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堡――一座不能忘却的古城

漠北

<h3>1974年5月,四〇四厂的甘肃矿区一中、二中的十几个十六七岁、刚刚跨出校门的男女学生,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来到玉门市清泉公社中沟大队一队(新民堡)插队落户,成了光荣的知识青年、成了中沟一队的一员。在和社员共同生活和劳动的两年多时间里,结下了深厚情谊。下乡插队的经历,是我们这一代人终身难忘的人生历程。</h3><h3> 招工返城40多年,当年的乡亲们生活的还好吗?新民堡的变化大吗?当年照顾我们、和我们一起下田劳动的社员们都还在吗?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分散在各地的知青同学们相约在2017年盛夏之际,重返新民堡,看望我们一直挂念的父老乡亲,看看我们生活劳动、洒过汗水过的地方。</h3> <h3>来到村里,心情激动的难以平复,见到当年的老大哥、老大姐,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回忆着当年对方的模样,追忆着40年前情谊,诉说着离别思念之情。</h3> <h3>当年的毛头小伙,变成了两鬓斑白的小老汉,老大哥还能认出他们都是谁吗?</h3> <h3>岁月沧桑,沟壑爬满了脸庞,纯朴的民风依旧留存在他们的身上。</h3> <h3>看祝凤同学和乡亲们谝得多莫开心。</h3> <h3>在当年的队长周建国的带领下,来到我们曾经住过的知青点房子。</h3> <h3>看到这老房子,当年建房时的情景历历在目。下乡插队的第二年,生产队决定为知识青年盖房子。为了建知青点的房子,男知青和社员一起打土坯,每天要打400块土坯,才能记10分工,只有打够400块土坯,才算完成了当天的任务。打土坯,头一天要把打土坯的土用水浇湿闷住,防止第二天和泥时有干土,以增加泥土的粘性;第二天要早早起来,把湿土再翻几遍和成泥,把和好的泥用铁锹铲到有底的木土坯模子里,弯腰端起土坯模子,倒扣到已经平好的地面上。不停地弯腰起立,铲泥到土坯模子再弯腰起立,一天干下来,真是腰酸腿疼直不起腰。土坯打好了,还要准备盖房子的椽子,上树砍椽子自然是我们男知青的事情;记得我带上斧子爬到兰新公路边上的一颗大杨树,看好一枝小腿粗细伸向公路的树枝,拿起斧子就砍,刚砍了几下,远处就驶来一辆汽车,赶紧停下,唯恐树枝落下砸到汽车。铺房顶的芨芨草席子,是生产队的周大爷、郭大爷等几个老行家编的。生产队把建房的材料准备好了以后,就安排社员们和我们男知青一起和泥、砌墙抹墙泥、上房梁、铺房席、铺麦草、房顶抹泥,1975年入冬之前,我们终于住进了新房子。通过艰辛的劳动,住进了我们自己亲手建好的新房子,那喜悦的心情是无法形容的。</h3> <h3>新房子建好以后,我们知青点都成了村里年轻人串门活动的据点了。</h3> <h3>在这居住生活过的房子,有太多太多的故事,有太多太多的思念之情。</h3> <h3>自己亲手参与盖起的房子,有太多太多的回忆,有太多太多的留恋。</h3> <h3>身后的伙房,是我们集体伙时,大家轮流做饭的地方。</h3> <h3>周建国队长给大家讲起了知青点房子的变迁过程:我们刚下乡插队时住的老房子,因为兰新公路拓宽改造,早已拆除;生产队后来盖的知青点新房,我们走了以后,1977年四〇四厂的又一批知识青年来到新民堡插队住了进来;靠南面女知青住的两间房子,现在已经拆掉了;剩下男知青住的两间房,现在是晏勇军家的住房,计划今年拆掉盖新房的,还没有动工</h3> <h3>看看杨翠兰家的街门,就知道勤劳的女主人,把家里操持的不错。</h3> <h3>热情的杨大姐把我们请到家里,家里收拾的很整洁。说起家里的生活,杨大姐充满幸福的说,现在的日子真的比过去好多了。</h3> <h3>周队长有一个杏树园子,他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品尝一下他家园子里的杏子。