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的那份河小情怀,我的六四班 </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93届校友――许静</h3> <h3> 我,1981年出生在天津,生活在保定,成长在河北小学。我的爸爸妈妈都从事教育事业,妈妈在我不到两岁的时候转到了河北小学当老师,这一当,就是一辈子,直到现在,妈妈在我手机里的称呼都是姚老师。也就是在我不到两岁的时候,我就几乎天天都泡在河北小学里,当时因为我太小,幼儿园不要我,我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过世早,爸爸当年在天津工作,我只能跟着妈妈上班,她上课,我就在办公室里和别的老师玩,困了,老师们把自己带靠背的椅子拼起来,用小坐垫铺上让我睡觉,下班妈妈骑自行车带着我一起回家。后来没多久,我被送进了对面第三中学的托儿所,一年后,我被送到了青年路幼儿园,三年后,我又回到了河北小学。一年级分班的时候,妈妈也教一年级,但是妈妈要谁也不要我,把我分到了一四班,她教一二班,从此我迈入了我的学生生涯。</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图为少先队入队时许静代表本批少先队讲话)</h3> <h3> 学校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座假山,它位于前操场的中间,它的西北角是一个很高带门洞的石头滑梯,那是我当时的最爱,站上去觉得自己可勇敢了。滑梯往南有一块沙地,可以做立定跳远,西南角是一个可以荡的很高的秋千,还有一个可以爬很高的杆,旁边还有一副吊环,秋千的后面是我们练舞蹈的音乐教室,那时候放学后,我会和一群同学在朱建委老师的带领下,倒立在墙边练“贴饼子”。前操场的东南边是双杠和报刊栏,记得当时特胆大,喜欢在双杠上走路、翻转,有一次我从双杠上摔了下来,幸亏下面是沙地,只把鼻子摔流血了,要不现在一定会变成像“加菲猫”一样的脸。前操场的南边以假山为中有个门洞,现在都能记得那时每次放学,我们以班为单位站好队,唱着“海鸥,海鸥,我们的朋友……”从门洞一直走出校门。门洞两边是学校校长办公室和其他管理人员的办公室,办公室的门朝南,窗户朝北,从办公室的窗户可以看到前操场发生的一切,记得那时办公室门前有条小砖路横穿东西,再往前是左右两片大花池,里面种了很多花,有牡丹、芍药、月季、金钟吊兰、丁香花等等,每到春夏,一进校园就有满满的花香扑鼻而来,花池中间顺着门洞有两纵排大树直通着学校门口,就像左右护卫一样,特别的气派。再说前操场的东边,是一道屏风一样的墙,墙的东边是一排排老师们的办公室,每一排办公室前都有树荫,下面都是用砖铺的地面,夏天的时候会有一层苔藓,绿绿的像地毯一样。再往东,北边是锅炉房和浴室,中间有个跷跷板,南边是水房。学生们的教室安排在了假山的北边,以假山为中也有个门洞,门洞上面是白色的墙,红色的星星,顶上有一面国旗。东西两侧各四排平房,我只记得门窗都是油绿色的,教室前后都有黑板,班级小组每周要在后黑板上画海报,东边教室的前面都是核桃树、柿子树,低年级的教室门口有个铁艺的转椅,西边的教室前面是迎春花、刺梅,一到春夏,花开得特别漂亮,学生们围着花丛到处跑,老师们就会在花前照照相,最北面的一排教室是六年级教室,当时特别羡慕他们,因为他们教室的后面就是后操场,课间都可以到后操场去玩,教室的东面是科学宫。后操场是我们升国旗、开大会、做广播操、开运动会的地方。后操场中间是一个400米的跑道,当时是保定市小学校里最大的操场,东边是卫生间和体育老师办公室、器材室,西边是高低杠、单双杠,南边是沙坑,北面是一道墙,墙后面是第十三中学。这就是我印象中的河北小学,现在有时候做梦我都是在那些平房间跑来跑去。