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寿星游常熟 制作朱立卫

朱立卫

<h3>下图:陈大全,我们旅游圈内的老前辈。1978年退体,陈老爱好旅游,那个时侯,自助旅游並不普及,还是个颇有难度的新鲜事,但对于爱好者们来说,天下並无难事。陈老对我说:最初是在城隍庙茶室聚会碰头,后来转移到小北门万竹街茶室,因为那儿茶资便宜</h3> <h3>下图</h3><h3>1.沙家街集合等车。</h3><h3>2.车来了,54坐大巴。车从襄阳公园带上30 </h3><h3> 人,再到杏花楼处接本处出游的主人公——</h3><h3> 百岁寿星陈大全父子,然后到眼下的沙家</h3><h3> 街。</h3><h3>3.旅友们依次上车。</h3><h3>4.大伙在看什么——?原来车门上贴上的座位</h3><h3> 表,便于大家对号入坐,。这样从上车到开</h3><h3> 车时间很紧凑,这是多年的出游经验。</h3> <h3>下图 上车后大家坐好。七时正,驾驶员啟动车辆,百岁寿星游常熟正式开始——!</h3> <h3>下图:组织者蔡惠坤讲话:这次百岁老人陈大全寿庆活动由吴爱娣牵头,请吴爱娣讲述缘由经过。</h3><h3>蔡惠坤说:本次活动每人50元,除了包车费,还有印发每人一张的大集体照。还多二百元,预订了条头糕,每人一条,寓意高高兴兴。早上五点半到大富贵去拿的,现在发给大家。 </h3><h3>蔡惠坤还说:这次出游还出现了波折,前二天,旅游汽车服务公司打电话来,说是预定的车坏了,要求取消这次租赁合同,如果取消这次活动,对陈大全是一个很大的遗撼,对我们大家则是大大的扫兴,以后能不能重新组织起来,还说不上准头。于是我立即找汽车服务公司的领导,並说明原委等……,公司领导安慰我,并说给我另外按排一辆车,另外找个司机,当时我心中一块石头落地,今天才有了这辆兰色的车。</h3> <h3>下图 吴爱娣讲述:适逢陈大全百岁寿辰,吴爱娣往地附近的襄阳公园,有一大批“陈粉” ,多少年来一直跟着陈大全出游,直到2010年陈大全腿骨折才仃止。他们希望有一个小的庆祝活动,能夠再次与陈大全一起出游或相聚,正好吴爱娣又在我们这个旅游圈内,与蔡氏兄弟较熟悉,而二蔡又是热心人,君子有成人之美,当下允诺此事,征得陈大全本意见:希望到他家乡常熟看看。这样事情就定下来了,就有了今天的百岁寿星常熟一曰游。</h3> <h3>杨兰芳发言</h3> <h3>下图</h3><h3>沈于华发言:陈大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大全组识出游,他是上车后才收钱的,正巧出发这一天,天下大雨,到了该发车时间,可车上只有十几个人,怎么办呢? 只见陈大全对司机一声号令:车照开,全按计划进行。(当然后来车费结算,全由大全卖单)这件事记明陈大全行事果断,敢于承担责任,更能说明陈大全是铁杆旅游迷。</h3> <h3>襄阳公图的张玉良发言,张玉良92岁,已跨入了长寿行列。</h3><h3>2016年上海预期寿命83.18。(现时预期寿命是利用同一年各年龄人口的死亡率水平,来代替同一代人在不同年龄的死亡率水平,然后计算出各年龄人口的平均生存人数,由此推算出这一年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世界各国都是这样计算的,根据死亡率来推算出预期寿命))</h3><h3>同年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6.3岁。2016年全世界平均预期寿命:女75.3 男70岁</h3><h3>老年朋友们,不妨自己比较一下,是否超过平均数(是否有“赚头”了)。!</h3> <h3>下图</h3><h3>襄阳公园周善明发言</h3> <h3>老寿星陈大全吃条头糕。</h3><h3>中国老年学 学会发布权威数据:截至2014年6月30日,全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健在百岁老人达到58789人,占当年全国人口的0.000043(十万分之4.3);(2009年百岁人数40592人,占十万分之3.06)其中,男女比例约1:3.