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事、那人

友竹

<h1>  ( 谨以这篇被“硬要”而写的散文,与843班对当年往事一直怀有好奇心的同学分享😃。)</h1><h3><br></h3><h1> 夜深人静,坐在灯下,我翻开‘’青春‘’这本仓促的书,虽然扉页已发黄,但扑面而来的往事,依然温暖而甜蜜。</h1><div><br></div><h1> 每个人在他的人生路上,会邂逅很多人,有的擦肩而过;有的回眸一笑;有的陪你走一段;有的会一直在你身边……</h1><div><br></div><h1> 很庆幸在1981年的秋天,二十三岁的我,在师大附中高一•三班,结识了一群少男少女,经历了一段开心、美妙的日子,也从此开始了人生路上与他们的同行。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这期间虽然没常联系,但彼此一直都记在心里!</h1><div><br></div><h1> 和他们在一起的日子,让我至今难以忘怀。而我这里要阐述的(也是被逼问数次而答应要坦白的😜),是我和他们同样年轻的心曾被两双眼睛搅起过涟漪,产生过朦胧而美妙的欢愉,留下了温暖而难以磨灭的记忆。</h1><div><br></div><h1> 晓龙,当时是班级比较活跃的人,他那双大大的眼睛,镶嵌在那瘦瘦的脸上,显得格外突出。眼睛里面的目光是单纯的、坦诚的、真挚的,很执着,又时而闪跳着好奇和调皮。我每次和他说话时他都会定定的、直直的看着我,目光极具穿透力,让我连后背都有清晰的感觉。所以那个时候,课间我喜欢和晓龙闲聊,欣赏那双大眼睛并享受它们带给我的美感和温暖。</h1><div> </div><h1> 可能是学中文的缘故,也有可能文学作品看得较多吧,我喜欢通过人的眼睛及目光观察人,因为我认为内心世界丰富的人,眼睛是有流露的。所以我由此确定,晓龙的内心世界是较同龄人略丰富的。果然,他早早就锁定美女目标,一直呵护、宠爱至今😊!</h1><div><br></div><h1> 滨生,和晓龙不同,他不是那种很活跃,爱和老师讲话的人,如果不是他上课经常溜号,总和金美女说话,我也许不会注意到他。有趣的是,你去批评他、和他讲话,他都几乎不注视你,完全回避、躲闪你的目光(和晓龙正相反)。正是这一点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使我开始注意他,下意识的接触他。他不仅能对付你的问话,还挺幽默的,和他说话时他偶尔也会抬眼看你一下,但都是匆匆“一瞥”,令我心动,并印象极深。</h1><div><br></div><h1> 实习结束后,和晓龙以及那双大眼睛没再有交集。而巧的是,我毕业分配到工作单位,竟然和他的姐姐云怀成了同事和朋友,那之后我就都是从他姐姐那里知道晓龙的人生轨迹了。</h1><div> </div><h1> 而我和滨生却一直有来有往,相处越来越融洽,偶尔还会见面。后来他上了大学,1985年我在辽宁大学进修时去他的学校看过他。他有了些许的变化,能够直视我的目光了,人也变得坦诚、开朗了。他大学毕业分到平房,我去平房看过他,而他也到我的单位看过我。那个时候,我们已俨然像姐弟一样了。他也常到我的家里来,我的父母和妹妹都很喜欢他。这几十年来,我父母家和我自己家有什么大事小情,需要出人、出力的,他都二话不说,挺身而出。我女儿小时候就叫他“滨生舅舅”,和他很亲。去年我带滨生去看我那八十多岁患有阿尔海默兹症的老妈,我指着滨生问她老人家还知道他是谁吗?老妈一声“是滨生啊”,竟然老泪纵横,场面感人,令我热泪盈眶。</h1><div><br></div><h1> 友情也好,爱情也好,其实很多感情,最后都会被岁月揉捏成亲情,然后以各种方式陪伴着我们,温暖着我们。</h1><div><br></div><h1> 至今我也不清楚当年我对晓龙、滨生是哪种感情,但我知道后来乃至现在,我们是朋友和亲人。</h1><div><br></div><h1> 已近花甲之年的我,常常在孤独、寂寞的时候,抚摸内心深处的那段记忆,细数其中那些依稀飘渺的往事,重温那朦胧美妙的温暖和悸动,心里充满了幸福和感恩。</h1><div><br></div><h1> 感谢父母给了我生命,感谢生活让我成长,感谢生命中来来往往的人们,使我有了丰富多彩的故事和经历。</h1><div><br></div><h1> 在琢磨着写出这些文字的时候,晓龙的夫人戴小姐在群里发了这张照片,让我好一阵欣喜,真是太应景了,此乃天意,也是灵犀和默契。</h1><h3><br></h3> <h3>  </h3><h1> 另外,还有一个男生,他的那双眼睛绝不能简单的用大和小来形容,忽闪忽闪的,迷人而有内容。这里不想多说,因为无论是当时还是后来,都与他没有交集。但是让我惊诧的是,2004年咱班的那次聚会再见到他时,那双眼睛竟然一如当年!</h1><div> &nbsp;</div><h1> 夜深了,仰望深邃、神秘的夜空,不禁怅然……,想起席慕容的诗句:“在长长的一生里,…… 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h1><h1> 就此搁笔。 &nbsp;</h1><div> &nbsp;</div><h1> 2017年初秋</h1><h3><br></h3> <h1> 谢谢阅读!😊</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