进到杏树园子,熟透的杏子挂满了枝头,满树黄的、红的、绿中泛黄的杏子很是诱人。</h3> <h3>多年没有吃到新民堡的杏子,忍不住先摘两个品尝一下。</h3> <h3>周队长给我们摘来了各种品种的杏子,哪味道真是好极了,熟透的杏子汁多、绵糥如蜜略带酸味,吃过那么多地方的杏子,怎么感觉就是新民堡的杏子好吃。</h3> <h3>与周队长在杏树园子里合个影。谈起当年我们几个知青,偷摘周队长家杏子的事,更是引起了大家的哄堂大笑。</h3> <h3>当年的周队长,他在大队干部当中是比较有头脑的一个人,思想意识超前。学大寨,平条田,把小块地平成便于机械化作业的大条田;一队是中沟大队几个生产队中,最早拥有自己手扶拖拉机的生产队;也是在全公社为数不多的,自己建起文化活动室、会议室、大礼堂的生产队之一。1976年9月毛主席去世,中沟大队悼念毛主席的追悼会,就是在我们一队的大礼堂举行的。</h3> <h3>老队长李生江和张淑兰大姐,是知青的贴心人。特别是张淑兰大姐,女知青当年有什么话都愿意跟她说。</h3> <h3>老队长李生江和张淑兰大姐,更是热情好客,把我们请到家里,给我们做上原汁原味的新民堡拉条子,端上这碗这充满乡情的拉条子,乡亲们的深情厚意留在心头。</h3> <h3>在老队长李生江的带领下,来到我们当年和社员一起挖的大口井前。</h3> <h3>我们下乡插队期间,生产队一共打了两口大口井,挖井这活都是男知青和队里的男壮劳力去干,一队的男知青基本上都去挖过井,在挖井工地上干的多的有余新威、赵文科、白文庆和我几个人。大口井采用沉井的方式,先打好一个水泥圈梁井壁,再在水泥圈梁底下把井底的石头沙子挖出来,让井壁下沉;然后在井壁圈梁上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形成新的圈梁井壁。沉下去一层,再浇筑一层,直到挖到所需要的深度。井底全是鹅卵石,镐头刨铁锹挖,把挖出来的沙子石头装到铁桶里,用井口架的滑轮几个人拉着绳子把铁桶从井底拉上来,再装到架子车上拉走,后来不知道生产队从哪里搞来一台少先吊车,效率就快多了。由于井底的鹅卵石非常难挖,好几天才能下沉一层圈梁。自从有了几口大口井,队里的几百亩地不再为浇水发愁。</h3><h3>说到大口井就不得不说到栾同贤同学,生产队最早有一口大口井。我们插队以后,队里安排我们几个男知青挖井,队里安排栾同贤和社员周生贵及其他人倒班,到原有的那口井去看水泵抽水。没有多少天栾同贤搞了个小发明,他在电源闸刀把手上绑上一根橡胶胶皮条,固定在闸刀上面的木杆子上,闸刀把手上再绑上一根绳子,井里放上一块木板,把绳子的另一头系到木板上。当井里的水位上升到最高点时,在胶皮条的拉力下电源闸刀合上,水泵开始抽水。当井里的水位下降到一定水位时,在木板的重力作用下,将电源闸刀拉下,水泵停止运行。随后井里水位开始上升,上升到最高点时,在胶皮条的拉力作用下,电源合闸水泵又开始工作,反复合闸拉闸,实现了无人值守。水泵实现了无人值守,栾同贤就不在大口井现场看水泵了,出去乱转。由于被社员发现了栾同贤不在现场看水泵,把栾同贤告到了队长那里,队长到现场一看,是栾同贤的一个小发明,从此以后队里的水井抽水,都采用了这个办法,节省了人力。</h3> <h3>当年平出的条田地,玉米、茴香的长势不错。</h3><h3> 想当年,女知青和女社员夏天基本上都是在地里拔草,盛夏之时她们排成一排,边拔草边说笑,老远都能听到她们的说笑声。盛夏季节,地里无遮无挡,酷暑之下,她们戴口罩披头巾,分不出谁是社员谁是知青。</h3> <h3>在条田地头和老队长李生江留影。</h3><h3> 刚插队时, 生产队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设施还是很落后的。大轱辘牛车是生产队的主要运输工具,往地里送粪主要靠它,队里的一辆马车主要跑远处的运输,像往腰泉子公社粮库送粮,玉门东站拉粪,从地里往麦场拉麦捆子这样的活都是用它。生产队耕地用的犁,是二牛抬杠的新式犁和老式犁,老式犁是自汉代就流传下来的式样,需要弯腰双手扶犁才行;在下乡插队的两年多时间里,每当春耕之时、秋收之后,队里都会派白正功、郭培义和我去犁地,老式犁、新式犁都使用过,使用老式犁效率低人也很累。