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89年新疆鄯善台参一井出油,到1995年我们整体搬迁到新疆哈密石油基地至今,我已经离开生我养我的玉门油田十八年了,期间断断续续也来过几回玉门油田,但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魂牵梦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吐哈会战的第一口井“台参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2002年玉门油田整体搬迁至酒泉,玉门市成为了生产一线。我们虽然身在新疆哈密,但玉门油田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玉门油田经过几次大的变化,人口骤减,曾经热闹的市区冷清了许多,北坪以上和以下大部分的家属区住宅和单位厂房大门和窗户都被封死,成片的家属区成为了一片废墟。原来车水马龙的双马路都没有几个行人,解放门以下一片萧瑟的景象,面对此情此景,我的心情很复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的确,一方面为玉门的父老乡亲下山而高兴,他们几十年如一日,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已经吃了太多的苦,他们应该安居乐业。另一方面又为家乡玉门市成为一片废墟而唏嘘不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近,我去玉门出差,亲身感受了玉门油田的沧桑变化。 再次回到家乡玉门,物是人非,眼前的一切都勾起了我们太多的回忆,玉门有太多的故事,玉门有我们太多的牵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车到瓜州,下高速路找加油站加油,在路边看见了这座九层塔。在西北能有这样的风景也算稀奇,打听了一下,原来是水塔,有这样的奇思妙想真的不错,拍照留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高速公路去玉门油田的路边,就能看见铁人王进喜纪念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3年10月8日,王进喜出生在玉门赤金堡,1950年春,玉门油矿招工,王进喜通过考试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0年11月15日,王进喜因胃病治疗无效不幸病逝,享年47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玉门油田公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玉门油田地处偏僻,娱乐活动也少,周边农村离得也远,节假日休闲的地方更少。公园就成为了玉门人不得不去的地方之一,油田鼎盛时期的公园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油田工作性质决定了油田职工大部分在野外工作,如果回家休息,恰巧又是星期天能和家人一起去公园游玩,那绝对是一种享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从小就出生在玉门油田,小时候没出过远门,经常看到墙上的标语“扎根戈璧,奉献青春”,老是想我们这挺好啊,怎么叫戈壁呢?参加工作的前几年因为工作关系,出门最远也才是酒泉,1991年去上海出差回来以后才知道了“扎根戈壁'的真正含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玉门石油人真的不容易,许多人家已经是几代石油人了,奉献了青春,奉献了儿女,给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80年代油田减产,为了给国家,给企业减轻负担,玉门人义无反顾响应号召,90年代的工龄卖断,下岗等至今都是许多玉门人心中永远的痛,涌出的眼泪咽进肚里,玉门人挺过来了。</p> <p class="ql-block">公园的地标性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么多年过去了,公园内的这座建筑依然雄伟,壮丽。在我的记忆中,公园里当时还有动物园,说是动物园其实只有猴子,狗熊,山鸡和许多的鸟之类的少数几种动物,现在想想,在玉门那样偏僻的地方能有动物园已经相当的不错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孙健初纪念碑始建于1954年,“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1980年按原设计在原址重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孙健初为玉门油田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玉门人记住了孙健初。把孙健初的纪念碑修建在玉门油田确实是名至实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通讯处的这个发射塔是当时玉门市区的最高建筑了,也是玉门市不多的几个标志性建筑之一。 玉门市区东高北底,100米就有1米的落差,其次,高大的建筑物基本没有,所以,站在北坪远远就能看见这座通信塔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公园里铁人王进喜的铜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进喜是玉门人的杰出代表,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典范,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中华民族的英雄。