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度不无调侃,自己是学工科的文艺女青年。在自媒体时代,能写点东西的人比比皆是。而曾经,我是畏惧写作的,文字在我眼中是必须绞尽脑汁才能完成的任务。上学期间大多是“命题作文”,而“命题作文”是我最头痛的,有无病呻吟之嫌。</h3><h3> 从小学到高中,我的数学成绩一直很好,甚至有过数学老师都解不出的难题被我攻克的经历。高中分科时,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理科,当时我有个怪思想,总觉得学文的都不聪明、脑子不好使,如今想来幼稚得紧。</h3><h3> 偏偏我有一位特别爱写的妈妈,于是在她的循循善诱和指引下渐渐对文字产生了兴趣;偏偏我又是个善感的人,在迷惑、愁怅、烦闷时就不自觉地借助文字表情达意,还一度有写日记的习惯。 </h3> <p class="ql-block"> 于我而言,写东西只能是有感而发,否则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便写的是公文,也只有你对政策吃透,并对该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在经过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写出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文章,否则都是纸上谈兵的文字堆砌。</p><p class="ql-block"> 上小学时,写过一篇以闹钟为主角的文章,少有的一挥而就,因为它就端正地摆在我的书桌前,经年累月,仿如好友。“闹钟头顶有两个半球,像金鱼突起的大眼睛。每天清晨,小捶就在两半球间快速地摇摆,发出清脆的叮叮声,把梦中人唤醒。”</p><p class="ql-block"> 上初中时,一个周日的清晨,本应睡懒觉的我不知什么原因早早醒来。躺在床上,想起了我的小姑和她的女儿(我和小姑感情非常好、小时候在她们家住过)。我这个小表妹学习不好,有些坏毛病,经常挨打,搞得家庭氛围总是乌烟瘴气。躺在哪儿,脑海中酝酿着词语如何去说服教育她,成竹在胸后,翻身坐起,那感觉怕是不动笔就要憋出病来。信发出后,心中很是畅快。不久,姑姑打来电话,说那封信让他们一家三口热泪盈眶。一直认为,凡是能打动人的必是真情所至。</p><p class="ql-block"> 除有限的有感而发的时刻,记忆中,多数作文都是面目可憎的家伙,是那晚上点灯熬蜡,大清早将母亲改过的文章急急抄写的过程。最讨厌拉你去参观、游玩或看电影,然后告诉你回来要写一篇心得体会的时候。整个活动瞬间变得索然无味,甚至让人厌烦,哪里还有好心情感受呢?</p> <h3> 童年少年,涉猎的课外书籍不出历史、神话、民间、童话等等故事,像样的大部头文学作品是没有的,不似天天她们现在早早就读得很深刻。直至上了大学,才投入地开始喜欢诗词,特别是李清照的,曾经工工整整地抄写在心爱的小本上。</h3><h3> 读书,在记忆中,是成年后才开始的,且读书速度很慢,博览群书这样的词若用于我是会羞死人的。至于如今为什么喜欢以文字表情达意,始终认为是得益于母亲的遗传,那是先天骨子里所具有的天性,是早早晚晚要萌芽、茁壮的。生命基因这东西真的很奇妙。虽然母亲到了另外一个时空,而我身体里流淌着她的血液正认真地存在着,并且用她喜欢的方式,努力迎接每一天的到来。</h3> <h3> 文字是一种工具,它最重要的任务是记录。人、事、景、心情、感受无不在笔端。记录是一种快乐,过去的分秒已是死亡,唯有文字可以证明流逝还有印痕。</h3><h3> 有时,文字是一种渲泄,它可以让你阶段性地解脱,将满腔情绪情感在字里行间释放,让自已回归初始,迎接又一个崭新黎明。真情实感,是诉诸笔端的首要。无病呻吟的文字让人厌烦。</h3> <h3> 好的文字可以烘托出一种氛围,画面感很强,将你吸引其中,或喜或悲或动容或迷离。文字多半是写给自己看的,属于内在调整、锁定灵感、帮助记忆、增加幸福感的过程。它是生活的一部分,须臾不可或缺。每一日皆有思考与记录,文字是最重要的载体。情感迸发时,亦是文字流淌时,会有喷薄而出的快感。字字句句仿如天成,非思考之结果,且无需修改,每一个都恰如其份。此时,文字是我最好的爱人。</h3> <h3> 文字是思想的表达,就象影视作品首要是故事情节一样。一篇没有思想的文章无论用词多么华丽也是没有生命力的,无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经历、有感悟、有思考、有总结,有的放矢,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文章。说到底,生活才是一切好文章的源泉!</h3><div> 有了思想,也不一定能以文字的形式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满腹经纶倒不出,就是技巧问题了。总认为,如果有一种感受、一种意境、一种状态是你无法用语言表达出的,那一定有你应读而未读的书等着你去翻阅。</div><div> “书到用时方恨少”,写作的过程,这种感触犹为明显。学习是根本,而且是活到老学到老。“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只为写作,就是为充实我们的思想和生活,也要多读书、读好书!</div> <p class="ql-block"> 又云“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只有“见多”才能“识广”,理论与实践要结合,而且要相互作用。如果不能走出去看一看,亲身体会个中滋味,读书也只是读死书、死读书, 如何才能灵活运用,驾轻就熟、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我们要表达的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的诗句是你在书房中永远写不岀的。</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是勤奋,一定要多写!这是母亲教导我的,正似学武多练一样。一日,在老爸家书架上无意中看到妈妈曾经的一本老旧老土的书—《写作论坛》,看定价只有一元四角,看内容却是大腕云集,如鲁迅、叶圣陶、老舍、郭沫若、冰心等前辈关于写作的种种观点、认识与方法。粗粗翻看,冰心老人的话不断地放大共振:“常常写,常常看,熟能生巧。”是啊,文章是如何练成的?常常写,常常看。多么简单,多么实用!</p> <h3> 我并不崇拜那些能写自传的人,因为他们大多是名人大家,生活本就比一般老百姓丰富,他们可以经历的事情很多,能把这些事件用文字叙述、罗列出,再加些感想之类的话,这种作品不足为奇。我崇拜的是那些能驾驭大部头作品的小说家,如曹雪芹、二月河、熊召政等,小说中各种场景的设置、各种人物关系和内心世界的描述,各种情节的转换和故事的发展,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和资料收集,娴熟、精准的文字功底,丰富的想象力、推断力,足够的生活阅历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那样的宏篇巨著的。</h3> <h3> 用文字记录岁月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常会思考、经常有感想,经常想用文字舒怀,让心灵得以休憩,让文字随着思绪跳跃,让心情在指尖敲击键盘的声响中沉静,让日子在字里行间里变得充实而饱满、立体而丰盈。如果能每天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文字,如此,就能真实地感到已经流逝的分秒是有意义的。到暮年时再回首,至少可以安慰年华没有虚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