伫孝渡口,莫盼彼岸——余干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组第三周教研活动

余干一中 江帆

<h1><b>  凉意弥漫开来,以其固有的形式向一中边缘舒展。伴着细碎如沙的细雨,或多或少地铺开了一些笔墨。没有了往日的喧闹,反而更会让人心归于纯净、归于安宁。<br /></b><h1><b> 余干县第一中学16级高二语文组端坐于桌前,思绪万千,本次教研活动主题是</b><b>《陈情表》</b><b>集体备课,由吴松老师主持,陈赣老师主讲。</b></h1></h1> <h1><b>  羔羊跪乳尚知孝,乌鸦反哺孝亲颜。亲情的债是最重的,无法报答,又无法忘记, 如薄酒一杯,像柔风一缕 。我想语文老师都是在前世欠下情债的人,以致于今生要用世间最动人的语言去诠释世间无法传达的诸多情感。</b></h1> <h1><b>  要说世界上有一篇文章能让你深刻地读懂亲情的的话,那么这篇文章非《陈情表》莫属了。古人云: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作为本次教研活动的主讲,陈赣老师以此作为文章的导入,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b></h1><h3><br /></h3> <h1><b>  陈赣老师强调以情读之,分别采用个别读,性别读,分组读,老师范读,学生齐读的方式,让学生领会深意。曹雪瑶老师也提出,朗读不单单只是读,而是要让学生理解情在何处。朗读,就是一个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能力"。张婷老师也用她自己独具魅力的嗓音做了一次示范朗读,赢得大家的喝彩。紧接着陈赣老师分析文中文言字词,疏通文意,以情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最后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b></h1> <h1><b>&nbsp; 针对陈赣老师的教学设计,张普祥老师提出,可以和苏轼的《送美叔诗》进行比较阅读。如此便可以侧面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求同辨异,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让学生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达到教为了不教的目的。</b></h1><h3><br /></h3> <h1><b>  "自古忠孝两难全",怎样引导学生理解忠的内涵?江燕老师在本周教研活动提出了这个疑问。自古以来,忠有"岳飞精忠报国"的历史故事,孝有"割股疗亲"的文化传说。忠、孝成了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不忠者被国人鞭打,不孝者受他人非议。忠孝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成了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文化基因。忠孝冲突,揪扯了好几千年。忠孝不可偏废,又不可兼得,于二者的探索之旅真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b></h1><h3><br /></h3> <h1><b>  《孝经》亦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李密让我们读懂了至纯至孝,他是懂得感恩的。人,应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我们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人在一天天老去,我们是否可以像李密那样做到,暂弃某些机遇而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b><b>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不让亲情变得不堪一击。</b></h1><h3><br /></h3> <h1><b>  百善孝为先,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在人们的意识上,孝不再是"封建伦理",而是成了应该发扬的美德。作为一个耕耘者,我于此也必当仁不让!发掘孝贤人物,讲述孝道故事,用平凡人不平凡的孝道故事,去感染、教育更多的人。低头,与学生在田野共舞,抬头,与学生在山间齐鸣。</b></h1> <h1><b>  其实生活就像是一条车水马龙的长街,朋友、亲人、爱人来了又去,穿梭于人群中,终是湮没在人海。唯有父母,默然相随直到暮色沉沉依旧在身后。在你辗转沉浮中,蓦然回首惊叹"原来你在"时抿嘴一笑,不言一词。望你也伫立于孝的渡口,莫盼彼岸!</b></h1><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