</h3> <h3>学大寨,平田整地,都是在十月份以后的初冬季节里进行。有的地块,是花钱用公社的推土机推个差不多,再用人工平整后打上埂子;有的地块推土机推后落差比较大,就得用架子车装上土,往低的地方垫。最有趣的事,就是天冷了,在地头找一些柴草点一堆火,等火灭了,大家把从家里带的土豆、胡萝卜、蚕豆放到火灰里面,盖上土闷着,等休息的时候,把烤熟的土豆、胡萝卜、蚕豆从火堆里面拔出来,大家分着吃。闷熟的土豆特别好吃,有时遇到嘭的一声响,开花的蚕豆从火堆里蹦出来,大家赶紧抢着吃,放到嘴里还滋滋作响。</h3> <h3>块块条田由上而下种满了各种作物,就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h3> <h3>自从将小块地平成了大的条田地以后,手扶拖拉机、东方红拖拉机进地耕作就方便多了。</h3> <h3>看到这丰收在望情景,我们当年的付出有了丰硕的成果,心里深感欣慰。</h3><h3>插队后,生产队还建起了钢磨房。自从小钢磨投入使用,李羽静同学就一直在钢磨房为社员们磨面。由于是新钢磨,加上李羽静比较细心,其他生产队的人也都把粮食拉到新民堡来加工,有时磨面的人比较多,白天磨不完,晚上还要继续磨,有多次到晚上十点十一点了,李羽静还在钢磨房里忙活。</h3> <h3>见到如此美丽的风景,尽情地享受吧!</h3> <h3>当年大队水库工地,也有我们洒下的劳动汗水。当时经常去水库工地干活知青有赵文科,白文庆,祝凤,桑玉兰,王家顺等人。大队水库建成,保证了下游几个生产队的农业用水。现在水库已经废弃。</h3> <h3>下乡插队期间,男知青唯一的一次合影照。</h3><h3>这是余新威,王家顺1976年5月招工到陕西时,张玉海、栾同贤、李建民送他俩到玉门火车站,在玉门东照相馆照的分别留影。</h3> <h3>与新民堡古城合个影。</h3><h3>新民堡是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古城。新民堡在明清、民国时期称为惠回堡、回回堡、回回墓,解放初改为新民堡。新民堡地处白杨河下游,祁连山冲积扇末梢。白杨河流出祁连山后,河水渗入地下,没有形成径流。在新民堡、骟马城、火烧沟一带,由于地质断层,涌现许多泉眼,众多涌泉形成大小不一的溪流,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优良条件。</h3><div>自汉代以来,新民堡就处在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是酒泉通向玉门、敦煌及西域的重要通道。新民堡东距酒泉120里,西距唐时玉门县(赤金)80里,是古时来往行人歇息之地。</div><div> </div> <h3>在清初,由于地处嘉峪关外的重要位置,建成了惠回堡城。在《肃州志》中这样描述惠回堡城:“雍正五年建城,系靖逆通判黄汝镜建。城墙高约十丈,周围计二百丈,合一里二分零。开东门,有城楼一座,堡内设千总公署,驻防千总一员。城东有演武厅,堡内有防兵营房二百间……”为记述当时这座城堡及其战略要地的壮观场面,清诗人汪漋曾作《惠回堡》诗一首:地启边关第一程,敦煌从此赋西征。荒原犹指番回冢,化宇今屯甲骑营。山拥晓烟村店集,风吹沙径野泉清。升平万里游踪远,车马辚辚过堡城。</h3> <h3>惠回堡是嘉峪关关外的一个小绿洲,当年林则徐路过惠回堡,在日记中写道:“此处有林木、水泉,颇为关外所罕。”</h3> <h3>明代,惠回堡是西出嘉峪关的一个重要的驿站,是肃州至敦煌的十八马站之一。因明代的驿传制度为元代站赤制度的基本继承,所以很可能惠回堡自元代甚至更早以前已为一驿站。</h3> <p class="ql-block">明时,回回墓向西为关西七卫之一的赤斤蒙古卫的驻地。根据《明史》记载,出嘉峪关西行二十里曰大草滩,又三十里曰黑山儿又七十里曰回回墓,墓西四十里曰骟马城,并设墩台,置嘹卒。城西八十里即赤斤蒙古。 </p> <p class="ql-block">至清代,这一地区已经不再是边疆战略要地。