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外地游客必去的街道,例如北京的南锣鼓巷,上海的田子坊,哈尔滨的中央大街,拉萨的八廓街就是这样一条街道。</h3><h3>我是外地游客,当然要去八廓街,去感受那纯粹的藏家生活。</h3> <h3>来到拉萨后,总能听到唐卡这个词汇,不知为何物,今天去八廓街,看到很多家唐卡店,便走了进去。</h3><h3>刚一看到唐卡,我以为是印刷品,那么细腻的线条,鲜艳的颜色,问过工作人员方知是纯手绘,立刻惊呆了,手绘的竟然可以这么精致细腻,国画里的工笔画虽然也非常细腻,但是能看出来是手绘的,而唐卡真是一点也看不出来是手绘的,眼拙得可以。</h3><div>在征得工作人员同意后,我小心翼翼地拍了一张唐卡的照片,又拍了一张工作人员绘画的照片,以此来证明唐卡确实是纯手工的。</div><h3>"唐卡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h3> <h3>"绘制唐卡的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h3><div>在现代科技这么发达的今天,唐卡凭借着传统古老的配方就能保持着长期鲜艳的颜色,有的唐卡已经保存了几百年,颜色还是和原来一样鲜艳,不能说不是个奇迹。<br></div> <h3>从唐卡店出来,一路信步走去,各种特色小店鳞次栉比,店名和装饰也都是藏气十足。</h3> <h3>经过安检后,正式进入了八廓街。</h3><h3>八廓街位于拉萨市旧城区,又称八角街,并不是一条街道,而是一整片旧式的、有着浓郁藏族生活气息的街区。最初它只是一条环绕大昭寺的普通街道,后来成为朝圣者的转经路。如今这里已成为西藏最著名的转经道和拉萨的旅行商业中心,集宗教街、观光街、民俗街、文化街、商业街和购物街于一身。</h3><h3>此时虽已是下午四点钟,太阳还是在头顶上,八廓街上人来人往,一派热闹繁华景象。</h3> <h3>藏式民居,每家的房顶上都插着经幡,也叫风马旗,显示了佛教在藏地无处不在的影响力。</h3> <h3>意外地发现了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因为没看到有拉萨的攻略里提到这个地方,所以觉得很意外,而且还是免费的。</h3><h3>雍正五年(1727),西藏内部发生叛乱,藏王康济鼐被杀,清政府为安定西藏局势,决定从雍正六年(1728年)起,设驻藏大臣。也就是说,这座建筑已经有快300年的历史了。</h3><h3>这是一座典型的藏式建筑,介绍了一些驻藏大臣的情况,还原了驻藏大臣日常生活的情景,从历史的角度说明了中央政权对西藏的管辖权。</h3><h3>里面不让拍照,拍了几张外景。</h3><h3>因为驻藏大臣都是清政府派的,所以他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多少都带着四合院的感觉,都是四四方方的天井,透着大清帝国君临天下的威严。</h3> <h3>从驻藏大臣总理府衙门出来经过打听,终于找到到了每个外地游客来八廓街的最终目的,玛吉阿米餐厅。</h3> <h3>先拍一通打卡照。</h3><h3>玛吉阿米餐厅前人来人往,凡是经过的人都要拍一张,要想拍到一张没有路人甲乙丙丁做背景的简直太难了。</h3> <h3>这张抓拍的很是时候,正好是后面游客的伞在我正后方,而人又看不到。</h3><h3>个子高的好处立现。</h3> <h3>遇一美女在拍藏式写真,蹭拍了一张。</h3> <h3>来过拉萨的同学老战告诉我,去八廓街一定要去玛吉阿米餐厅坐坐,因为那是文青必去之地。我虽不是文青,倒也很想进里面看看。</h3><h3>玛吉阿米餐厅主要经营一些简餐和西点,据吃过的人说很难吃,藏餐不藏餐,西餐不西餐,中餐不中餐,好不好吃我也不想吃,像我这种食量大的人吃少了吃不饱,吃多了又费钱,便问工作人员不点东西可不可以进去看看,工作人员说可以,便从二楼走到三楼,很招摇地拿着相机一通拍。</h3> <h3>餐厅里的装饰都是藏式风格,各种看得懂的看不懂的东西。</h3><h3>拍的时候很小心地避开客人,可是镜头里出现了一位姿态安详神情优雅的女僧人,依稀能看出当年的风采,手拿佛珠,头上还戴着墨镜,看来是一位很时髦的女僧人,如老僧入定般目视前方,一点也没有因为我的镜头对着她而有任何的变化,我就这样悄悄地把女僧人收入镜头。