他为祖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玉门油田工作时就拍过这样的照片,但离开玉门油田十八年回来再次合影就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尤其是最近几年,玉门油田实行下山工程变化很大,市区人员很少,许多家属区机关单位人去楼空,废弃了许多建筑,但油田公园仍然能保持这样干净的环境出乎我的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国各地的许多石油前辈都喜欢来玉门油田参观,看看年轻时战斗过的地方,油田公园王铁人雕像是必须要来的地方,老一辈石油人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石油情结,来油田出差或旅游的人员也要来这里拍照留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玉门市南高北低,最高点为南坪,依次分为中坪、北坪、三台、三三区、新市区等几个区块,其中北坪堪称玉门油田的“王府井大街”,当年是玉门市最繁华的地方了,此街东西方向,长不过二、三百米,可就是这不过百米的街却是玉门市的中心位置。逢年过节这里人山人海,年轻时精力充沛一天不知道要在这条街上转多少个来回,至今让人怀念。现在玉门人口虽然少了,但北坪现在依然是最热闹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片上看见了熟悉的石油红工服,那一定是工作在油田一线的员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坪单马路区域基本上是钻井处的家属楼,二村,三村,五村。后来,随着油田人员的增多,钻井处家属区逐渐向东边的山坡延深,形成了很大一片家属区,人们习惯叫这里为“东岗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片为钻井处北坪二村,种草,种树的地方原来是几排窑洞房,现在扩建为一个小的建身广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窑洞房相信所有的玉门人都不会陌生。五十年代的玉门油田基本都是这样的窑洞房,窑洞房的结构其实就是为了节省材料采用拱型桥的原理,房顶是拱型的。应该说在50-60那个困难的年代,这样的房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家6口人就住在这样的房子里,40平米,分大小2间,而且一住就是近20年,如今都很难想像。房子上面长长的钢筋把房子四周紧紧围住,是因为1976年唐山地震以后为了防震而紧急焊修的,没有人知道它的防震效果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房子的质量很好,至今看起来依然是那样的牢不可破,房子比我们的岁数都大,半个多世纪了,能有这样的状态已经不容易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这样的老窑洞房子在玉门已经不多见了,留影纪念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玉门市原来没有几栋楼,1986年以后才陆陆续续盖起了家属楼 ,那个时候的年轻人是住不上楼房的,如果年轻人结婚能住上窑洞房就已经很不错了,就这还得排队,等上二、三年也是正常的。玉门是个老油田,许多事都要论资排辈,玉门人又很能吃苦。图片为钻井处北坪五村,楼的右边紧邻双马路,原来全是一排排的窑洞房,我家就在图片中楼的位置,住了十八年,一直到我长大成人参加工作,这里有我许多童年成长的趣事。1986年以后我父母家才搬到新市区的地调处楼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7年以后各单位才把部分窑洞房拆了盖起了楼房。记得1995年我们单位整体搬迁到新疆哈密石油基地,65平米和75平米的楼房让我们玉门人感觉住到了天堂,兴奋了好几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这是北坪双马路区域,玉门市经济最繁华的地方。</h3><h3><br></h3><h3>玉门市商业局,紧邻最繁华的北坪商场。当时是市政最好的单位之一,往下一百米是玉门市一中,过去叫"红卫中学",也是玉门市最好的学校,我就在一中上了一年高中。</h3><h3><br></h3><h3>小时候经常在商业局的院内和小伙伴玩耍,只是因为里面有很多的商品包装纸箱,象迷宫一样,在那样的年代带给我和小伙伴许多的快乐。看的出来,随着玉门的整体下山,双马路北坪区两边的商铺开门的少关门的多,想当年这里可是玉门市的黄金地段啊。</h3> <p class="ql-block">解放门电影院路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我最喜欢来这里了,因为路口的旁边有新华书店,闲暇时总是去书店转转。照片中的这栋楼的二层有一个叫“彩艺”的照相馆,是80年代玉门市第一家引进彩色照相业务的照相馆,许多时候人满为患,还需要排队照相,那个年代玉门油田年轻人结婚的“结婚照”和“艺术照”无不出其左右,现在看那些照片觉得很幼稚,但在那个年代已经很超前了,“彩艺照像馆”一个时代的印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双马路边的运输处机关办公楼,没有了往日的辉煌。这个门我不知走过多少回,因为我家在新市区,从这进去走过巨大的停车场直插单马路,省了一半的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铁人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玉门油田标致性的建筑。土红色大理石雕像,一位石油工人头戴安全帽,手握刹把,冷峻的脸庞,坚毅的目光,凌冽的寒风吹起棉工服,这座雕像是玉门油田石油工人的真实写照,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我们在玉门油田工作时都习惯把这座雕塑叫铁人像",经常能听到“下午2点铁人像,不见不散”,“我在铁人像等你”等等,其实这个雕像并不是“王铁人”,而是代表了在油田辛勤工作的广大油田职工干部,是玉门油田石油人的一个象征,这个雕像和铁人王进喜一样都成为了玉门油田的代表。说起北京让人就想到天安门,说起玉门油田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铁人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三区邮电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边还有一个汽车站。