</h3><h3>美国百岁老人2014年72,197人,占当年全美人口的0.000227(十万分之22.7)(2000年的50,281人,占当年总人口0.000178(十万分之17.8)).</h3><h3>2014年全世界百岁老人超过34万,当年全世界人口72亿。占0.000047(十万分之4.7)</h3><h3>可見能活到100岁的人是少而又少。</h3><h3>百岁老人寿命延长的主要原因是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疫苗和抗生素使用,预防了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对照中国古代人的寿命,“人生七十古来稀”,与今天的中国人相比,也明显感觉到寿命延长是医疗条件的改善提高所致。</h3><h3> 老年人要养老↖长寿,首选地应该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而不是某某空气好的乡村。大数据显示,正是医疗条件和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提高,才使中国七十年来长寿人数剧增。特别是老年人客易发生的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在大城市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救治。所以要认清这一点,不要被偏见忽悠。</h3> <h3>老寿星陈大全作答词,並谈长寿经验:老年人</h3><h3> 要开心,吃得好吃就吃一点,不好吃就少吃一点。我从小就勿抽烟,勿喝酒……勿看毛病,说到这里大家都惊讶地笑了起来!</h3><h3>下一图长老寿星常熟话讲话视额</h3> <h3>下图</h3><h3>老寿星介绍长寿视频</h3> <h3>阿海总结发言:长寿要靠心态好。</h3> <h3>下图:车到常熟方塔公园。</h3><div>老寿星是常熟人,常熟简称虞。牌坊上的字“虞海映辉”,老寿星在此留影是再合适不过了。常熟人老寿星陈大全能活到一百岁是给长熟增辉,也是我们旅游圈内的骄傲。能夠在100岁的时候再出来旅游实在是了不起的事情。</div> <h3>在此拍集体照。每人留下了身影,留作纪念。</h3> <h3>下图 小集体照。</h3> <h3>下图</h3><h3>旅友们单独与老寿星合影,希望能借老寿星的“寿”光。</h3><h3>左上:制作者朱立卫与老寿星合影。</h3><h3>右上:刘志雄与吴爱娣</h3><h3>左下:杨兰芳等人</h3><h3>右下: 胡海生</h3><h3><br></h3><h3><br></h3> <h3>方塔园入口,老年人免票。</h3><h3> 方塔园大门是五开间歇山式仿古建筑,屋脊上筑有“鸱吻”。大门上悬“方塔园”匾,左右黑色门柱上一副楹联,为明代文征明撰书“百年形胜夸天设,一代文章属地灵”;其实这联不是说方塔园的,而是写整个长熟,上半联写长熟的地形,下半联写常熟人的文才。<br></h3><div><br></div> <h3>一进门向前就能看到常熟的原点标志</h3><h3>常熟市城市原点位于方塔园内的崇教兴福寺塔塔刹顶,本标志为原点在春分(秋分)日15时23分投影。崇教兴福寺塔,又名方塔,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迄今已有880多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亦是常熟古城的重要标志。</h3><h3>城市原点,也叫做“坐标原点”或“零公里标识”,即城市的起点和出发点。是一个城市空间延伸的起算点、城市坐标的中心点和历史发展的重要点。</h3><div> 上海的原点:1950年11月,为统一上海的平面坐标系统,当时的上海市地政局对全市进行测量,测量以国际饭店楼顶中心旗杆为原点,由此确立了上海城市平面坐标系。