</h3><h3>自始至终,女僧人没有任何变化,始终保持着一个姿势,连面部表情也没有变化,好像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一样。</h3><div>我在心底默诵了一句“阿弥陀佛”,悄然离去。</div> <h3>玛吉阿米餐厅之所以这么出名,是因为他和六世达赖喇嘛有关系。</h3><h3>说六世达赖喇嘛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是谁,如果说仓央嘉措就没有人不知道了。</h3><h3>我在《我在拉萨》那篇文章里说,布达拉宫的红宫供奉着历代达赖喇嘛的灵位,但是唯独没有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灵位,这背后是一个如神话般的传奇:"五世达赖喇嘛去世后,他的亲信弟子桑结嘉措审度当时西藏的局势,密不发丧,隐瞒了广大僧侣大众和康熙皇帝长达15年之久。康熙皇帝在平定准格尔的叛乱中,偶然得知五世达赖已死多年,相当愤怒。桑结嘉措无奈之下将隐藏多年的转世灵童扶上了宝座。这个少年的名字叫做仓央嘉措,日后成为了西藏历史上有名的浪漫诗人。进入布达拉宫时,仓央嘉措已经14岁了,14年凡尘俗世的生活,让他难以接受格鲁派佛教严禁僧侣结婚成家、接近妇女的清规戒律。成为六世达赖喇嘛后他不仅没有以教规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反而根据自己独立的思想意志,写下了许多缠绵的情歌。白天的仓央嘉措是六世达赖喇嘛,夜晚他却带着假发去山下幽会。"</h3><h3>正因为他不甘心做一个恪守清规戒律的达赖喇嘛,就被桑结嘉措有心利用,仓央嘉措成了一名傀儡,正如他自己所描述的:</h3><h3>住进布达拉宫,</h3><div>我是雪域最大的王。</div><div>流浪在拉萨街头,</div><div>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div><div>这种佛法与情爱的抉择让浪漫的诗人不知所措,他曾迷茫地说道: </div><div>曾虑多情损梵行,</div><div>入山又恐别倾城,</div><div>世间安得双全法,</div><div>不负如来不负卿。</div><div>又想不辜负如来,又想不辜负靓妹的想法显然是不现实的,终于有一天清晨返回布达拉宫时留在新雪上的足迹泄露了他夜晚幽会的浪子行迹。最终他以谋反和不守清规的罪名被康熙皇帝废黜。在解送北京途经青海湖的夜晚,他无声无息地消失在那片美丽的风景之中。有人说他被政敌所害,有人说他云游四海,最后终老五台山,也有人说从此在西藏多了一个叫做“宕桑汪波”的浪子。(以上内容源自网络)</div><div>达赖喇嘛圆寂后,都会用藏族特有的方法把尸体保存起来,供奉在布达拉宫的红宫里,所以在红宫里的灵位都是达赖喇嘛真正的尸体,仓央嘉措不是正常圆寂,也没有尸体,所以在布达拉宫没有灵位。他也不会在乎有没有灵位,连自己想过的生活都过不上,要那个虚位有什么意义呢。</div><div>正像"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南唐后主李煜,“谙声色,不恤国事”让他们饱受诟病,可是正因为这种“谙声色”,让他们展示了自己别样的才华,也让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另外一种身份被永远地铭记。</div><div>可悲可叹的仓央嘉措,如果不被选做转世灵童,是不是就可以过一种他向往的普通人的生活呢?如果那样,西藏的历史上不会少一位达赖喇嘛,却会少了一位诗人,少了一位“最美的情郎”。</div> <h3> 你见,或者不见我<br></h3><div> 我就在那里</div><div> 不悲不喜</div><div> 你念,或者不念我</div><div> 情就在那里</div><div> 不来不去</div><div> 你爱,或者不爱我</div><div> 爱就在那里</div><div> 不增不减</div><div> 你跟,或者不跟我</div><div>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div><div> 不舍不弃</div><div> 来我的怀里</div><div> 或者</div><div>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div><div> 默然相爱</div><div> 寂静欢喜</div><div>很多人都以为这是仓央嘉措的诗,其实作者是汉族人,叫谈笑靖,网名扎西拉姆·多多,她走遍西藏,虔诚修行。