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喜欢用稚嫩的童眼去看看丽水的老街。侧耳倾听,自行车的声音从远方传来;认真凝视,石头路上印证着昔日的风韵。</h3><h3> 一一<b>华歆</b></h3> <h3> 丽水,古称处州,隋开皇九年(589)设州建县。东经118,北纬27。总面积17298平方公里,被誉为“浙江绿谷”。</h3><h3> 周末,我与父亲相约,一起到丽水的老街去转悠,就像一个不经意的过客,从老街这头走到另一头。徜徉于狭窄的巷道,随处可遇到往日的故事,和这座城市即将逝去的记忆,但父辈们和过去的情感是无法剪断的。</h3><h3> 每一条巷弄,都承载着一段历史,都有着自己的一段故事……</h3> <h3> <b>第一站:桂山路,丽水摄影的辉煌</b></h3><h3><b><br></b></h3><h3><b> </b>桂山路,为古代府城西门一一通惠门到括苍门的西直街,民国年间叫敦街。因清同治十三年(1874)在此建有“圭山书院”,而丽水方言中“圭”与“桂”同音,1981年改叫桂山路。</h3><h3> 趁着父亲与93岁的刘奶奶“念白勺”,我溜之泰山弄瞧一瞧。</h3> <h3> 在泰山弄两侧的巷壁上,看到了旧时生活场景的绘画。捕鱼、拉板车、赶集买菜和斗笠、蓑衣等丽水老生活的场景,作为即将逝去的城市记忆的注脚,以“瓯江文化”为主题留住这个城市的记忆,营造了浓浓的丽水乡愁,焕发出新的生机。</h3> <h3> 折回桂山路,立碑有宋代隐士毛氏故居的文英阁和纪念孝童周智的周孝童巷旧址。明代的圭山书院,乾隆十七年(1752)改建后名为府前莲城书院,就是丽水中学的前身,现为丽水莲城诗词学会场所。</h3> <h3> 如今的桂山路,正以“光荣照相馆”为新元素,展示丽水摄影的发展史。相机种类、山水作品、体验拍摄……一个个场景的重现,看到当年“八大金刚”自发创建了丽水第一个摄影组织一一“闪光影会”,为今天的丽水摄影播下了种子,成就了全国第一个“中国摄影之乡”。</h3><h3> 走到桂山路的另一头,我看到了绅弄。</h3> <h3> <b>第二站:绅弄,青衣长衫的从前</b></h3><h3><b><br></b></h3><h3><b> </b>绅弄,东连中山街,西接桂山路,中支沿梅山南玻而上。《丽水县志》卷三载:《括苍汇纪》云,宋士人夫多居此(梅山)。1967年改称大众街三弄,1981年恢复原名。</h3> <h3> 随着街头巷尾的提升改造,丽水城中最古老的弄堂之一,绅弄拥有了自己的主题一一乡愁与处州士绅文化。</h3><h3> 在古朴的墙面上,展现着处州府城中从宋朝到民国的18位著名士大夫和绅士;一幅绘画长卷《士人风雅图》,再现了古时士绅们风雅的文娱活动。</h3> <h3> 一眼望去,建在檡山上的梅山背公园跳入眼帘。始于唐代的孔庙大成殿址,曾经有72级台阶而上,非常壮观。大文学家韩愈为孔庙写下了传世名作《处州孔子庙碑》。</h3><h3> 在一个小雪交加的夜晚,我的父亲就出生在处州孔庙的舍房里……</h3> <h3> 绅弄的那口井,父亲每天放学要来打两次水,用作洗漱、烧饭、饮水。父亲中指那厚厚的老茧,见证了丽水老街50多年的生活印记。</h3><h3> 看见井旁的雕塑,让父亲回想到当年来井边拎水的样子,仿佛还在昨天。</h3> <h3> 再向前走,一面红砖墙上贴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照片,和老丽水人使用的电视机、录音机、电扇等电器,以及缝纫机、煤球炉、热水瓶等日用品,能勾起人们对过往岁月的无限回忆。</h3> <h3> 巷子的改造,变的是绅弄从前脏乱颓芜的表象,不变的是老丽水的味道。绅弄正是依托着自己的人文历史传统,在风雨中依然长存。</h3><h3> 从绅弄曲里拐弯的穿过中山街,便是刘祠堂背的岭脚。</h3> <h3> <b>第三站:刘祠堂背,主打刘基文化</b></h3><h3><b><br></b></h3><h3><b> </b>《丽水市地名志》说:刘祠堂背,东起大众街三坊口,西至中山街梅山脚。1967年曾名大众街三弄,1981年复称刘祠堂背。弄沿富山南坡,古以庙称三皇岭。至“明嘉靖中,因三皇庙废址。建元勋祠祀诚意伯刘基。”