篁岭晒秋

作者:军眼观察

<h3>婺源有个篁岭村,座落在一个山群中的山上,村下是梯田。当年交通极为困难时,只有自给自足,秋天将收获的农产品晒干后存储保存起来,以备冬季食用,是村民的必须要做的农活之一。</h3> <h3>山上的梯田,梯田之上的小村庄,远处几乎看不到的就是篁岭村。</h3> <h3>如今的晒秋,已经是旅游一大景色。</h3> <h3>这里的先民选择向阳的山坡上定居,因此,家家户户,利用依山而建的住宅,在向阳的一面伸出一排排杆子,将晒盘放在杆子上。</h3> <h3>大疆无人机也真会选择,在这个山村中利用当地的晒秋特色,打上了她的广告。</h3> <h3>山中的一个小村庄,还会有如此清闲的亭台楼阁</h3> <h3>如今的村口路上挂上了红伞,更显喜庆。</h3> <h3>垃极桶也别有特色,而且是要求分类,可回收与不可回收。</h3> <h3>古山路,当年的村民就地取材,以石铺路。</h3> <h3>村口牌坊</h3> <h3>新建的吊桥,可以凭高远望篁岭村及山中的梯田。</h3> <h3>这些梯田就是篁岭村民生存的基本条件。如果是三四月份前去,满山梯田的油菜花,黄色与绿色相恋,美不胜收。</h3> <h3>为了发展旅游业,篁岭村里的村民都迁移到邻近的山下,另外建起了一个新村。</h3> <h3>进篁岭村绝大多数人都是乘坐缆车上山,我们是开车上四公里的盘山公路,还可观赏到山下,现正是秋收季节,晚稻成熟,一片片金黄稻田围绕着白墙青瓦房的村落,四周的青山,这是婺源的基本基调。</h3><h3>摄影爱好者多数都是三四月的春暖花开时,前来拍油菜花开满山间的梯田,或者是十一月前后,红叶与白墙青瓦的房屋相伴的秋季。</h3><h3>现在稻穗熟黄,也能眼前发亮。</h3> <h3>这农民身后的柴刀,引起了我儿时的记忆,当年我也曾如此腰背上挂着柴刀,走在山间田埂上。</h3> <h3>如今,山区的农田也用上农机,水稻收割机在收割晚稻,每亩120元钱,农民说这比人工收割省钱省力。</h3> <h3>这是村中的古代自来水,山上泉水通过竹筒引导到各家各户中。</h3> <h3>有实力的人家还是要打井取水</h3> <h3>雕梁画栋是中国建筑的一大特色</h3> <h3>村中的庭院</h3> <h3>门口也成晒场</h3> <h3>村路上的休息亭</h3> <h3>原来的大磨盘如今成为招牌</h3> <h3>豆腐磨盘,如今早已是古董了</h3> <h3>将早先的石磨石器旧物利用,巧妙的成为花卉托盘</h3> <h3>村头的古樟树,在婺源各村子里几乎是不可缺少的,几百上千年的村村基本上都能见到,樟木制品原来是这一带的基本木制品。樟木箱,樟木衣柜,能防虫,存储衣物是不可多得的储物品。</h3> <h3>还有不少房子在继续完善,但是,还是原始的操作方式,木匠是有技术含量的工作。</h3> <h3>晒干了的笋干</h3> <h3>晒干的农产品,如今是旅游购买的佳品。</h3> <h3>这样的东东很难见到了,我儿时也曾玩过。</h3> <h3>摄影者也是不辞辛苦,等待、抓拍各种美妙的瞬间。</h3><h3>四年前我曾与几位摄影老师前来,似乎看到用相机的还不少,如今,很少看到用相机拍摄,但是,用手机拍照的几乎是人人都在,我也许是这样的感染,也许是同行的都不是摄影爱者,她们走的快,我没有时间用相机拍,也许是现在的手机拍照功能越来越强大了,竟然身背相机包,手拿手机拍照,全程全是用手机拍摄,看到如此摄影的人才想起来自己也背着双相机在身后闲着。</h3>

梯田

相机

如今

摄影

婺源

村民

晒干

拍照

手机

白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