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本质 培素养 燕翔 魏代雷

mandy

<h1> 抓本质 培素养<br>济南市历下区燕翔小学 魏代雷<br>2017年9月20日在青龙街小学有幸面对面地聆听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比的意义》这一堂课,这节课引起了与会老师的热烈讨论。下面针对这次学习说一下我的收获与心得。</h1> <h1>一、关注学生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践是学习的起点与基础。<br>我们传统的的教学是把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而吴老师站在学生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上通过份数这一知识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份就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最基本的核心知识点,也就是核心素中的前概念。</h1> <h1>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有助于他们将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只有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顾将现成的知识结论传授给学生,而将数学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生活意义及包含于其中的人文精神埋没在符号化的概念、命题之中,将数学教学变成为从数学符号到数学符号的过程。这样,学生完全不能理解和体会数学的价值与作用,体验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br>在吴老师的《比的意义》这节课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数学现实”,并依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进行数学学习活动。通过苹果和黄梨比让学生理解并明白不管每份再增加多少,份数的关系是始终不变的。吴老师咬定青山不放松对份数进行了完美的诠释,让学生理解了份数不变,在份数这个原始的概念上再建立倍的关系。</h1> <h1>因此,反思我们的课堂要解决当前数学教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相背离的难题,教师就要把生活的气息融入数学课堂,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 </h1> <h1>二、数学知识生活化。<br>  在实际教学中,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概念、数学命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数学知识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使生活世界中的经验得以提升成为“数学”。 </h1> <h1>  吴老师从最核心的份数关系到倍数、分数关系的过渡水到渠成,比如:1:3,黄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苹果的个数是黄梨的1/3,让学生理解同类量的比是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吴老师让学生融会贯通,从份——倍——分数——比,体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把比的本质体现出来。</h1><div><br></div> <h1>在理解比的意义上通过大量的例子将数学知识与学生已获得生命意义的经验和生命成长连接起来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比如速度(快慢),浓度,胖瘦,在吴老师的“比是什么”中一步一步往前推进,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比是一把尺子,这把测量的尺子是无形的,从而让学生比出度量,比出对数量关系的表达。正如吴老师所说,学生的视角多了,天窗打开了,对比的意义就深刻了。<br>在整堂课中,吴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无时不在,互动成了这节课的一个关键,就连我们听课的老师们也都为之着迷了,沉浸在这堂令人怦然心动的课中。<br>吴老师之所以能有这么巧妙的设计源于吴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和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另外一个就是创新学习。很钦佩吴老师的学习精神,反复思考并重复看一篇文章达10次之多和并有了自己对课的设计。</h1> <h1>同样是教给学生数学知识,吴老师的课却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快乐地学习,感觉不到数学的枯燥无味,并能让学生真正地学以致用。</h1><h1>这不正是我们每个数学人所应追求的目标吗?在这短短的一节课中自我反思着,学习着。</h1>

学生

数学

老师

份数

数学知识

经验

学习

教学

知识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