玉门地处偏僻,汽车客运站在那个年代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也有它的局限性。记得89年新疆石油会战回家轮休,火车到东站已是晚上10点左右,离家30公里就是没有交通车,只好在火车东站住了一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0年代后期,随着个体经营的迅猛发展,汽车客运站完成了它的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而5毛钱坐遍全市的“招手停”成为了许多玉门人甜蜜的回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三区百货商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旁边有一个土产商店和一个五金商店。玉门油田地处偏辟,没有几个像样的商店,除了北坪,中坪,南坪各有一个商店,三三区商店算是比较大的商场了,三三区这个地方原来也非常热闹,印象深刻的是当时的玉门的年轻人都喜欢一种4元钱一条的电工用牛皮带,做工非常扎实,你去北坪,中坪不一定能买上,但三三区的五金商店不会让你失望的。如今大部分商店人去楼空,非常冷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以前玉门市的双马路分上下车道,中间有林带把上下车道分开,70年代后期进行了改造,去掉中间的林带,合并成一条又宽又平的马路。不要小看这条马路,它使当时的玉门市看起来更加现代一点。如今已经没有多少车走了,不由得让人回想起当年的“招手停”,为了多拉人风驰电掣地上下乱窜,一片繁荣景象,给当时的玉门人带来了不少方便。听朋友说可能要重新铺路,让人听起来有点欣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玉门油田石油工人电影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能勾起多少玉门人童年的回忆啊,照片看着就让人激动。玉门市娱乐活动少,“溜”电影就成为了我们儿时的主要活动。当年的《上甘岭》《小兵张嘎》《地雷战》等电影就是靠“溜”看完的。当然了,“溜”电影也是技术活,“藏”“跑”“躲”是”溜“电影的精髓,不会“溜”的一会儿就让查票的赶出门外。记得上演《少林寺》时电影院万人空巷,一票难求。电影院给当时的人们带去了多少快乐时光啊,许多老电影的经典台词至今我都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0年代后期,电影院门前的空地上摆的全是台球案子,5角钱一把,是当时玉门年轻人非常喜欢的场所,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解放门大转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楼耸起的地方原来是秦剧院,小时候跟着父亲看过秦腔。秦腔是甘肃民间的主要剧种,因玉门油田职工大部分都是甘肃人,所以,如果有演出剧院内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秦腔这种单一的剧种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70年代后期秦剧院基本上出于关门的狀态,完成了那个年代赋予它的历史使命。这栋高楼是90年代初期在秦剧院的原址上建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单马路玉门油田钻井处的地盘,左边为钻井处小医院,右边为钻井处幼儿园,钻井处的幼儿园当年在油田很有名气,每当下班时门口就围满了接小孩的家长,我们当时都觉的不可理解,若干年后我们也有了小孩,才慢慢理解了父母的不易,可怜天下父母心。幼儿园门口不远的地方就是“惠兰牛肉面”馆,味道很好。我们有时候上班都要溜出来吃一碗蕙兰牛肉面。记得上新疆以后,惠兰牛肉面的老板在新疆哈密也开了一家牛肉面馆,可是生意一直不好,时间不长就关门了,不知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还是人们的口味变了,或许二者都有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熟悉的钻井处幼儿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已经承包给个人成为了“阳光生态园”继续发挥着它的作用。园内的假山,亭阁依稀能看出幼儿园当年的繁华。这样好的院子只要有人就有希望,它就不会被荒弃,看到这样的景象让我们的心里有了一些安慰。玉门搬迁酒泉后,许多的单位和住宅区都荒废了,让人叹息不已,心里很复杂,也很难过。我父母家当时住在新市区地调处家属楼,现在那里已经是一片废墟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钻井处机关大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玉门油田的钻井处属于大单位,我家住在北坪5村。钻井处大院我太熟悉了,里面的房间是50年代建造的。小时候大院里值班室的彩电我和小伙伴没有少看,印象比较深的是日本动画片《铁臂阿童木》。后来大院里盖起了一栋6层钻工大楼,供钻工从野外回来休假居住,人来人往,非常热闹。那个年代娱乐活动少,年轻人精力旺盛,喝酒打架的事经常在大楼发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工作过的地方(录测井公司),如今已经改名换姓了。这栋楼是我们单位机关办公的大楼,从外形上可以看的出来,这样结构的楼都是50年代的苏式建筑,至今仍然完好无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油技工学校,简称技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玉门油田的技工学校在全国石油行业都很有名,在那个年代为油田培养了不少急需的技术工人。