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我是公司的!‘’这样的介绍,也许有人听得一头雾水,尤其当今社会中大大小小的公司多如牛毛。但在侯马,在我们这辈儿人听来,是准确地身份表明:这是省建一公司的。</h1><h1> 公司的孩子中许多叫京生、同生、柳生、桂生、晋生等名字的,纪载着公司南征北战的运行轨迹。我们 操着一口近似京腔的普通话,一副见多识广的神态;一种禀承父辈军人的豪放性格,破旧衣服难掩身上的勃勃生机,跟随父母走南闯北、生在公司长在公司。我们是‘’公司子弟‘’。而我们的后代,则难以戴此桂冠,这个称呼,看来要失传了。</h1><h1> </h1><div> </div><div><br></div> <h1> 公司于1952年在北京成立,1954年,解放军建一师集体转业与公司合并,职工约一万五千人。公司名称:华北基本建设工程公司。</h1><h1> 1956年,公司由北京迁往山西大同。公司更名:建筑工程部华北大同工程总公司。</h1><h1> 1958年,公司迁移广西柳州。公司更名:建筑工程部第四工程局第四建筑工程公司。</h1><h1> 1962年,为了承担国防工程,公司北迁山西侯马,公司总部设在曲沃县侯马镇南西庄。</h1><h1> 1964年,公司更名:建筑工程部华北第七建筑工程公司;1965年更名建筑工程部八局七公司。1967年,更名:建筑工程部八局第七建筑纵队。</h1><h1> 1972年,公司下放山西,更名:山西省建筑工程局第一建筑工程公司。</h1><h1> 如今,翻阅公司的历史,一种为其显赫出身的自豪心情油然而生。细细品味,参杂着几分没落贵族的苦涩,令人无奈,欲说还休。</h1><h1> 是处红衰翠减,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登高临远,栏杆拍遍,追思难收。</h1><h1> 唉!想当初……</h1><h1><br></h1><h1> </h1><h1> </h1> <h1> 座落在南西庄东门外的公司大院,占地两万多平米。进入大门,一条炉渣铺就的环形路通往大院深处,路两旁站立着挺拔的白杨树。在环形路的中央,掩映在绿树中的几排平房和一座小楼,是公司总部的办公场所,相邻一座略显老旧的大礼堂和职工食堂。环形路的北边,分布着子弟学校、职工医院和幼儿园。</h1><h1> 进出大门的一辆华沙轿车,彰显着大型国企的气派。公司领导都是身经百战的部队将领和老革命,行政级别可列入国家高干序列。当时的公司可谓藏龙卧虎、人才济济。</h1><h1> 刚刚从柳州迁移过来的公司,身上带有浓浓地岭南气息。公司剧团演出的‘刘三姐’,充分地显示了岭南 秀丽的山水风光,悦耳动听的广西民歌,华丽的民族服饰,动人的故事情节,演员的精湛演技,其轰动效应传遍了半个山西。刘三姐的扮演者是公司家属,随后调入山西省歌剧院。多年后,此事仍为人们津津乐道。</h1><h1> 文革期间,公司演出的‘红灯记’、‘海港’;子弟学校演出的‘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其水平之高,绝对胜过山西的县级水准。一有演出,十里八乡的人们,潮水般拥进公司大院,盛况空前。</h1><h1> 公司篮球队虽说是业余的,但竞技水平颇高,在晋南地区横扫一方,稳居霸主。灯光球场的精彩比赛,人声鼎沸,助威声喝彩声在夜空中久久不散。</h1><h1> </h1><div><br></div><div> </div><div> ’</div> <h1> 1971年,公司大招工。大部分公司子弟继承了父辈的事业,成为公司第二代建筑工人。在‘541’的各个分指,在绛县的每条山沟,都闪动着我们尚未成年的身影。晚上散步,站在山岗上,看到昔日荒寂的山野,变成星空下的万家灯火,是否应该自豪?老职工感慨地叹到,我们这是献了青春献子孙哟!</h1><h1> 1975年,公司成立了‘721’职工大学,培育一批批年轻的职工,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逐步走上了领导岗位。使这支建筑业的主力军 ,焕发出新的活力。</h1><h1> 时光荏苒。昔日的公司子弟,成为企业的退休员工。企业搬离侯马,更名集团。‘公司’的称号及实体,渐渐离我们远去,‘公司子弟’的概念也逐渐淡化,终将被人们所淡忘。</h1><h1> 岁月如歌。在寂静的深夜,你是否还能听到心灵深处的吟唱: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h1><h1> 此文献给渐行渐远的公司子弟们。</h1><div> </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