但它仍作为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和驿站,在清朝前期向新疆地区不断用兵的过程中,仍发挥了相应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惠回堡由于地处交通要道和清政府用兵作战的需要,其修建的规模逐渐扩大,各方面的设施在逐渐完善,直至清廷对新疆分裂势力大规模斗争的结束,清政府在玉门地区建设重点向靖逆厅(今玉门镇后为玉门县治所)转移,惠回堡一带逐渐荒芜。</p> <h3>乾隆五十年(1785)的地震使原有房屋建筑尽遭破坏,当年的屋舍今已无存。</h3> <h3>我们下乡插队的时候,新民堡城内有成片的杏树林,还有一些耕地。</h3><h3>据村里老人讲,1956年修筑兰新铁路时,兰州铁路局的施工队伍,在清理推平了城内的建筑物后,盖起了房子作为筑路队伍的居住用房。</h3> <h3>新民堡现存东、北、西三面城墙。据村里老人讲,在民国时期因修筑兰新公路,在靠近南城墙处的东西城墙处各扒开一处,兰新公路由城内通过;1970年代,兰新公路改扩建铺设柏油路面时,南城墙依旧保存。1990年左右,兰新公路(312国道)又一次拓宽改造,新民堡南城墙被拆毁。现在的新民堡城内是一排排的温室大棚。</h3><div><br></div> <h3>这是1910年,外国人莫理循为清政府考查西北铁路线时,拍摄的惠回堡城照片。根据拍摄的角度来看,城墙是惠回堡西城墙,当时城内有少量建筑物。</h3> <h3>1991年5月,玉门市人民政府将新民堡古城设为文物保护单位。</h3> <h3>现在古城的西北角,损毁相当严重。</h3> <h3>惠回堡城原有东门一座,并有城门楼。现在的东门废墟,成了农家后院。</h3> <h3>古城的东面,紧挨着城墙有民居和村民的后来修建的畜禽圈,草料场。</h3> <h3>古城西面有十几亩地,远处可见阴洼山,阴洼山是新民堡北面的天然屏障。</h3> <h3>新民堡古城的北面,原是一个大的涝坝,泉水从兰新铁路下面流出,汇集到这里后,再通过分水闸浇灌下游的农田。涝坝的下面是大片的湿地,当年走在湿地上,就像在海绵上行走一样。</h3><h3>现在,由于气候、修筑高速公路、高铁、上游截流等原因,泉水干枯,涝坝也无存水,湿地消失不见了。</h3> <p class="ql-block">新民堡的名气,主要来自城堡旁边的回回墓—穆斯林先贤吾爱斯拱北。在唐朝初年,有几位伊斯兰传教士盖斯、吾艾斯、宛尕斯,受阿拉伯第三位哈里发奥斯曼派遣到中国传教,他们历尽艰险,穿越戈壁沙漠来到中国,行至星星峡时,盖斯因劳累、疾病和水土不服而故世;吾艾斯等将盖斯埋葬后,继续前行。吾艾斯在行至新民堡时故世。</p> <p class="ql-block">沿河西走廊,顺古丝绸之路,西出天下雄关嘉峪关80里,在玉门市清泉乡新民堡村(旧称惠回堡,回回堡,解放初更名新民堡),座落着一处阿拉伯式建筑——阿拉伯著名传教士、伊斯兰先贤吾艾斯墓(旧称惠回堡古墓、回回墓,亦称拱北)。</p><p class="ql-block">  吾艾斯墓在历史上几经沧桑,曾屡建屡焚,解放前夕仅存一座土冢古墓。1985年,东乡县建筑公司耗资3.8万元,修筑了阿拉伯式拱顶墓室。1986年,玉门穆斯林自筹1.5万元,修建了墓室前殿。市政府投资5000元,修建了接待室。1990年,市政府投资8700元,购买拱北四周3亩土地,修建了围墙。1991年,兰州、临夏、广河等地穆斯林集资2.2万元,新修了礼拜殿。多方资助,几兴土木,吾艾斯墓尚有如今规模。</p> <p class="ql-block">长期以来,由穆斯林和汉族群众共同保护着吾艾斯墓地。1991年5月,玉门市人民政府将吾艾斯墓设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吾艾斯拱北建于何时,无资料记载。据《玉门文史资料第一辑》称:“惠回堡拱北,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又据谭其骧编辑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明朝地图记载,在赤斤蒙古以东,骟马城东南,嘉峪关以西标有回回墓。