</h3> <h3>(图为学校的假山,姚老师和她的学生)</h3> <h3>(图为老师们的运动会)</h3> <h3>(图为教室的门洞)</h3> <h3>(图为教室的前面,花池里种的刺梅和迎春)</h3> <h3>(以上图为老师们的合影)</h3> <h3>(图为当时学校的小卖部)</h3> <h3> 一、二年级的时候,我的班主任是贡喜玲老师,她在我印象中“很厉害”,记忆最深的是有一次上课时我找同学借橡皮,老师说我上课说话,让我背上书包离开教室,当时感觉好冤枉、好丢人,也是因为那次,我再也没有上课时说过话。那时的冬天没有暖气空调,每个教室里有一个炉子,值日的学生每天早上来了和老师一起把炉子点着,老师为学生们在炉子上做热水,有同学感冒的时候会用锅煮醋来熏教室,课间同学们会围着炉子取暖聊天,特别温馨。记得一年级的时候,保定电视台来河北小学选小演员拍电视剧,我和几名同学一起被带到了当时在人民影院对面的保定电视台,一个阿姨说跟我玩过家家,她当妈妈,我当孩子,我还挺高兴,她让我拿一个东西给她,我拿过去了,她就立刻翻脸生气了,我吓懵了,因为从小妈妈从来没有嚷过我,我就站在那里噼里啪啦的掉眼泪,因为害怕,也不敢出声,然后就被莫名其妙的选中了,稀里糊涂的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们拍了四集电视剧《没有水的河流》。记得当时白天去拍电视,晚上回来妈妈给我辅导写作业,那一年期末我语文考了99分,数学100分。一二年级的时候,学校的课间操是贾海军老师带领我们做健美操,在八几年健美操可洋气了,我和几名跳的好同学还被贾老师们抱到假山下面的平台上领操(当时假山周围有栏杆,里面有一圈金鱼池种着睡莲,中间平台上是假山),当时觉得可骄傲了,因为那里是禁止上去的,现在想起来都想笑。</h3> <h3>(图为学校当年对外交流)</h3> <h3> 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换了班主任,由郄英老师来教我们,她在我印象中“很温暖”,记得三年级的时候,她给我们留了一篇作文,命题是《我的妈妈》,我当时就是写了几件真实的事情,第二天郄老师让我在班里读出来,读的时候我看到她眼眶红了,后来这篇作文还被张贴到了前操场的宣传栏里,从此坚定了我写作文的信心,直到高考,作文都是我最不在乎的一题。三年级的时候,我加入了学校的鼓乐队,我的乐器是小鼓,乐队里还有大鼓,长号、圆号等等,当年是大队辅导员魏浩然老师教我们,他手风琴弹的特别好,让我一直很仰慕,我们平时会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在后操场一遍又一遍的练习,每次有活动,我们就会换上白色的鼓乐队服装,背上乐器,站的整整齐齐的奏乐,特别兴奋。那时我的美术老师就是现在的校长武文革老师,他的画是我很喜欢却无法临摹的,那时他为了让课堂更生动,学生们更感兴趣,自己制作了很多教具,总觉得他有种艺术家的气质,让我很是崇拜,为此,我还特意去青少年宫报了美术班,学习素描和国画,想提高下自己的功底,成为武老师的得意门生,结果证明……我与美术无缘。记得小学的前三年我挺忙的,好像还在学校跟着朱老师学电子琴、舞蹈,跟着万老师参加学校的合唱团,不过现在特能理解妈妈,我想,现在的我估计也会这样要求我自己的孩子,可以不精,但要样样都懂。记得那年我们增加了地理课和自然课,最爱上后操场东边的小院去,那里当时门洞上有个牌子叫“科学宫”,那里就像一个魔法宫殿,而魔法师就是张国成老师,记得张老师很喜欢养猫,他的课最有意思,一会能把灯泡变亮,一会能让木棍转动,在“科学宫”里有许许多多他自己制作的教具,特别吸引我,最神奇的是那个在前院东边花池里的气象站,好像当时有个气象小分队,许多同学按时去那里观察记录。</h3> <h3>(图为许静参加鼓乐队)</h3> <h3>(图为河北小学的鼓乐队)</h3> <h3>(图为科学宫)</h3> <h3>(图为张国成老师做的气象站)</h3> <h3>(图为三年级集体照)</h3> <h3>(图为下过雪的校园)</h3> <h3> 四年级的时候,我们换成了李凤英老师当班主任,她在我印象中“很严厉”,班里除了成绩特别好的同学,好像都很怕她,严师出高徒嘛,所以我们这班学生也都很优秀。