1997年10月,国际饭店内部改造时,在大堂内的旗杆垂直处设立了“原点(副点)”标志,向社会开放。</div><div><br></div> <h3>下图:常熟的退休老人,每天都有人在这里休闲。</h3><h3>现在的退休老年人,实际是社会最有福的人,目今养老金政策是年轻一代交纳养老金来养活退休一代,这个政策好就好在有延续性,永远有下一代,也永远有退休一代,循环不已而延续。退休者没有了工作压力,一身轻松;生活有保障,还有余钱去旅游或做些自己喜好的事,这是不是有福的人呢!</h3><h3>我们这一代人(65到85),年轻时正处于社会变革阶段,几十年来精神一直处于亢奋状态,从未仃下来的时到。直到近十年来才放松和安定,所以对于现在的“有福”是深有体会和感触的。在我们旅游圈内,不少人全国游过了,现在满世界跑,……有的人护照第二本已用了一半,啊——!这一生没到地球上来白活!是不是有福的人呢!</h3> <h3>下图:方塔公园三宝之——宋代古井,上部井口直径0.52米,井深5.7米,井栏以一巨大整块青石雕成,成八角形,现井栏青石已瘢痕累累,甚为独特。</h3><h3>八角形巨石井栏,井壁用砖与方塔同,证明是与方塔同时开凿。<br></h3><div>它的位置在进门后的右侧,上一图老年人茶座的前方。</div><div><br></div> <h3>下图</h3><h3>方塔,是常熟的第一宝。塔原名“崇教兴福寺塔”,因其四方外形而得名;塔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当时有和尚文用对县官李闿之讲:常熟城西北是虞山,城区地势低洼,客高主低,有失偏颇,应建浮图(塔)以镇之。遂准募化十五万缗钱建塔。塔为砖木结构,九层。内设楼梯逐层可达,每层筑外廊,配栏杆,供扶栏眺望。塔呈四方形,层檐舒展,檐角飞翘,玲珑秀美,塔顶镇刹重三万六千多斤,整塔高67.14公尺,崔巍入云。八百多年,十余次修缮,古塔屡难而不倒,1953年就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br></h3><div><br></div> <h3>下图</h3><h3>兴福寺塔的门口,里面供的是千手观音。登塔到买十元票,我们未进去。</h3> <h3>方塔园第二宝是棵树龄800多年的古银杏,高20米。<br></h3><div><br></div> <h3>下图</h3><div>在公园一座小山坡上,建有一座四柱小亭。此亭是为纪念唐代著名狂草书法家张旭而建。张旭在唐开元年间任常熟尉,擅长草书,每酒后落笔(故名醉尉亭),龙飞凤舞,似有神力相助,人称“草圣”,被誉为盛唐的“艺坛三绝”。</div><div>亭子里有张旭的狂草匾。</div><div><br></div> <h3>下图:亭中悬掛的张旭草书,你能“详”出吗?</h3><div> “醉尉亭” 里悬挂“草圣”张旭所草书的传世孤本《古诗四帖》(局部),其真迹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div><div> 为了让有兴趣的人能大概看懂书法内容,现将贴上的古诗内容附上。<br></div><div> 庾信《步虚词》二首:(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飘摇入倒景,出没上烟霞。春泉下玉溜,青鸟向金华。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枣花;上元应送酒,)来往蔡经家。</div><div>北阁临玄水,南宫坐绛云;龙泥印玉策,天火练真文。上元风雨散,中天歌吹分;虚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这一首就是亭中悬掛的右边第一首诗)</div><div> 谢灵运王子晋赞:<br></div><div>淑质非不丽,难之以万年。储宫非不贵,岂若上登天。王子复清旷,区中实哗嚣。喧既见浮丘公,与尔共纷繙(翻)。