</h3> <h3> 刘祠堂背因有刘伯温祠堂而得名。当年曾有三座帝师坊,坊前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石碑。附近有一株古括树,名闻遐尔。这段老街历来是商业繁华之地,也是处州府古街道的历史遗存。</h3><h3> 若想看一看丽水曾经的风貌,就来刘祠堂背转一转,听往事看今夕。一块块青石板、黄墙黛瓦都承载着丽水的印迹……</h3> <h3> “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这是一首刘基写的整治预言,它的名字叫《卖柑者言》。我发现,沿巷而行,两旁老房的外墙上刻有刘基诗词的老木板装裱,与高低错落的马头墙以及古朴的红灯笼,交相呼应,令整条巷子充满着历史韵味。</h3><h3> 文化的沉淀和发扬,让老巷子有了新光彩,鲜活的展示了历史故事。</h3><h3> 午饭后,我们走进了古老的高井弄。</h3> <h3> <b>第四站:高井弄,不失老弄的风韵</b></h3><h3><b><br></b></h3><h3><b> </b>高井弄,两条巷弄,原称高井巷与大阴沟。1981年恢复原名,统称高井弄。《丽水县志》卷三载:高井,在郡治北高井弄,石栏刻明嘉靖某年重修,道光五年纪。</h3> <h3> 明代,丽水有位抗倭名将卢镗,其故居建于高堂庙旁,并在弄口建有纪念卢键的石牌坊。因卢镗父子抗倭有功,后来又将仓前街改名为卢镗街,以表达丽水人民对他的敬仰。</h3> <h3> 高井弄86号,为清末建筑丽水清真寺,位于市水利局宿舍大门前,坐西朝东。这座清真寺是丽水穆斯林唯一的宗教活动场所,至今完好保存,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回族兄弟的尊重与关爱。</h3> <h3> 新四军办事处旧址,位于高井弄9号。1938年3月至10月间,由吴毓任主任,其主要任务是同国民党地方政府交涉、筹措军需给养,协同中共丽水党组织动员、介绍青年学生挺进敌后抗日。</h3><h3> 吴毓在“皖南事变”中牺牲。</h3> <h3> 高井弄地处市中心,隐藏在熙熙攘攘的商业区,从继光街到中山街路口,都是城内最热闹、人群最集中的商业街。商铺从街道辐射到弄堂里,服装店、理发店、小吃店、修裤脚店、玉器店等,俨然也成了一条商业街。</h3><h3> 高井弄这条古老的巷弄,古朴、弯曲、狭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随着时代变迁,历经沧桑,尽管己陈旧,而今依然不失老弄的本色风韵。</h3><h3> 走出高井弄南口,穿过继光街,就来到了百米长的营房弄。</h3> <h3> <b>第五站:营房弄,演绎着金戈铁马</b></h3><h3><b><br></b></h3><h3><b> </b>据《丽水市地名志》载:清朝时建有营房,后毁于火,弄以此得名。在营房弄53号和54号有两处文物保护点,都为民国时丽水有名的端木家族所有。</h3><h3> 端木家族在丽水有“营房弄里出将校”之说。这座老宅里走出了端木彰、端木绍昌、端木彧等和军队有关的将校。他们有的在国民政府任职,有的参加过台儿庄战役、大败日寇。</h3> <h3> 古人云:“白檀象戏小盘平,牙子金书字更明”。弄里的下棋场景,搭配上小风景,棋、人、景结合,犹如在咫尺棋盘上演绎着金戈铁马、兵戎相见。</h3> <h3> 丽水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也是浙江传统道地药材产区。早年间,在营房弄与继光街路口,自发形成了一个中草药交易集市,逐渐成为营房弄的一大特色。</h3><h3> 作为丽水历史最长久的一家国药店,生生堂药店始创于清嘉庆年间,由兰溪诸葛氏所创办,店铺开设于城内府前大街,至今已200多年历史,其招牌药一一全鹿丸,享誉四方。</h3><h3> 越过大众街,就是焕然一新的酱园弄。</h3> <h3> <b>第六站:酱园弄,丽水的“老味道”</b></h3><h3><b><br></b></h3><h3><b> </b>酱园弄,西通大众街,东达文昌路。巷内原设王氏酱园酒坊,故名。清康熙年间已有作坊,民国期间停业。