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 <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马建钧: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山东大学书画研究院副院长</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枣庄市书法家协会主席</h3> <h1> 译木先生注重文化、注重意境、注重写心。<br> 虽然,他是用手中的笔在画画,但实质上是用心在画画。</h1><h1> 他把自己的精神、境界、学养都融入在笔下,所以非常感人。</h1> <h1> 今天,再次看到他的作品,我非常震撼。</h1><h1> 他的作品之所以感人,就是因为有真情,有自己,很多作品中画的就是他自己。</h1><h1> 但是,我在读画的时候,我也看到了我的身影。</h1> <h1> 《矮屋出书声》,在小矮屋这样一个小地方传来书声,这是一种非常高雅的境界,那种隐士才是真隐士。</h1><h1> 我感到非常向往。</h1> <h1> 《种竹引秋声》,这个“引”,不是“吟”。</h1><h1> 种竹的目的,是为了‘’引‘’来秋声,伴随秋声,读书、吟诗、悟道,等等,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h1> <h1> 一般传统文人画中,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绘画中,这时他会写首诗。<br> 刚才我就想了两句,但是可能真要题上去,反而不如他的这个境界高。</h1><h1><br></h1><h1> 言不到意到,意到足矣。</h1><h1> 意到,就没有必要写这么多话,不必把诗写得多长,题多长。</h1> <h1> 《快雪时晴图》里,我看到译木老师快乐的心境写照,又想到王羲之当年写《快雪时晴帖》时的状态,既像王羲之又像译木。<br> 我也很向往那么一种状态、一种境界。</h1> <h1> 译木老师的情调,意境高远。</h1><h1> 尽管是写心,写自己的个人情怀,但不是一种小情调,尽管是小品,但格局很大,气象很大。</h1><h1> “不能醉己,何以醉人”。</h1><h1> 为真,才能感人无穷。</h1><h1> 所以非常感人。</h1> <h1> 译木先生传统的底子非常深厚,笔墨非常灵动,他的书法修养也非常好。</h1><h1></h1><h1> 他临帖,八大也好、魏碑也好、晋唐也好,不仅形似,而且神似,非常像。</h1><h1> 但是,在创作题款时,他又运用自己的艺术理念,随着他自己的心境变化而不断变化,变化非常之多,每一幅作品都不同。</h1> <h1> 另外,画展主题也好——“清凉境” 。</h1><h1> “境”,就是营造一种境界,如果是“界”,就太直白、不深刻,想象就没有那么丰富;“凉”也很好,凉爽、舒适、明快,凉而不寒。</h1><h1> 如果有寒气,可能就跟这种大情调又远了。</h1> <h1> 译木先生的画,像瓷器中的青花,又像和田玉中的高档籽料,像凉月,高高在上。</h1><h1> 人和作品都很纯粹。</h1> <h1> 译木先生的作品,和人是融为一体的,是当代传统文人情怀的体现。</h1><h1> 有清凉之境,清癯之像,清绝之像,清雅之气。</h1><h1> 当然,作品中更有一种文气。</h1> <h1> 如果说,译木先生属于哪一个流派,我觉得,当属“清流派”。</h1> <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隆:著名山水画家</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枣庄市文化馆馆长</h3> <h1> 看到译木老师的展览,很受教益。</h1><h1> 看他的作品,就知道他是一个真诚的人,非常真诚。</h1> <h1> 我本身画画也三十多年了,每次一提起笔,就考虑:我这样画,别人能看懂吧?好卖吧? </h1><h1> 迎合心理时刻占据内心。 </h1> <h1> 但是,译木老师的画,是真性情,不加思考,脱口而出,把少儿似的稚拙和趣味展现出来了。<br> 画,不是要取悦别人,而是展现自己的内心。</h1><h1> 这是一种文人情怀。</h1> <h1> 任何一笔一墨,都是那么轻松自在,让观者也感到轻松自在。<br> 他的书法,无论摆在任何位置,都已经成为画面的一部分。</h1><h1> 墨、干笔,不造作,不雕饰,放松自如。</h1> <h1> 让人看了还想要再看,牵引着观者的心,打动着观者的心。