</div><div> “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br></div><div>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别可?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div><div>以上是古诗四贴,而匾上仅是部分而非全部。</div><div>注: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草书嘛—龙飞凤舞,如问天书,而狂草尤甚,外行人即便是看热闹也未必看得出什么来。这里告诉你答案也未必能对得上号哩!</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张旭在常熟作官时的“洗砚池”早已不复存在,于是,这一泓清水就得了个名字,“醉尉池”。</h3><h3>这里风景不错,左是水榭,右边远处是方塔,一池清水,岸边有石有石栏有树。醉尉池当然是现在取的名字。</h3> <h3>换个角度看池,其实池是蛮大的。</h3> <h3>方塔园风景</h3> <h3>池内还剩少量莲叶。</h3> <h3>《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h3><h3>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h3> <h3>下图:碑刻博物馆与常熟名人馆是另外二个景点</h3><h3> 因为就在方塔园的后面,1993年并入方塔</h3><h3> 公 园,並有门与之相通。属于方塔公园的</h3><h3> 后院。</h3><h3>上 碑刻博物馆的大门。散落在常熟各地的碑刻</h3><h3> 和石刻文物被集中在此。</h3><h3>中 宋代大石础。古代大殿大厅都有木质大柱,</h3><h3> 大柱就立在石础上</h3><h3>下 石础周边雕花</h3> <h3>博物馆藏各种碑刻一千多通,比较重要的有:</h3><h3>1.明代《明常熟县思政乡重建真武祠记》碑</h3><h3>2.明代《崇福庵佛殿记》碑</h3><h3>3.宋代《乾元宫兴造记》碑</h3><div>4.明代《天文图》碑 (下图左和中)</div><div>5.元代《倪瓒丛篁古木图》石刻</div><div>6.民国《先贤仲雍公遗像》碑</div><div>7.明代《重建常熟县城记》碑</div> <h3>下图</h3><h3>《重建常熟县城记》碑是文征明八十岁时所书</h3> <h3>下图 《崇福庵佛殿记》碑</h3><h3>常熟籍工部员外郎钱仁夫撰文,吴门著名书法家祝允明书写(图三)。祝氏书法以狂草居多,正楷极少,此碑在中国碑刻及书法史上很具价值。</h3> <h3>下图</h3><h3>先贤言子故里碑並不在碑刻博物馆中。</h3> <h3>下图:常熟名人馆设在总管庙大殿内,总管庙大殿原在虞山镇大东门外清代建筑,1993年移居于方塔公园。</h3><h3>上 名人馆大门口。</h3><h3>下 名人馆内文字图片介绍的其次部份名人。</h3> <h3>下图 名人馆内</h3><h3>古代最有名望的二位:</h3><h3>上 言偃 即言子</h3><h3>下 仲雍 吴国的君王,吴姓的祖师爺。</h3> <h3>下图常熟名人</h3><h3>上 近代名人 </h3><h3> 核物理学家王淦昌 两院院士</h3><h3> 无线电专家李强 55年学部委员(院士)</h3><div> 钱昌照 全国政协、民革副主席</div><div>中 美学泰斗宗白华</div><div> 文坛巨擘曾 朴</div><div> 晚清重臣翁同和</div><div>下 一代画圣王 翠</div><div> 江南奇女柳如是</div><div> 东南文宗钱谦益</div> <h3>下图:第二景点 翁同和故居</h3><h3>左 弄堂口的牌坊</h3><h3>中 故居门口 翁同和故居又名綵衣堂</h3><h3>右 翁同和是清朝咸丰六年的状元</h3> <h3>下图</h3><div>状元第匾的上框为双龙夺珠。