多多说这首诗的灵感,其实是来自于莲花生大师非常著名的一句话。这首诗表达的是上师对弟子不离不弃的关爱,真的跟爱情、跟风月没有什么关系。</div><div>尽管这不是仓央嘉措的诗,我还是用这首诗来缅怀仓央嘉措,缅怀这位西藏历史上最悲情的达赖喇嘛、西藏“最美的情郎”。</div><div>结尽同心缔尽缘,</div><div>此生虽短意缠绵。</div><div>与卿再世相逢日,</div><div>玉树临风一少年。</div><div>————仓央嘉措</div> <h3>从玛吉阿米出来,忘掉仓央嘉措,忘掉西藏最美的情郎,随着人流向前走去。</h3> <h3>街上的藏族老人安详惬意地坐在一起晒太阳唠家常。</h3><h3>看到不少老人的额头上都有因长期磕长头而结下的老茧,虽然不理解这种行为,但是表示尊重。</h3><h3>不敢也不好正对着老人拍,只好拍全景,背景很杂,不过正好能感受到藏族老人安详惬意平和的心态。</h3> <h3>偶入一处民宅,院子里干净整洁,窗台上、房顶上摆满了一盆盆的鲜花,生机盎然。偌大的院子静悄悄地不见一人,只听到女人诵经的声音,声音圆润悠长,没有丝毫停顿,凝神听了一会,虽然听不懂,不过很好听。</h3> <h3>一家民宿的门面,简单,又充满了禅意。</h3><h3>其实里面一点也不禅意,甚至有些逗比,我竟然看到了用毛笔字写的裱在镜框里的东北话:嘎哈呀、咋的了,差点笑场,想必店主是个东北人,或者喜欢东北话。</h3> <h3>八廓街上喇嘛很多,很想拍几张正面特写,我没有长焦镜头,又不好正对着人家拍,大不敬,只好拍背面。</h3><h3>在西藏,喇嘛其实是一种职业,上班时是喇嘛,下了班就是普通人,也要买菜吃饭娱乐。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所以他们被神秘化了。</h3> <h3>在拉萨看到很多穿民族服装的人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不是弯腰驼背,就是老态龙钟,难得看到这么年轻妖娆的背影,在后面跟拍了好几张,终于拍到了一张比较满意的,遗憾的是没看到她的脸,应该也是很妖娆吧。</h3> <h3>这时看到一对母女,是乞讨的,母亲怕弄丢女儿,就用一根带子拴在女儿腰上,母亲虽然蓬头垢面,女儿却是干净可爱,弄得我差点爱心泛滥,想到攻略里说的不要给藏族人钱,这样会助长他们不劳而获的思想,身上又没带吃的,只好狠心地离去。</h3><h3>忘不了女孩那双明亮清澈单纯又有些忧郁的大眼睛。</h3> <h3>朗孜夏陈列馆。</h3><h3>“朗资”,藏语,译为光辉的顶峰,拉萨堆龙德庆区某贵族家族名称。“夏”,藏语,译为府邸,系堆龙德庆区朗孜家族驻拉萨的府邸,距今已有600年左右的历史。</h3><h3>公元十七世纪五世达赖喇嘛时期改为朗孜夏列孔,是西藏地方政府主管拉萨政务的机构、司法机关,也是旧西藏在拉萨市内所设的一个监狱。</h3><h3>1959年3月28日,国务院发布命令解散嘎夏地方政府后,朗孜夏列孔也同时关闭。朗孜夏于1996年被列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正式成立朗孜夏陈列馆,同年被列为拉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h3><h3>也就是说,这个地方在十七世纪以前的作用相当于驻京办,而且还是一个家族的,想一想这个家族的财力和人脉该有多广。想不到在自然环境如此恶劣的高海拔地区,竟然还有这么豪华的家族,而这些家族的财富都是由那些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的农奴创造的。