据史料记载,在明朝以至早于宋朝时期此地早已称之为“回回墓”、“回回三大冢”。</p> <h3>清朝中叶时期,惠回堡一带仍有不少回民居住。清人祁韵所著《万里行程记》记述:“余以己丑(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二十八日自京师启行,阅时六月,至七月十七日始抵伊江。…...由双井西行,五十里至惠回堡。自此而西,回民比屋皆是,逆旅投宿,必询明始可卸装,否则,一切未便也”。可见,当时惠回堡以西,有许多回民居住。</h3><div>清朝同治年间爆发的甘肃回民起义,先后持续十年之久。1864年2月居住在玉门南山(昌马)、赤金堡、惠回堡的回民聚众起义,后嘉峪关、肃州回民纷起共举者不计其数,肃州城池很快被起义军占据。清政府为了镇压西北回民起义,特调左宗棠为陕甘总督,围剿西北回民起义。在剿灭西北其它地区回民起义后,1872年,左宗棠率兵进攻肃州,11月4日回民起义首领马文禄决定开城请降,肃州回民起义终告失败。《甘肃近代史》记载:除将起义军主要首领奏准腰斩之外,“将已降的起义军不论“客回”“土回”全部点名列队枪杀,还乘夜纵兵入城,肆意烧杀,回民丁壮惨遭杀害者难以计数,所留回汉老幼男女仅两千人,其中的九百名回民,又被递解兰州,强迫迁至各地,死于沿途道旁者,为数不少”。左宗棠在同治年间镇压回民起义,滥杀无辜,使肃州、惠回堡、赤金堡一带的回民人口骤减。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惠回堡没有回民居住。同时,据史料称,吾艾斯拱北被左军放火焚毁,原拱北内大殿,长廊等皆毁于一旦。</div> <p class="ql-block">自明清以来,有不少社会贤达和官方要人慕名前来吾艾斯拱北瞻仰,并留下文字史料,有的已经遗失,有的至今墨迹犹存。民国二十五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上将参议、回部全权总代表李公谨奉命到河西走廊等地巡视,“劝告回汉各族亲善”,视察民情,倡导团结。到肃州后,他听闻嘉峪关外惠回堡有“先贤吾爱斯之墓”,引起他的高度重视,亲自前往视察,发现原古墓和清真寺等建筑均于清朝末年拆毁。在李公谨的协调下,将玉门县官府于光绪八年变卖给村民的清真寺土地赎回,立碑保护,“先贤于我国有功,政府通令全国军民人等保护古迹,故立碑永志不忘云儿”。</p> <h3>解放前,吾艾斯墓由周克礼、马进仁等3户临夏回民义务看守。1958年,周克礼、马进仁等3户回民迁居新疆伊犁。1962年,有位东乡族老人(女)出于善念,悄悄的看守过一段时间。“文革”期间,拱北曾遭到破坏,一些碑、匾失踪。1970年夏季,新疆哈密“肃州坊”清真寺和“陕西坊”清真寺出于虔诚的信仰,派人来迁拱北,因意见不一故未迁成。1980年9月,一位名叫马星阁的老人(时年76岁),从临夏“出家”来此干“尔曼里”(祈祷),求得“脱离”(饶恕)。随着他的到来,拱北也逐渐旺盛起来,圣纪(穆罕默德生日)活动一年比一年隆重。每年在拱北参加圣纪聚会的多达五、六百人,他们主要来自3省(新疆、甘肃、青海)、7市(玉门、酒泉、嘉峪关、临夏、兰州、西宁、哈密)。甘肃省政协委员马国泰教主、省伊斯兰教协会常委龙二师傅及临近省、市的阿訇、教长、教主、毛拉等宗教界知名人士曾先后来此瞻仰、参加纪念活动并题词留念或赠送匾额旗幛。 &nbsp;</h3><div><br></div> <h3>吾艾斯拱北多年来受到当地汉族村民的保护。文革期间,周生华、张玉年、郭学成等老人以及生产队的其他社员,都通过各种形式保护拱北不被破坏,使拱北得以留存。</h3> <p class="ql-block">记得,在我下乡插队期间(1974年—1976年),拱北只剩下一座土房子,房子里面保留着伊斯兰特点的下方上园的土墓庐。由于我们经常在拱北后面的台子地干活,生产队便把拱北房子门的钥匙让我保管了几天,以便临时存放一些工具。