左右各一龙,回视龙珠;下框雕有双凤牡丹;四框雕有云山。全部加以真金描绘,制作精美。历时已近一个半世纪,仍光泽如新。常熟在清代共出了6名状元。仅有这一块“状元弟”匾仍保存至今,十分珍贵。</div><div><br></div> <h3>  翁同龢(1830-1904),字声甫,号叔平,晚年号瓶庐居士、 松禅老人, 江苏常熟人。 清咸丰六年(1856年)状元。先后为同治、光绪帝师。历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刑、工、户部尚书、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协办大学士等职,在朝四十余年。他一生参与的重大政治活动,对中国近代史产生过深远影响。他力主变法维新,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h3> <h3>第二进出囗处,是个砖雕门楼,上书“源远流长”。两边肚兜内是历史人物故事,下面一排雕有六只不同形态的鹿。</h3><h3>砖雕门楼的对面就是第三进的綵衣堂门口。</h3> <h3>下图:第三进为綵衣堂</h3><h3>上 綵衣堂的门口</h3><h3>下 綵衣堂的厅堂</h3> <h3>故居建筑的特色就在第三进的綵衣堂。所以就以綵衣堂的名字代替翁同和故居这一称呼。</h3> <h3>横梁上的不仅有彩绘,而且有浮雕。横梁的底部也有彩绘。</h3> <h3>苏式彩绘是民间建筑使用的绘画形式,起源于江浙一带的私家住宅与园林。后被普遍采用,包括皇家园林。苏式彩绘画面内容丰富,自然山水、花鸟鱼虫、各式人物一应俱全,由建筑的主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喜好而定,这种精妙的建筑设计包含着美学、民俗学、建筑学、历史学等种种文化内涵。</h3> <h3>苏式彩画源于江南苏杭地区民间传统作法,故名,俗称“苏州片”。一般用于园林中的小型建筑,如亭、台、廊、榭以及四合院住宅、垂花门的额枋上。</h3> <h3>这是雕刻。</h3><h3>明永乐年间营修北京宫殿,大量征用江南工匠,苏式彩画因之传入北方。历经几百年变化,苏式彩画的图案、布局、题材以及设色均已与原江南彩画不同,尤以乾隆时期的苏式彩画色彩艳丽,装饰华贵,又称“官式苏画”。</h3> <h3>艺术特色</h3><div>苏式彩画的本源就是灵活的苏州式彩画,它即使在官化以后仍然是比较灵活的,尤其是清晚期在苏式彩画的发展中有了更大的融和,苏画以及和玺或旋子彩画加苏画的结合体因为其中的苏画元素的存在,也作为苏画的一种形式存在了下来。</div> <h3>表现手法</h3><div>苏式是程式化象征的画题,如龙、凤、锦、旋子、西蕃莲、西蕃草、夔花等。这些都用在最庄严的宫殿上。  以写实的笔法和画题为主,自然现象如山水、花卉、葡萄、莲花、牡丹、桃子、佛手等;器皿如鼎、砚、书、画等;动物如仙人、仙鹤、蛤蟆、蝙蝠、鹿、蝶等;字如福寿等 ,充分的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div><div>苏式彩画底色多采用土朱(铁红)、香色、土黄色或白色为基调,色调偏暖,画法灵活生动,题材广泛。明代江南丝绸织锦业发达,苏画多取材于各式锦纹。清代,官修工程中的苏式彩画内容日渐丰富,博古器物、山水花鸟、人物故事无所不有,甚至西洋楼阁也杂出其间,其中以北京颐和园长廊的苏式彩画最具代表性。</div> <h3>由于自然界的各种因素,彩绘已经褪色和暗淡无光,图案模糊不清。</h3><h3>能不能修补?难度大,工程量太大。更主要的是苏式彩绘並非珍品,保存得好的有很多,远的北京皇宫内不说,近的苏州博物馆隔壁的忠王府,主厅的横梁等顶部有很多彩绘,有兴趣者可去参观。</h3> <h3>下图:纪念馆中较大篇幅介绍翁同和的一生。</h3><h3>上 翁同和官至尚书,军机大臣等要职,很多人</h3><h3> 送礼,翁总是谢绝,並记录此事。