</h3><h3>以前曾经看过旧西藏的农奴主是怎样戕害农奴的资料,其手段的残忍,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做不到,所以西藏和平解放后废除了农奴制,百姓自然是极力拥护共产党的,在西藏的街头随处可见五星红旗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不像在内地只有国庆节期间才悬挂五星红旗。</h3><h3>遗憾的是当天陈列馆没开,只能看看外观。</h3> <h3>正专心地拍朗孜夏陈列馆,一转身发现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趴在栏杆上正好奇地看着我,我马上用镜头对着小女孩,连拍了几张,小女孩见我拍她,迅速地爬到栏杆上不再看我,我也只拍到了一张小女孩的正面。</h3><h3>拉萨民风纯朴,所以能放心孩子自己玩耍。</h3> <h3>在朗孜夏的旁边又看到一座保护建筑,叫强康,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文物点,没介绍是哪年的建筑、做什么用的,一头雾水,只是觉得外表很与众不同。</h3><div>在拉萨能被称为文物的,少说也得有几百年了吧。</div> <h3>强康的前面有一排转经筒,想拍几张转经的特写,然后我又看到了刚才的小女孩,在她不经意回头的一瞬间,被我抓拍正着,于是就有了这个虚实相间堪称完美的画面。</h3><h3>好片固然是等出来的,大多数时候,好片是碰到的。</h3><h3>我刚想和小女孩说几句话,小女孩却像小兔子一样地跑开了,仿佛小女孩就是为了让我拍一张照片,然后她就完成任务了。</h3><h3>小女孩该不会是小天使吧?完成任务了,就飞走了。</h3> <h3>找不到小女孩,带着些许遗憾继续闲庭信步。</h3><h3>自由行的好处就是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便走,随便逛,这样就能发现很多不为人知的隐藏在市井间的奇妙去处。</h3> <h3>罗崩夏,也是文物单位,建筑时间和用途不详。看规模和气派,以前应该是个大户人家。</h3><h3>悄悄地走进院子,没看到人。一楼是杂物间,二楼住着几户人家。爬上梯子走到二楼,听到有男人说话的声音,也不害怕,又爬到二楼的房顶,看了好一会风景也没看到人。心中很是纳闷,这么大的院子,怎么一个人也没看到?后来一想,恍然大悟,都去转经或晒太阳去了。</h3><h3>简单惬意的幸福生活。</h3> <h3>泽当康夏,也是文物保护单位,墙面不知道用什么粉刷的,泛着淡淡的粉色,很好看。</h3> <h3>八廓街是随着大昭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可是看到这里的民居,都是干净整洁,每家都摆满了鲜花,处处生机盎然,一点也没有印象中1300多年应该有的破败倾颓,这和内地的大力扶持有关,也和当地人简单纯朴的性格有关。正因为他们思想单纯,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信仰,所以他们即使在很简陋的条件里,也能把生活过得简单纯粹。</h3><h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h3> <h3>此时已是下午五点多,八廓街上依旧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人们从不同的方向走来,向不同的方向走去,仿佛全拉萨的人都来到了这里。</h3><h3>后来知道大昭寺就在附近,当地人来这里是为了转经朝拜,外地人来这里是为了看转经朝拜,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百态。</h3> <h3>然后就看到了这座建筑,当时不知道这是哪儿,只觉得这座建筑的气场明显地与众不同,就多拍了几张。</h3> <h3>接着我看到了今天的第二个小天使。</h3><h3>我是到了仙境了吗?不断地看到天使。</h3><h3>正在拍磕长头的人,一个小女孩走了过来,对我说“阿姨,买一个吧”,小女孩手里拿着一个用五彩绳编的挂饰,虽是手工编的,不过很是精美,我在旅途中一向不爱买东西,尤其是在旅游景点,怕买到假货,也没有那个预算,便说“阿姨不买”,可是小女孩并不气馁,不停地说“阿姨,买一个吧”,我不忍心再拒绝小女孩,就问多少钱一个,没想到才十块钱一个,我一边和小女孩说话,一边用手机拍小女孩,小女孩见我拍她,马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娴熟地摆几个poss,我拿出钱给小女孩,小女孩并没收,而是指指旁边,我这才发现旁边站着一个女人,是小女孩的妈妈,手里还拿着一串挂饰,我问妈妈小女孩几岁了,妈妈说四岁,并拿出随身带着的小女孩幼儿班的吊牌,我看到上面写着“小二班”,只看了一眼,没看到姓名,可能是刚从幼儿班放学就来做生意了。