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金秋九月,清风送爽。在微风爱抚下,有幸参加名师名课中国行寿光站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特色课堂展示研讨会。在名师示范下,聚焦核心素养,探索教学转型。</h3> <h3></h3> <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第一课《植树问题》 俞正强</b></font></h3></h3> <h3> 首先迎来的是著名的“光头强”---俞正强大师,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中国明远奖、浙江春蚕奖获得者,浙江省金华师范附属小学校长。</h3> <h3> 授课伊始两名文艺委员表演拿手节目,在阵阵欢声笑语中俞老师迅速拉近了与学生们之间的距离。</h3> <h3> 俞老师不用课件,一支粉笔,一块黑板,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唠嗑式的课堂模式,“唠着唠着就懂了,聊着聊着就会了”。孩子们在这个懂得"忽悠"的老师带领下慢慢地走进了《植树问题》的世界。</h3> <h3> 授课过程中,俞老师注重知识迁移、数学语言的规范,巧用迁移中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同时,俞老师强调“这道题在做什么事?种多少米?怎么种?在数学中叫什么?在数学中怎么解?”,通过反复询问使得学生们在脑海中构建植树画面,利于学生更好把握植树问题的本质——种树是种在点上!</h3> <h3>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同学眼中的"学渣",俞老师一次次的鼓励,从简单问题入手,从最初的不自信到最后自信的回答,昂首走回座位,他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h3><h3> 在欢笑声中传递知识,逐层深入,准确地抓住了孩子们知识的起点。一个好老师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如何对待学困生,这值得我们每一个老师深思.......</h3> <h3> 俞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一句“除了园林师傅将树种在点上,还有谁把活做在点上?”完美的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展现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的发散思维也换来与会领导、老师们的赞赏!</h3> <h3> 同时俞老师注重“体验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思维深度、广度!通过让学生模拟植树,将原型变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以致用。</h3> <h3> 授课结束,每位在场老师都争先恐后的提问题,不愿放过任何一次与大师交流的机会!俞老师用诙谐幽默的话语、和蔼可亲的笑容、彬彬有礼的姿态耐心解决,这让每位与会老师佩服。</h3><h3></h3> <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第二课 《分数的初步认识》 强震球</font></b></h3></h3> <h3> 下午迎来了年轻有为的强震球老师,强老师是全国第八届小学数学课堂观摩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获得者,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小学教学》《教育视界》封面人物。应邀在全国20多个省、市执教观摩课和讲座200多次,40多篇教学论文在《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师》等刊物发表。</h3><h3> “同学们,你们可以向我提问任何感兴趣、与我有关的问题”,一句普通但亲和的话语,“老师您多大了?老师您多重?老师您教什么科目?”强老师与学生迅速融为一体,也顺利拉开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序幕!</h3><h3></h3> <h3> 通过看似普通的故事“猴子分饼”让学生自然的产生了需要新数来表达份数的需要。</h3><h3></h3> <h3> “两家饼比大小”的设计不仅让孩子学会区分“谁的几分之一”,还给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单位1”的种子,一节《分数的认识》就这样让强老师又上出了新意。</h3><h3></h3> <h3> 在猴妈妈分饼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体验“一半”、“小半”、“小小半”......等概括性语言到1/2、1/3表示、乃至后面的把饼分成6份,7份该怎么表示,让孩子们进一步认识并理解分数的内涵!</h3><h3></h3> <h3> 最后,强老师带领学生观察分数式,发现共同点并点明各部分名称,引导学生对分数做出初步结论:把一个饼平均分成几分,其中的一份用几分之一表示。</h3><h3> 整堂课,强老师充分运用表扬式、引导式、体验式教学,学生们收获满满,我亦如此!</h3><h3></h3> <h3> 授课结束,强老师以《核心素养&深度学习》为题,从三方面对核心素养展开论述。</h3><h3></h3> <h3> 如何深度学习,强老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h3><h3></h3><h3>1.体验:孩子在课堂上一定要有体验--深度参与。</h3><h3>2.过程:孩子需要经历知识的创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要自主学习,深度构建。</h3><h3>3.本质:带领孩子感知教学内容的本质。</h3> <h3> 最后,强老师对教学改进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h3><h3></h3><h3>1.整合教材—优化结构</h3><h3>2.改进教学方法—从儿童视角出发</h3><h3>3.关注本质—掌握核心知识</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第三课 《轴对称图形》 贲友林</font></b></h3></h3> <h3> 最后一位名师是贲友林老师,南京小学特级教师,课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成员,《教育视界》数学教学版执行主编。</h3><h3> 贲老师致力于研究“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在《轴对称图形》的天地中,贲老师通过让学生自主研究、互动交流去认识对称图形,发展空间观念。</h3> <h3> 贲友林老师执教的《轴对称图形》是由浅及深,由旧知链接新知,是思维与操作紧密结合,切实做好的学生活动的设计、指导、评价、提升。</h3><h3> 贲老师在注重培养孩子们动手操作能力活动中引导学生们判断分析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h3> <h3>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贲老师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心仪方法解决问题,并注重学生说原因、说思路能力的培养。</h3> <h3> 整堂课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贲老师所说的“让学生自己讲错误原因”,这是“生活课”所不注意甚至忽略的地方,也是我们青年教师在今后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h3><h3> 同时,学生自己讲错误原因,才能更好的理解问题所在,才更有利于学生明白、掌握知识的本质!</h3> <h3> 在随后的讲座中,贲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如何备好一堂数学课这一教学基本点出发, 侃侃而谈,或现身说法,或旁征博引,让老师们感到了一种实在之感。<h3></h3></h3> <h3> 同时对“听课记录”提问,听课到底听什么?记录到底记录什么?记录的是教师教的行为还是学生学的表现?记录课堂现场时是否有即时性思考?这一系列问题使每一位在场老师陷入深思!<h3></h3></h3> <h3> 贲老师从学生角度出发,对学生拥有的疑问进行分类:“有疑而问”、“无疑故问”。<h3></h3></h3> <h3> 最后贲老师用两幅图片结束了今天的演讲,但这两幅图片更加引人深思,学生去哪儿了?现如今的教学课堂,谁是主体?学生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建议教师们要还原最真实的课堂,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聆听学生最真实的想法!<h3></h3></h3> <h3> 在这次外出听课学习,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以名师为榜样,转变教学思想,落实课改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做到课前认真解读教材,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流程;在教学过程中,将主动权还给学生,努力上出有价值、有质量的高效课堂。<h3></h3></h3> <h3> 小彩蛋:抓住休息时间,与心中仰慕已久的俞正强老师合影,万分荣幸!<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