如“拒收刘鄂贿送字画立据”(刘鹗《老残游记》作者)</h3><h3>“拒收盛宣怀送礼谢帖”。(盛宣怀 官办商人、买办,洋务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h3><h3>下 油画《戊戌前夕》 画中为翁氏父子。</h3> <h3>下图</h3><h3>上 状元及第匾(复制品) 独占鳌头 介绍翁</h3><h3> 同和中状元情况。</h3><h3>下 第六进前的院落,布置了连中三元石,是</h3><h3> 供人拍照的。</h3><h3><br></h3> <h3>旅友们在连中三元石前照相</h3> <h3>柏古轩曾是翁同和在翁氏宅邸内的居住场所。现在被布置为书房。</h3> <h3>下图</h3><h3>上 双桂轩是第五进,曾是翁同书的藏书室。轩前院落有金银双桂,故名之。现双桂轩内部辟为翁氏一门书法展厅。</h3><h3>下 翁同和的二付对联</h3> <h3>下图 小院子里有棵柿树</h3><h3>上 树上长满柿子,但未变红成熟。</h3><h3>下 拍照者是沈于华和王雍华。</h3> <h3>下图</h3><h3>柿树的中间有一蜂窩,不是马蜂窩,而且普通的蜜蜂窩,野外的蜜蜂窝很少见到。</h3> <h3>众多旅友经过这里都要驻目观察和拍照,现在有了手机很方便,以前从不拍照的旅友现在也可拍几张(不用白不用),喜欢拍照的也可用手机拍,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年轻人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手机了。</h3> <h3>下图</h3><h3>参观后在此休息片刻,即可出馆了。</h3> <h3>中午原定在王四酒家聚会为老寿星吃长寿面,谁知现在的变化很大,王四酒家档子提高,只办酒席,无面供应。只能各自分散另找面馆。</h3><h3>下图 大约有一半多旅友在此店为老寿星吃面</h3><h3> 祝寿。</h3> <h3>下图:下午看第三个景点曾赵园</h3><div>曾赵园由相互毗邻的虚廓园、水吾园所构成,两园前身为明万历监察御史钱岱所筑“小辋川”的旧址。<br></div><div>小辋川东边被清同治光绪年间,小辋川东边被刑部郎中曾之撰营为家园,取名虚廓居(即曾园);西边在清同治光绪间,被曾国藩的重要幕僚赵烈文购得,门额静圃,又称水吾园(即是赵园)。</div><div>最初的一个“小辋川”,清末被拆分为两个,现在又合并为一个“曾赵园”</div><div><br></div> <h3>下图</h3><h3>老寿星陈大全游曾赵园,在门口留影,旁边是陈的儿子陈建荣,也有七十几岁了。儿子悉心照料,看这神情,儿子时时刻刻惦记着老寿星的安全。真是一对好父子。</h3> <h3>下图</h3><h3>虚廓园就是曾园。进门,前面是照壁。</h3> <h3>转过照壁,豁然开朗。一个很大的池,夏季盛开的荷花,到了现在的秋季,虽然荷花没了,但荷叶仍然很茂盛。一片碧绿,很是养眼。荷叶是一味中药;又可在做菜时用作香味辅料(例如荷叶包肉、包饭、包鸡);从前荷叶凉干了还能包熟食。</h3> <h3>长廊穿过了荷池,走在长廊上,好像在荷叶上行走似的。</h3> <h3>下图</h3><h3>上 拱桥上有亭</h3><h3>下 荷叶们仍很兴旺,为了阳光,拼命住上长</h3><h3> 高,自然界的规律就是这样。人类也是,</h3><h3> 只要活着,就要活好,向陈大全看齐。</h3> <h3>下图</h3><h3>上 荷池中的亭子,有曲桥可通。</h3><h3>下 在清风明月楼(校史馆)前有双桥。</h3> <h3>下图:园林里怎么会有校史馆??</h3><h3>常熟理工学院在曾赵园办学整整30年,(从1970年到2000年搬迁出去)这是常熟理工学院艰苦创业的发展期,是常熟理工学院优良校风的形成期,是常熟理工学院培养人才的丰收期。