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文:牛汉珍</h5><h5>图:网 络</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我家村南的河叉里,有一片不大不小的芦苇荡。</h1><p class="ql-block"><br></p><h1>沿着从村里流出的弯弯曲曲的小河,芦苇一簇簇、一丛丛,蓬蓬勃勃地生长着,向南延伸,并在一大片沼泽地里,敞开了宽阔的胸怀。在我的童年记忆里,芦苇荡神秘而又热情,那是小伙伴们快乐的天堂。</h1><p class="ql-block"><br></p> <h1>春天的芦荡似乎有些寂寞。成熟的芦苇早已被大人们收割一空,新生的芦芽似一枝枝绿色的毛笔,直挺挺、齐刷刷、密匝匝地插在地上。这时候的芦苇最脆弱,一脚下去,就可能扼杀好几棵幼苗。所以,伙伴们一般是不去玩耍的。</h1><h1><br></h1><h1>然而,不久以后,小溪里成千万的小蝌蚪诞生了,它们聚集在一起,如同黑色的旋涡,翻滚着、涌动着,给芦荡带来了生命的旋律,那可是未来芦荡的保护神和歌唱家呀!</h1><p class="ql-block"><br></p> <h1>夏季的芦苇荡已生得葱笼丰茂。水鸟、虾蟹、青蛙,还有那望而生畏的水蛇——我们称之“水上漂”的,都济济一堂,营生着大自然慷慨的赐予。</h1><h1><br></h1><h1>有一种水鸟,个头不大却生得美丽,长而尖的喙,显得十分夸张,背部的羽毛蓝中透绿,桔黄的腹部像一团绒球,两只爪紧紧抓在芦苇上,一悠一荡,很是惬意。伙伴们早就对它垂涎欲滴,只是这种水鸟太机灵,不等人靠近,就“扑楞”一声,钻进芦荡深处,无影无踪了,这也成了小伙伴们的一个遗憾。</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而高而密的芦荡,是捉迷藏的好去处。伙伴们学着《沙家浜》里的样子,一队为“新四军”,头戴芦苇编的伪装帽,腰里别着木制的驳壳枪,一队伪装成抓新四罕的坏蛋,两派“打”得天昏地暗,不可开交。直待到炊烟袅袅,暮霭里,听着村头上大人们一阵阵的呼唤声,伙伴们才泥猴似地溜回家中。</h1><p class="ql-block"><br></p> <h1>最有趣的要数捉黄鳝了。鳝的窝大都筑在水边的芦根处。在水草下若隐若现。寻觅黄鳝洞那可是有招数的。河边的洞穴很多,哪一种是鳝洞呢?伙伴们慢慢地摸出了窍门:圆圆的洞口,深深的洞穴,洞口处滋润圆滑,那大概就是鳝洞了。</h1><h1><br></h1><h1>抓黄鳝的办法有二:一日掏,二日钓。掏,就是扒鳝窝或者借助工具,生生将黄鳝从洞中掏出。这种办法对芦根破坏性大,若鳝已出洞,前功尽弃。钓,则是很有情趣的,鳝鱼一旦选准目标,吃食很猛,生生地将钓钩连同诱饵一起吞下,十有八九很难逃脱,一条金黄肥硕的猎物就到手了,那种快意自不待言。</h1><p class="ql-block"><br></p> <h1>初冬是芦荡收获的时节。成熟的芦苇被村民们收割回家,作编织的上等原材料。用它编制的芦席、草帽,凉爽、透气、耐腐蚀,深受村民的喜爱。芦絮可用来拧制草鞋一一“草窝子”,既暖和又防潮,穿在脚上,暖在心间,在寒冷的冬季里可派上了大用场,男女老幼人人一双“草窝子”,成了村里的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h1><h1><br></h1><h1>记得上大学的时候,由于受不了黄河故道刺骨的西北风,父亲给我寄来一双草鞋,然而,那极强的敲击声和怪状的模样,引来同学们看古董似的异样眼光,我只穿了几天就草草收场了。“草窝子”是故乡的宠儿,可惜外界接受不了它。</h1><p class="ql-block"><br></p> <h1>芦根是村民的“救命草”。记得七十年代初的一个冬春季节,我们那一带发生了流行性脑膜炎。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听说“三根汤”(芦根、茅根、白菜根)可以防治,一时间村民们扛起“抓钩”挖芦根,家家户户熬制“三根汤”。说来也奇怪,那一年我村真的没人患脑膜炎。以后,什么治感冒啦,上火啦,少不了挖些芦根煎汤喝。白花花的芦根在冬季的寒风中颤栗,却向村民们无私地敞开了心扉。</h1><p class="ql-block"><br></p><h1>但芦苇是有极强生命力的。哪怕留有一丝的生命基因,它就努力地生存,蓬蓬勃勃地繁衍,第二年又是一个郁郁葱葱的芦苇荡。那极强的生命力、无私奉献精神,深情、温暖和宽阔的胸怀,多么像我的父老乡亲啊! </h1><p class="ql-block"><br></p> <h1>夕阳西下,一轮硕大的日头在地平线慢慢滑落,芦荡里弥漫着桔红色的余辉。微风拂来,芦苇轻轻地摇着头,芦花飘悠悠地荡开,像一把把悬在空中的小伞。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乡村水墨画呀!风中,我天真地在想,芦花呀芦花,你飞向哪里?带我一起到外面看看吧!</h1><p class="ql-block"><br></p> <h1>终于有一天,我离开了家乡。高考制度的恢复,给了我顾盼外面精彩世界的机遇。那以后,身在异乡的我时常回忆起芦荡伴我的美好时光,每次回家总要来到芦荡旁,慢慢地散步,静静地体味。</h1><p class="ql-block"><br></p><h1>那一年,我的心一下子紧缩在了一起。清亮亮的水流不见了,大面积的小溪干涸,余下的一个水潭里黄褐色的水面上漂浮着残叶败枝,郁郁葱葱的芦荡从我的视线中彻底消失了。儿时的伙伴告诉我,一些年来家的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加之干旱和开垦,芦荡再也难以重负了。</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信步在乡间小路上,一种莫名的惆怅袭上心头。芦荡没了,鱼儿没了,丰美的水草不见了,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该给下一代留下什么样的生存空间?</h1><p class="ql-block"><br></p><h1>但愿我的家乡水碧、鱼欢、鸟鸣、风清……</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