<br> 即使是不懂画的人,看到美好的东西也会感动,产生共鸣。</h1><h1> 这一点太可贵了。</h1> <h1> 李可染先生说过,“可贵者胆 ,所要者魂” 。</h1><h1> 这个道理,每一个书画者都明白,但是,有几个人能做到?</h1> <h1> 我觉得,译木老师做到了。</h1><h1> 不迎合、天然、真诚的表现自我。</h1><h1> 这是让我最感动的地方。</h1> <h3></h3> <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马德田:北大名家工作室高研班导师班导师</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枣庄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h3> <h1> 我追随译木老师近30年。</h1><h1></h1><h1> 老师看着我长大,我看着老师的画长大。我有很多感触。</h1><h1> 我简单谈下几点感受。</h1> <h1> 译木老师的画展,让我想到了人生活着的一个价值和意义。<br> 尤其是我们搞专业的,或者画画,或者书法,或者是其他的艺术,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搞艺术,为什么要画画。</h1><h1> 译木老师的画,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完美的诠释。</h1> <h1> 艺术使我们的心灵更加单纯、更加纯净,更加充满爱。</h1><h1> 老师的画,是清凉的,单纯的,也是非常温暖的。</h1><h1> 这是我的第一个感受 。</h1> <h1> 第二点感受就是,30年来,老师的画让我感受到的这种文人情怀,那么执着,一如既往,没有任何改变。</h1><h1> 作为学生,真的是非常非常感动。</h1> <h1> 所以,译木老师也是我人生中的导师,是我一生追随的榜样。<br> 怎么能真正当一个文人,我从您身上看到了失去已久的文人风骨。</h1> <h1> 第三点感受,老师的画展,给我们带来了传统艺术的魅力。<br> 我们的画,中国画,该怎么学,该走向何方?</h1><h1> 老师的用笔,老师营造的这种空间,作品中的这种意境之美,给了我们很多答案,我觉得为我们解释了很多迷茫。</h1> <h1> 译木老师的笔墨中,对中国传统笔墨的这种点、线的认识的深度和高度,无疑在当代文人画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h1> <h1> 那么,他营造的这种空间,营造的这种意境,也是他内心对山水世界的一个释放。</h1><h1> 我觉得,这带领我们,山水画走向何方,文人画走向何方。</h1><h1> 所以,老师的画展带来了传统艺术的魅力。</h1> <h1> 第四点,在‘’书画同源‘’这个很老的话题中,译木老师也做出了一个很好的解释。<br> 在我们当代山水画创作中,很多人都提倡“书画同源”、“以书如画”。</h1><h1> 但是,这个“入”,怎么入?老师也做出了一个诠释。</h1> <h1> 我们看,译木老师的画,整个画,很圆浑、圆润,但是你仔细分,仔细看,去解读他的笔墨的话,他每一根线都是书法,而且每一根线的起、收笔的那种锐利感,实际上非常强。</h1><h1><br></h1><h1> 收笔收得很尖锐,线的终端那么苍涩,那么简练,但是,整个画给我们的感觉却是那么的圆浑、圆润。</h1><h1> 这是几十年书法的一个修炼。</h1> <h1> 老师在营造那种空灵的空间时,无论是方的、圆的,一块石头,一个方形的茅草屋,那种空间,那种冷的空间,也是书法带给他的魏碑一样的空间结构,是书法带给他绘画的一种空间的体现。</h1> <h1> 我觉得,在书画同源这个问题上,译木老师已经走得非常深刻了。<br> 在当代,能把书法和绘画结合得那么圆浑、那么浑然无迹,我觉得,是非常少见的。</h1><h1> 这是我的第四个感受。</h1> <h1> 最后一点,就是译木老师的画,和人已经完全融为一体。</h1><h1> 正如古人说的:画为心声。画和人结合,达到的一个高度,就是“清凉境”。<br> 我期待老师取得更大成绩,取得更多收获。</h1><h3> </h3> <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译木:曲阜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绘画系主任 硕士生导师</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