房子里除了土坯垒的墓庐之外,还见到有两块牌匾,一块是长方形,五六十厘米长短的清朝光绪年间的牌匾,年代是光绪四年还是光绪二十四年的,记不太清楚了;另一块牌匾是民国十八年,肃州(兵备使或守备使)一个李姓中将赠送的,牌匾是竖条形,高大约2米,宽大约40厘米左右。前些年,再次到拱北,众多牌匾里面不见了当年看到的那两块牌匾,询问清真寺管委会马学明会长,他说自从他到清真寺,就没有见到那两块牌匾,可能已经遗失。</p> <p class="ql-block">惠回堡拱北,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据考,早在伊斯兰教创建初期,就有一些穆斯林遵照穆圣“你们寻求知识吧,即使远在中国”的教导,翻越崇山峻岭,踏破万顷沙漠,沿着陆上丝绸之路,或冒着惊涛骇浪,扬帆劈波,顺着海上丝瓷香料之道,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们带来阿位伯优秀的科学、文化和艺术,又把中国的四大发明,以及精美的丝绸、瓷器传入西亚,并介绍给欧洲。他们把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一些人为此贡献了毕生精力,死后埋葬在中国,成为殉教者,吾艾斯就是其中一位。 </p> <p class="ql-block">除了新民堡古城、吾艾斯拱北,新民堡还有另外一处历史古迹――回回堡墩台,因它在新民堡以东,有三里路程,村里人称它三里墩。</p> <h3>据《嘉峪关市志》记载:“明朝嘉靖八年(1529年)添筑骟马城、上柏杨、下柏杨、回回墓、红泉等五座墩台,都分布于西北为当时的必经之路的沿线”。</h3> <h3>明朝,与汉唐时期相比,在西北边疆处于收缩防守态势,在放弃哈密以后,明朝的西部疆域就在敦煌、沙洲一线。在西部边界经常受到侵扰的情况下,明朝政府加强了西部防务的建设。除修建长城、嘉峪关关城外,沿长城内外还修筑了烽火台。</h3> <h3>长城沿线修筑的烽火台也称烽燧、烽候、烽台、烟墩、墩台、狼烟台、亭、燧等。烽火台的位置大约有四种情况:1、在长城两侧,紧靠长城;2、在长城以外,一直向远方延伸;3、在长城以内,向王朝首都延伸;4、在相邻的郡县、关隘、“镇”之间,大约每10里左右选择易于互相瞭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烽燧自秦汉以后即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是长城防御系统的基层组织。</h3><div><br></div> <h3>《明史、兵志》说:“(文)帝(即明成祖朱棣)于边备甚谨,其敕书云:各处烟墩,务增高筑厚,上贮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旁开井,井外围墙如墩平,外望如一重门,御暴之意,常凛凛也”。城、堡、障、堠等防御建筑物,大都建在长城内外,有的在长城附近,有的离长城较远。它们与烽火台不同,是用于驻兵防守的,而不是传递军情,也有配合使用的。</h3><div><br></div> <h3>三里墩烽火台修筑在新民堡以东三里的山梁上,俯视周边十余公里范围。三里墩除了墩台,还筑有围墙,围墙北面开有门。围墙周边挖有壕沟,历经几百年,至今壕沟仍深有2米左右。</h3> <h3>三里墩修筑充分利用地势,利用山梁的陡峭,易守难攻。</h3><h3>三里墩堡城北面的山脚下,原有一眼泉水,明朝时应该是驻守在此的士兵用水之处。我们下乡插队时期,生产队还在泉水下面修建涝坝,并种有十几亩的瓜菜地。</h3> <h3>三里墩堡城西面的壕沟。</h3> <h3>三里墩堡城内残存的房屋墙体。</h3> <h3>三里墩的作用,不仅是烽火台释放烟火,它还是住有士兵的墩堡。根据三里墩堡城内的遗迹来看,当时建有规模不小的房舍,足以驻守五六十名士兵甚至更多的士兵。</h3> <h3>在三里墩堡城的东面,还修筑有墙台。在长城或城堡的城墙上,隔不远就有一个突出的台子,叫做墙台或敌台。