保留30年曾赵园办学的旧时历史影像,可以作为毕业生念旧的场所和联系母校的纽带,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保留30年曾赵园办学的历史沿革线索,可以作为曾赵园历史文化变迁的组成部分展出,体现历史园林的厚重积淀。校史馆友办在“清风明月楼”。</h3><h3>原来这么一回事。</h3> <h3>下图</h3><h3>梅花山房是现时增建的。不过也与周边景色也蛮配合的。</h3> <h3>曾朴是园主人曾之撰的儿子。</h3> <h3>曾朴有名望,也很有成就。</h3><h3>著有小说孽海花、鲁男子,主办小说林社,编刊《真美善》,闻名暇尔。</h3><h3>中国译介法国文学的先驱,系统介绍雨果第一人。鲁迅、蔡元培、胡适、郁达夫、柳亚子都注以尊敬目光的文坛先驱。</h3><h3>他还是个关心国运的仁人志士,曾积极参与变法筹措活动,与维新派的谭嗣同、林旭、杨深秀等人过从甚密。戊戌事败,因回乡办理父亲墓葬之事不在京,故未受牵连。</h3> <h3>下图</h3><h3>上 墙门洞。现在所在的是曾园,过了墙门洞</h3><h3> 就是赵园。</h3><h3>下 墙门洞的反面,门洞上的字是“挹爽,”这</h3><h3> 里就是赵园。</h3> <h3>下图</h3><h3>进赵园没几步就見梅泉。</h3> <h3>下图</h3><h3>上 小桥很简易,无栏杆,桥很短,不致有危</h3><h3> 险,走三步路就过挢了。</h3><h3>下 即是旱船“似舫”?</h3> <h3>下图</h3><h3>上 不碍云山亭 亭内对联 高阁三层烟云</h3><h3> 里 青山一角夕阳中</h3><h3>下 榭春殿 </h3> <h3>下图</h3><h3>赵园主人赵烈文的居室及迎宾之处。</h3><h3>赵烈文虽然屡试不第,但对时局判断屡有过人之处甚至惊人之处,是一代名臣曾国藩十分倚重的幕府。对清廷的看法是“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预测天朝五十年内垮台,曾国藩当时虽不同意这种判断,结果历史发展的轨迹被赵烈文不幸而言中,此后天朝维持了四十四个年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对世事判断如此精准,现在的说法叫做“预言家”。</h3> <h3>下图</h3><h3>能静书屋</h3> <h3>下图</h3><h3>上 天放楼</h3><h3>下 小假山石</h3> <h3>下图</h3><h3>似舫是旱船建筑。</h3> <h3>下图</h3><h3>全景扫描。左是长廊</h3> <h3>下图</h3><h3>山滿楼是全园的最高点。</h3><h3>门前对联“得山水清气,极天地大观”,登楼俯瞰,曾、赵二园胜景尽收眼底。纵目远眺,则虞山风光历历在目,令如今楼中所悬于右仁撰书的这幅对联,用在这里,也是极为生动的写照。</h3> <h3>下图</h3><h3>上 黄石假山上置一亭子</h3><h3>下 透过小假山,后面是水上长廊</h3> <h3>下图</h3><h3>上 方洞窗口看风景</h3><h3>下 园洞门风景</h3> <h3>下图 下午三时多驱车回沪</h3><h3> 车上的旅友们</h3> <h3>下图</h3><h3> 车行迅速,在高速路上,老寿星陈大全致 </h3><div> 词,感谢大家为他祝寿举办游常熟活动, </div><div> 感谢二蔡的组识,井井有条。</div> <h3>下图</h3><h3>全体鼓掌,也祝贺老寿星更上一层楼,希望陈大全能成为上海第一长寿老人。</h3> <h3>下图</h3><h3>车到上海,首站仃襄阳公园,大部分人下车了。</h3> <h3>下图:老寿星也下车,左边的是陪他来的儿</h3><h3> 子陈建荣。 </h3><h3> 百岁老寿星虽然残疾,但身体仍硬朗,他的座右铭是:不抽烟,不喝酒,不看病。预祝陈大全将超过2016年上海最高龄男性107岁,成为上海第一男寿星。</h3> <h3>下图:车到沙家街,天已黑了。</h3><h3> 再见!后会有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