</h3><h3> 据传,王万丰、王允和、王久和三间大酱园都为集酱坊、酒坊和南货店一体的大店,共有一百多口酱缸、酒缸,40多名师傅,年产酱油一千多担。产品销至处州各县和金华、温州等地。如今,这三家当年著名的酱园已消逝在历史之中。</h3><h3> 现在,酱园弄最有名的不是当年的酱园,而是谭宅,可谓无人不知。谭宅也成了酱园弄的代名词。</h3> <h3> 谭宅是浙西南地区清式住宅的典型实例,也是城区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民居,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谭宅原有4幢,现存2幢,分别为建于清道光年间的酱园弄48号大谭宅和建造年代稍晚的小谭宅。</h3><h3> 父亲告诉我,“谭家的屋,潘家的谷。”是老丽水人流传的佳话。作为一栋曾经影响丽水全城的“商儒大院”,它所承载和延续着的儒家商之道、儒之仁、志之远等诸多文化内涵,还等待着人们去解读。</h3> <h3> 如今的酱园弄,平整了道路、修建了花坛、规整了管线。原本脏乱差的小巷里弄变得整洁、通畅、有序,保留了老丽水的“老味道”,酱园文化让老街重生。</h3><h3> 走过谭宅,酱园弄就与文昌路交叉了。</h3> <h3> <b>第七站:文昌路,处州文士的古迹</b></h3><h3><b><br></b></h3><h3><b> </b>文昌路,一度称团结路。明嘉靖年间,圭山上建有圭山台,圭山在囿山西。清康熙年间,就台建阁,以祀文昌,俗称文昌阁,已毁。1981年9月,以路沿旧址之下命名为文昌路。</h3><h3> 沿酱园弄过文昌路有一座顾宅,建于清代,是一座四合院式二层楼砖木结构居宅。檐梁、门窗等处都有精美的雕花。</h3><h3> 走过顾宅和城西大馄饨总店,横穿解放街,继续行走在文昌路上。</h3> <h3> 抗日名将李祖白、定海抗英英雄金钊、抗倭元勋卢镗、抗金忠烈祝公明、三朝名将牛桓等历代抗击外敌、保家卫国的“处州忠烈”迎面而来……</h3><h3> 我们在汪衙基遗址前驻足,这是明山海关总兵汪瑛的故宅。父亲饶有兴趣的说,汪瑛“任上禁收常税”,应该是通商口岸征收的一种关税,后称为“常关内地税”。</h3><h3> 汪瑛卒后葬丽水漕塘,光绪版《处州府志》、《丽水县志》有传。</h3> <h3> 再往前走几步,看见了“邹乾亨”三个字,这是邱氏在清末民初开的丽水第一家钟表维修店。尔后,他又学会了摄影,开出了丽水首家照相馆,店号“真吾”。“真吾照相馆”的发现为研究丽水的摄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h3><h3> 穿行在文昌路上,整洁的街面让这条巷子更显古朴而生动。轻轻的按着古老的门锁,仿佛推开了一个个古老的传说……</h3> <h3> 泥墙的屋檐下,我国最早的巡抚吴政、“浙东四先生”叶琛、榜眼蔡仲龙、探花吴公达……历代文人在处州城留下了千古绝唱之作。</h3><h3> 两袖清风的南宋礼部尚书闾邱昕,叶落归根的北宋开国伯徐渊叔,吴越国托孤重臣章德安……文昌阁中文昌君,“才华横溢落处州,志向千里入襟怀”。</h3> <h3> 有人说,如果以丽水6座城门为界,走完刘祠堂背、文昌路、桂山路、绅弄、泰山弄、酱园弄、营房弄等7条“处州小巷”,外加一条高井弄,基本上就知道丽水这座千年城市的脉络和内涵了。</h3><h3> “小小房屋有五间,一年四季不见天。步入寻常深巷里,破烂崎岖如迷宫。”这曾经是丽水老街的真实写照。如今,打造主题文明小巷,建成富有文化特色的老街,标志着文明新风尚已渗透到城市的大街小巷,重新诉说着丽水老城的动人故事。</h3> <h3> <b>【后记】</b>这次随父走街串巷,收获很大。一是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弱体质;二是知道了一些丽水故事,了解到更多的地方史;三是作为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希望更多的学生在自己的城市里旅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