感觉小女孩很高,没想到只有四岁,而且还那么会做生意,整个过程中,妈妈在旁边一声不吭,只是默默地看着,这是在训练孩子吗?还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h3><h3>小女孩的穿着远不如内地的孩子穿得好,至少要比内地落后十年,可是小女孩灿烂的笑容,看着妈妈一脸幸福的样子,我想仅仅是帮妈妈做点小生意吧。</h3> <h3>我问小女孩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小女孩说是保平安的,并亲自给我挂在包上。在后面的行程中,这个小小的东西一直陪伴着我。回到家后,我把它挂在了我的车里。我当然不相信真的能保平安,只是这是一个藏族的小女孩在拉萨的大昭寺广场卖给我的,一看到这个编制精美的手工制品,我就想起了那个小女孩,想起了小女孩那灿烂甜美的笑容,仿佛带着日光城特有的清透充足的阳光的味道。<br></h3><h3>我后面的两位美女也被小女孩成功拿下,让我羡慕的是,她们想到了和小女孩合影,而我并没有想到。</h3><h3>可爱的小天使一样的小女孩,后来一直想去那个地方找她,给她送些吃的,由于行程的关系,没去上。</h3><h3>今天遇到的三个惊鸿一瞥的小女孩,不知道我们是否有缘再见。</h3> <h3>回到客栈后翻看照片,才发现这座建筑就是在拉萨仅次于布达拉宫的大昭寺,所以我觉得它的气场与众不同,不是没有原因的。</h3><h3>去了拉萨竟然不知道大昭寺,汗颜。</h3><h3>功课没做好的结果。</h3><h3>大昭寺建于7世纪中叶,是西藏最早的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因寺内供奉着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像而在藏民中享有神圣的地位。</h3><h3>所以那些藏民不远千里,用身体丈量大地,三步一磕头地来到了他们心中的圣地,只为了看一看他们心中至高无上的佛祖,即使佛祖只不过是一个孩子的塑像。</h3><h3>这是一种怎样的信念和信仰?能让一个人风餐露宿风雨无阻心甘情愿地用身体丈量大地,去完成没有人告诉他们没有人强迫他们的不是任务的任务。</h3><h3>我不信佛,所以我不懂。</h3><h3>但是,我佩服那些磕长头的藏民。</h3><h3>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把这件事做一生,很多的藏民把磕长头这件事当做一生必须完成的事去做,结果,他们做到了。</h3> <h3>八廓街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每天上演着相同的内容,转经朝拜、看转经朝拜,各色人等在这里相聚,又在这里分开,既有烟火气,又有香火气,既有市井生活,又有信仰信念,恰似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活色生香,生生不息。</h3> <h3>看了很多西藏的游记,没看到一篇把八廓街写得这么详细的,更没有把八廓街比喻成清明上河图的,因为很多人都是跟团游,也就是看看大昭寺和玛吉阿米,购购物就匆匆而去。</h3><h3>而我在拉萨都是自由行,可以更深入地去一些地方,能走到很多外地人走不到的地方,能看到那些很纯粹的充满生活气息的藏式民居,往往这些地方才是精华所在,才是原生态的,才能更好地去了解一个地方,即便我是自由行,也只不过是看了十之一二,更何谈那些跟团游的人了。</h3><h3>所以,旅途中能自由行尽量自由行,尽管会很辛苦,但是你会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快乐。</h3><h3>我行,我快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