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经常碰到国内的年纪轻人问我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尤其是面对单位里面恶劣的竞争环境如何生存和发展。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跟自己父母倾诉,大概是不愿意给自己的父母添加心理负担。有些问题问得非常具体,使我觉得我们下一代人正在面临或将要面临的心理压力和现实压力远比我们想象要严重。大部分八零后甚至一部分九零后是特殊环境里成长的。首先,他们是独生子女,无论家庭条件如何,得到的呵护远远超过他们的父母辈;其次,他们生活的时代在发生巨变,不仅社会关系在巨变,科技手段和谋生手段也在巨变。虽然我做过教育,但我不是专门的教育家;我愿意把复杂的道理简化为具体的实例,让朋友们一起来分享。</h3> <h3> 我先说说我在国外见到的情形。<br /></h3><h3> 有一次我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旅游,途中亲眼见到了两个非常温馨的场面,那些场面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并一直感动着我,两次涉及的都是母亲和孩子在一起发生的瞬间场景。</h3><h3> 一个发生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黄金海岸一个热闹的酒店门口。当时我正朝酒店走去,在我旁边正好有个年轻的白人母亲带着一个小孩也一起朝酒店走去。这位母亲跟她的孩子其实是拉开了一段距离的,小孩在这位母亲后面四、五米远的地方紧跟着我们步履艰难往前走,看得出他在尽力跟上母亲的步子。说实话,这种场面我在海外见多了,一点都不稀奇,无论是小孩跟着大人散步、小孩跟着大人在餐馆围着桌子吃饭、或者是小孩跟着大人在机场的候车室候机,小孩的表现都很独立,有很强的情绪控制力,大部分时间都自己去玩并玩得很专注,大人基本上都不会刻意去关注他们的。让我惊奇的是后面发生的事情。突然,这个紧跟在母亲后面步履艰难的小男孩摔倒了,扑通一下整个身体趴在了地上,我示意那个母亲她的小孩跌倒了,母亲回头立住,像我通常见到的那样,她十分平静地对自己的小孩说:"亲爱的,站起来!"小孩趴着不动。母亲继续说:"亲爱的,起来!"小孩这时候不仅没爬起来反而哭了。通常,在国外这种情形下小孩哭起来的并不多见,在我看来这个小孩有些特别。这时候这位年轻母亲不再呼喊而是转头就走,将自己与小孩的距离越拉约远。我呆在一旁想看看这个小男孩最后如何的反应。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场面发生了:小孩爬起身来,奋力追赶母亲;一边哭一边不停地喊:"妈咪,我爱你!妈咪,我爱你!"母亲听见小孩子的喊声,停下脚步又转回身来对着她的孩子说:"亲爱的,我也爱你!"然后才张开双臂将那个可爱的男孩孩子抱在怀里,很快地,周围恢复了平静,小孩在母亲的肩膀上睁着眼睛瞧着我这个异乡人。当时因为事发突然,我没来得及抓拍,到酒店时给这个小孩补拍了一张照片。</h3><h3> 另一个场景也发生在布里斯班,1988年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会址---南岸公园,那里有个较大的露天公共游泳池。我在众多游泳的小孩中发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男孩,这男孩个头很小,可是在泳池里却生龙活虎。最有趣的是每当他游回岸边他母亲身边时,那位年轻妈妈又提起男孩的胳膊将他往泳池的远处扔过去,小孩先是沉入水下,然后头浮出水面,立刻又笑哈哈地朝坐在岸边的母亲游过来,至少在我看着他们的时候,这小孩就这样来回游了好几次。我问这位年轻母亲小男孩多大了,她回答说两岁。</h3><h3> 再说说我在国内有一次见到的场景。</h3><h3> 大概是在哪一年春节期间,我乘坐地铁去一个同学家。那天车厢里非常安静,人也很少,因为深圳外地人多,过年期间大部分人都回家乡了。我很享受这份宁静,坐在座位上读着报纸。刚坐过一站,门口进来一个大家子:一个小女孩、一对夫妇(显然是小女孩的父母亲)、一对年龄稍大的男女(看上去是小女孩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另一个年轻人(小孩的叔叔或舅舅吧?)车厢里本来是极为安静的,但是一家子的到来使得这节车厢一下子热闹起来。小女孩显然是这一家子的中心,所有的喧闹全都围绕这个女孩!"宝宝,你看看我们到哪一站了?读给我们听听!"妈妈高声对女孩说。女孩满脸天真,透过车窗设法辨认那个地铁站的站名,然后告诉全家人。她显然还是学前孩子,但已经在认字,她的正确答案引得全家人鼓掌。爸爸忍不住了,"宝宝,到了下一站你再认认"!爸爸的声音同样很大,跟着到了下一站小女孩又睁大眼睛去辨认涂在车站墙上的站名。接着,爷爷奶奶或者也许是外公外婆上阵、叔叔或者也许是舅舅的也一个一个凑上来鼓励女孩认字,整个车厢成了他们家的客厅。有一站也许刹车的时候稍微猛了一点,站在车厢里的人都有轻微的晃动,当然也包括那位小女孩,这下把她家所有的人都急坏了,几乎同时伸出手去扶小女孩。直到我出了车厢,那一家子还在其乐融融地従恿和鼓励小女孩不停地辨认站名和车厢的广告文字,不知为何当我离开车厢的时候我突然对那个小女孩产生了怜悯,多么小多么天真的小女孩啊,本应在这举国喜庆和轻松的春节里天真烂漫地做着她自己喜欢做的事的时候,却.......我心想在节日里她喜欢做的事一定不是识字,因为识字完全可以放到节日以外的时间!</h3> <h3> 作为父母亲,我相信绝大部分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只是爱的表达方式不一样。我把两个案例放到一起,相信我们会明白那些浅显的道理,其实就是把你们抓得紧紧的手放开一下,你们的孩子将来才会从容应对那些困扰。我相信我在澳洲所见的那两个小孩,在他们的童年时代所认识的字一定比我在深圳地铁车厢里见到的那个中国小女孩少得多,也一定不会像我们的中国小孩那样将大人教给他们的古体诗倒背如流;然而同样地我也相信,那两个澳洲小男孩在童年时期就将会养成他们的独立个性,而这种个性将会在他们长大后的人格里帮助他们应对生活的困扰和激烈的竞争,这种应对的能力也将会超过我在深圳地铁里所见的那个中国小女孩。很明显,爱的不同方式会对自己的小孩人格产生完全不同的后果。</h3><h3> 我无法一一回答那些年轻人的问题,如果你们足够坚强你们自然会找到自己的路。如果你们将要成为父母或正在成为父母,试试看把你们的手从你们小孩的身上放开,哪怕是放开一会儿,你们的孩子会更快乐更独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