墙台突出于城墙,在敌人逼近城下时便于射击,平时则是士卒瞭望放哨的地方。墙台上建有房屋,叫做铺房,是供巡逻瞭望士卒遮风避雨之处所。</h3> <h3>这是1910年,外国人莫理循为清政府考查西北铁路线时,拍摄的惠回堡城东三里墩的照片。</h3> <h3>这是2017年8月在相同位置拍摄的三里墩。墩台下面是G30高速和正在大修的312国道。</h3> <h3>三里墩堡城东面的壕沟。</h3> <h3>从三里墩堡城东面的壕沟处,可看见远处兰新铁路上行驶的火车。</h3> <h3>三里墩堡城下面就是G30高速(连霍高速)。明清时期,通往西域的道路就从山脚下通过。当年的兰新公路(312国道)也是从山脚下通过,修建G30高速公路时,是在原兰新公路的基础上进行的建设,山脚下的几个小墩台就是在修筑高速公路时灭失的。</h3> <h3>站在烽火台上瞭望的士兵,南面祁连山、北面阴洼山、西面骟马城的动向都可以观察的很清楚。</h3> <h3>三里墩堡城的北门遗址。</h3> <h3>新民堡三里墩烽火台至今没有设立保护措施,烽火台古遗址在自然条件下,正在一步一步的消失。</h3> <h3>在新民堡三里墩西面500米的山梁上,还隐蔽着不为人知的碉堡。从碉堡可以看到远处的三里墩。</h3> <h3>碉堡内的射击孔和储存弹药、物品的壁龛。</h3> <h3>碉堡建在新民堡东面的山梁上,与三里墩遥遥相望。</h3> <h3>这是在新民堡东面山坡上,离吾艾斯拱北不远的一处碉堡。</h3> <h3>这座碉堡从建成之日,就高处监控着新民堡的交通要道。</h3><h3>由于新民堡地处东西交往的交通要道,汉唐,明清及民国都在新民堡修筑设施。</h3> <h3>这是从射击孔里看到的G30高速路上行驶的车辆和远处的兰新高铁。</h3> <h3>从射击孔里看到的吾艾斯拱北。</h3> <h3>据李生江队长讲,新民堡的碉堡修建于民国时期的1948年,国民党军队修建碉堡时,他还到修建现场去看过。</h3> <h3>这座碉堡是上下两层结构,当时国民党军队的指挥所就设在这座碉堡里。</h3> <h3>国民党军队修建的这个上下两层的碉堡,位于新民堡西南山梁的制高点上,建好以后,东来西往的行人、车辆,都在它的控制之下。</h3> <h3>碉堡南侧的兰新高铁和兰新铁路。</h3><h3>新民堡的周边原有七座碉堡,分布在新民堡周围的山梁上。前些年公路施工,拆除了一座碉堡。</h3> <h3>自古以来,新民堡就处在东西交往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h3><h3>解放以来,先后建成的兰新铁路、G30(连霍高速)高速公路、兰新高速铁路都从新民堡村南经过,加上312国道(兰新公路),在不到300米的范围内,同时有四条国家级的交通大干线通过,这在全国的范围之内都是少见的。</h3> <h3>从碉堡远眺惠回堡城,远处的312国道、G30高速公路、改建还未完工的新312国道尽收眼底。</h3> <h3>在我们下乡插队时期,众多泉水汇集形成的溪水,从这座兰新公路桥桥下日夜流淌。当年,挑着扁担来桥下取水,扁担都不用从肩膀上取下来,水桶往沟渠里一放,水桶的水就满了,挑起扁担就往回走。现在,桥下不见了流水,泉眼也干枯了。</h3> <h3>河坝里树林依旧还在,成为百十公里范围内最大的一片老杨树林。</h3> <h3>大口井的井水是新民堡村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保障。</h3> <h3>这几年,来吾艾斯拱北朝拜的人越来越多,新民堡原来的社员越来越少,老人去世,姑娘们远嫁他乡,年轻人去城里打拼,只剩下不愿离开故土的老年人还在守望。</h3> <h3>人生的路,只有走过,才能留下踏痕;清澈的美酒,只有窖藏,才能醇香留芳;只有走进割舍不下的第二故乡,才能嗅到这淳朴的乡土气息,才能感受到这深厚的情谊。</h3> <h3>城外的庄稼已经收获,收获后的田园也已翻耕,来年的希望已经植根在大地之中,祝福新民堡的父老乡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