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梅痴几人

蓝雨

摄影 鹰眼 虽傲雪迎春,梅花从不争春,只孤高雅洁地浸润着历代文人,借诗词工笔借浓墨重彩将遗世清雅留给今天的我们. “念其霜中能作花”,“念尔零落逐风飚 ”南朝诗人鲍照在《梅花落》中吟出了文人的风骨,成为流传至今年代最早的咏梅诗。 宋代苏轼说松柏翠竹梅花,是他的“岁寒三友”。而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写梅花,又何尝不是他历经坎坷仍不忘忧国的品格写照? 但凡诗人词人,几乎都爱梅咏梅。无它,梅花不畏严霜的高洁品格正是旧时文人士大夫的情怀写照。 但论梅痴,却是梅妃、林逋、吴昌硕三人. 唐时莆田人梅妃江采苹,自幼爱梅,有志又才貌出众,从医的父亲便为她在居所遍植梅花。开元中﹐15岁的她被选入后宫。因淡妆明秀﹐慧敏能文﹐又性喜梅﹐所以唐玄宗赐名梅妃﹐亦为她在宫中广植梅树,宠冠后宫。她惊鸿起舞可使满室生辉,但随着“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入宫,失宠被迁居上阳东宫。 某次,玄宗思念她﹐在夜里灭烛召见﹐被杨妃发觉引起风波。她效仿司马相如《长门赋》写下《楼东赋》送与玄宗,玄宗却未做回复,仅秘赐外国所贡珍珠一斛。她不受﹐写下《谢赐珍珠》作答:“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湿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玄宗览诗后怅然,令乐府以此编曲《一斛珠》传唱。 后安禄山起兵﹐玄宗西逃﹐杨妃缢死於马嵬坡,而梅妃则死于宫内乱兵。待玄宗东归﹐在梅树旁掘得梅妃尸首﹐胁下尚有刀痕﹐玄宗甚为悲恸﹐以妃礼葬。 梅妃性淡然,爱梅似梅亦如梅花随风飘落。退珍珠时,她此生注定只能枯萎了。后玄宗忆她写下,“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多为怜惜,但终不及思念杨贵妃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年迁北宋神宗间,爱梅到痴的奉化人林逋,前半生漂泊游历,四十岁隐居孤山,以读书种梅为乐,成就一段“梅妻鹤子”的传奇。世人所称“林和靖”,乃他生前民间威望过高,宋仁宗为笼民意追赐他谥号“和靖先生”而来。 相传,他从家乡奉化带去两鹤,被他驯化,善知人意。 遥想当年,他泛舟游西湖诸寺院,每有客至,小童即延入小坐,开笼纵鹤。在西湖游览的林和靖见家鹤飞翔,便掉小舟而归。 宋真宗赵恒闻林逋名,请他去给太子教书,也被拒绝。以农耕捕鱼为生,生活自然清苦,但淡泊名利,不为五斗米折腰,又是何等逍遥自在?史载,当时的杭州知府敬其气节,亦常派人送去米帛。 他有诗作300多首存世,最为人称道的便是《山园小梅》。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成为咏梅千古绝句。 一生不仕亦未娶的林和靖死后葬于孤山,他养的这两只鹤也在墓前悲鸣而死。苏轼《书林逋诗后》说:“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梅以和靖为知已,可以不恨矣。” 人敬林和靖,盖浊世中人多苟且,不畏权贵不求功名实稀有。 真隐士也! 近代视梅如痴是西泠印社首任社长,近代著名的篆刻家和书画家吴昌硕先生。自谓:三十始学诗,五十始学画。他的诗画中,以梅花为主题的占了近三分之一,自称“苦铁道人梅知己”。 他认为梅花“冰肌铁骨绝世姿,世间桃李安得知”,兼具孤傲冷艳和清逸豪放的气质,故以画梅来“缘物寄情”。 昌硕先生尤爱超山的梅林。他说,超山的梅比苏州邓尉的梅耐风霜,比杭州孤山的梅古茂。超山报慈寺旁有一株宋梅,苍老遒劲、逢时开花。1923年,周梦坡为宋梅筑亭,名宋梅亭。吴昌硕则挥毫画了一幅《宋梅图》,并撰写了一副对联:“鸣鹤忽来耕,正香雪留春,玉妃舞夜;潜龙何处去,看萝猿挂月,石虎啼秋。” 吴昌硕去世后,家人按其遗愿,将他葬于报慈寺西侧山麓,距宋梅仅百余步,了却他与古梅为伴,做梅知己的心愿。 墓门前石柱上的沈卫太史撰联概括了昌硕先生的艺术成就和墓地四周景色:“其人为金石名家,沉酣到三代鼎彝,两京碑碣;此地傍玉潜故宅,环抱有几重山色,十里梅花。” 前日我去超山,正逢十里梅花盛开,满坡幽香,游人如织。 遥想当年,昌硕先生写下“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他在超山与梅一见倾心,立志长伴,真知己,梅之幸也! 那日,满坡繁花,风过处,落英缤纷。我为昌硕先生来,但愿他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