如今技校毕业的许多人都成为了油田的中流砥柱,生产骨干,为油田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玉门石油技校堪称玉门石油行业的"黄铺军校",“我是89届地震班的”“原来你是93届钻井班的”。不管在哪,听到这种话关系马上亲近了起来,心里再也没有了隔阂,有了同学这层关系再也没有了难事,“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老祖宗留下的话一点不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曾经和石油技校擦肩而过,1984年初中毕业那年我不仅考上了高中而且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技校,但技校为了保证高中升学率没有录取我,很遗憾。眼前的一片空地就是原来技校的操场,如今成为了一个加油站,教学楼早已空无一人了,曾经的一切都成为了回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新市区地调处家属楼和石油技校的十字路口。照片中台阶的上面就是我父母家的旧址,昔日的楼房不见了踪影,如今已是一片狼藉,远处的三栋楼就是石油技校的学生住宿楼,也没有了往日的辉煌,破碎的门窗告诉我们这里早已是一片废墟。想当年,这条路上上学的学生和上班的人群交汇在一起非常热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新市区青年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原来在玉门上班时,每年各单位都要组织起来在青年林植树造林,玉门海拔高,几十年了树木还是这样,不见长大,这里算是玉门市最大的树林了,当年树木多时林子很密,一头看不见一头。再来故地重游,树木稀稀疏疏已经死去不少。可惜啊,因为在这样的地方种活一棵树本来就不容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老君庙油矿“西河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玉门油田的发源地。这样的图片到处都能看到,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玉门油田的名片,很经典。除了著名的老君庙油矿,玉门油田还有鸭儿峡油矿、白杨河油矿、石油沟油矿。半个世纪过去了,玉门油田产量逐年下降,每个油田开发到后期都会遇上这样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闻名全国的“老君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庙内两边的厢房内陈列着许多的老照片,记录了玉门油田的发展史以及许多为油田做出贡献的劳动模范和他们的事迹,给老君上香的石油人,看的出来,其中有不少的老石油,他们恋着这片他们热爱的土地,祈盼生活平安,万事如意。</p><p class="ql-block"><br></p> <h3>玉门油田炼油厂.</h3><h3>在油田绝对是每个人都想去的单位,福利好待遇高,鼎盛时期炼油产量能达到150万吨。如今,油田产量面临枯竭,炼油厂也在劫难逃,但玉门人有不怕困难的优良传统,他们克服不利因素,分流重组,百分之八十的炼厂人分流到全国各地,还有一部分走出国门,剩下的少部分还在玉门炼油厂坚持工作,让人佩服。</h3> <p class="ql-block">玉门油田的第一口井“老一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一井最早建于清同治二年,因抗日战争期间在此发现和开发当时中国最大的油田而闻名全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0年,玉门石油管理局为纪念玉门油田发现和开发,重建了老君庙,并在老君庙前原玉门油田第一井的钻凿处安装了抽油机,铭刻了“老一井”的碑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玉门油田为中国的石油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大型的石油会战都少不了玉门人的身影,玉门油田成为了中国石油的摇篮和圣地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我国相继发现了柴达木、新疆、大庆等油田,作为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的玉门油田,从人员、技术、设备上给予其他新开发的油田大力的支援。我父亲就参加过青海石油会战。1960年玉门油田三分之一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和二分之一的设备支援了大庆油田。正如诗人李季所赞“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为自己是玉门石油人的一员而骄傲。如今玉门石油人为了让老油田重换青春,依然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河坝窑洞简介,记录着油田历史的变迁。虽然从小在玉门长大,但是从来没有看过原来石油工人住过的窑洞。现在这里成为了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为了参观方便修了简易桥,从对岸来窑洞很方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故地重游,再一次感受到了玉门石油工人的艰苦,没有他们的奋斗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生活,向石油老前辈致以崇高的革命敬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匆匆,去匆匆。每次去玉门的时间都很紧,每次去都很兴奋,但每次回来都有遗憾,生在玉门、长在玉门的人的这种心情是外人无法理解的。那山、那水 、那人无不牵挂着玉门游子的心,玉门的故事不是几张图片能说清楚的,玉门油田承载着几代石油人的梦想,如果有机会,我还要去玉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