艺,泡茶效果好,又有文物价值,受到许多人的追捧,而真假又比较难于辨认,所以就产生了一些伪专家。有一个在各电视鉴宝栏目比较红的陈氏杂项专家,鉴定紫砂壶的方法真让人啼笑皆非。即不懂老紫砂壶的泥料,又不懂老紫砂壶的工艺,把一把清朝的老壶,生硬说成现代壶,这类专家现在大有人在。此壶是清晚期“清德堂”款的高蛋宝壶。</p> <p class="ql-block">紫砂壶按制造工艺可分为光壶和花壶,按底款一般可分为官款(宫廷款)、堂款和人名款。官款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年号款,比如“大清乾隆年制”,另一种是纪年款“康熙丙午年制”、“嘉庆丙辰”后者即有年号又有具体年份,更为具有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此壶是清朝中期的一把光壶,底款“嘉庆丙辰”,品相完好。制作线条流畅,造型优美。气、势、神完美结合,精神气十足。</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是“嘉庆丙辰”而不是“大清嘉庆年制”?嘉庆丙辰就是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皇帝把帝位禅让给了嘉庆,嘉庆皇帝称乾隆为太上皇。正因为有太上皇在,嘉庆皇帝不敢张扬,比较低调。</p> <p>华凤翔汉方壶,无盖。华凤翔清康熙雍正年间宜兴一代紫砂大师,具体年代不详。</p> <h3>清朝雍正、乾隆时期民富国强,宫廷用器讲究富丽堂皇,社会上也跟着崇尚华丽。紫砂壶受其影响,在烧成后上釉和彩绘后再次入窑烧成。</h3> <h3>上釉的紫砂壶,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人们发现釉挡住了紫砂的透气性,泡出茶汤没有不上釉的紫砂壶泡出的香。之后,又流行紫砂不上釉了。到清末、民国时期,有人为了追逐高额利益,又有所仿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