四年级印象最深的就是学校的教室塌了,其他的房子被评为了危房,学生们都暂时搬到了华北电力大学去上课,而我,离开了我们四班,转到了前卫路小学,直到六年级毕业考试前,我又转回了河北小学的新教学楼,也就是现在这座教学楼,当时感觉这个楼设计的挺好,成U字型,就像妈妈张开双手的怀抱一样,我们这届应该是有史以来最惨的一届,因为我们是有史以来唯一一届升初中考试考了两次的。六年级毕业后,我们这64个人的六四班彻底解散,有几个同学和我一起考入了对面的第三中学,有的同学直到大学毕业,再也没有见过。大学期间,我们组织过一次同学聚会,当时有十来名同学一起去看毕业班老师,同学间多年没见面也没有陌生感,聊的特别开心。<br></h3> <h3>(图为六年级毕业照)</h3> <h3>(以上图为学校当年的一些活动)</h3> <h3>(图为庆元旦)</h3> <h3> 中学的六年里,学校在河小的对面,每次上下学都是和妈妈一起走,河北小学是我每天必去的地方,学校的老师都说我像妈妈的小尾巴,暑假的时候会和妈妈出去旅游,寒假的时候当然就是准备过年、过年和拜年。感触最深的就是,作为一名老师的孩子,你从来不会寂寞,因为除了平时上学的时候你会和家长同步,你放假的时候家长也放假,不可能有机会独自去找同学玩耍。临高考前,我又离开了班级去了天津,因为户口的关系,我在天津参加的高考,考了一圈又考回了河北农业大学,本以为无论怎样也算是离开了五四路,可没想到,只要没课了,就想去河北小学转一圈,接妈妈回家。记得有一次我进学校,门口值周的小朋友很严肃的问我:“你的红领巾呢?”当时我是哭笑不得,只好说我忘带了,来找老师。研究生的时候,我又辗转到了五四路上,上了河北大学,这条两边种满槐树的五四路,每到春天的时候花香一路,每到夏天绿叶成荫,每到秋天落叶飞舞,每到冬天白雪挂枝头,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熟悉,让我足足的欣赏了20余年,也就是这条漂亮的路,伴着我成长了20余年。上了班、结了婚以后,时间少了,去河北小学的机会也更少了,但每次路过,我都要朝里面望一望,看看那座教学楼,就是感觉那是一个很亲切的地方,在那里留下了我太多的记忆,也留下了我前半生的点点滴滴。</h3> <h3>(图为五四路的大槐树)</h3> <h3> 直到2015年底,我们六四班的马清源同学建立了“一个都不能少-河北小学六四班”的微信群,我们这些“七零八落”的孩子们又找到了班集体,在感动与激动的同时,好多同学陆陆续续的加入群里,我们对照着儿时的合影,将班里64名同学找回了54位,我们一次又一次的聚会,让大家回想起儿时的故事。虽然与三年级的照片对比,我们现在多了沧桑,添了皱纹、长了肥肉、少了头发、还多了孩子与家人,但是我们坐在一起,回忆起上学时的那些事,是那样开心,那样亲切,因为在所有的学习生涯中,小学同学是在一起时间最长的,感情最深的,也是最纯的。今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见到了郄老师,站在学校门口聊了好久,老师问了好多同学的近况,对我们很是想念,有次同学聚会,我用手机与老师现场视频,老师还能挨个的认出我们,当时特别激动,真想还回到那间平房教室,坐在小椅子上,再认真的听一节她讲的课。</h3> <h3>(以上图为近几年四班聚会照片)</h3> <h3>(图为许静和敬爱的郄英老师)</h3> <h3> 时光荏苒,似水流年,三十年前我们迈进河北小学,三十年后我们仍能相遇在一起,我的学校,我的老师,我的教室,我的同学,都依旧那样熟悉,都说事过境迁,物是人非,可我觉得,河小,在我那份河小的情怀中,一直是岁月静好,从未改变,六四班,只要时光不老,我们永远不散……</h3><div>【母校70年校庆之际,很有幸我亲眼见证了它将近35年,无以为报,只能将自己珍藏的照片及忆起的点点滴滴献给我的母校,希望我的母校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辉煌,更希望自己能有幸见证母校的百年校庆。】</div> <h3>(图为许静近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