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7年8月24日,是个好日子。这天,天高云淡,秋高气爽。在辽宁省抚顺市七五届知青赴昭盟上山下乡42周年的日子里,当年在昭乌达盟翁牛特旗五分地公社东山大队插队的24名抚顺知青满怀激动的心情和望眼欲穿的渴望,经过数年时间的酝酿,终于于当天21点30分踏上了返乡省亲的路程。</h3> <h3> 年已花甲的知青们抑制不住返乡省亲的冲动,早早就前往集合地点,有的竟然提前了三个小时。知青季荣和因为家中事务未能参加返乡活动。他在微信群里哽咽着与大家道别,祝大家一路平安,请求大家代他向东山村的父老乡亲问好。</h3> <h3> 知青们在沈阳站乘坐23点55分的K7364次列车。上车后,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饮酒、打牌,娱乐至25日晨四点多钟,欢乐之情溢于言表。</h3> <h3> 25日上午大家在赤峰下车后,从锦州和天津提前出发到达的马宏民、张桂兰两名知青早已等候在车站。随之,大家乘坐二人事先联系好的旅游大巴于25日下午2点到达翁牛特旗旗委所在地——乌丹。</h3> <h3> 万般思绪理不尽,有钱难买人间情。一下车,当即受到居住在乌丹的原东山大队民兵营长、当年知青的老朋友、现已是著名成功人士的薛云龙先生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h3><h3> 薛云龙先生一家人当年是乌丹的下放户,在东山大队的日子里,恰逢抚顺知青插队,王淑玲、李亚琴等几名女知青曾在他的家里居住,他的老人和兄弟姊妹与抚顺知青相处的融洽亲密,就像一家人一样,建立了深厚的情谊,长期保持密切联系。</h3><h3> 在薛云龙先生周到、细致的安排下,大家入住乌丹高档的泰福轩宾馆,游览了风光奇美的星级荷花池景区。</h3><h3> 这是薛云龙先生在车门处与下车的知青们一一握手欢迎。</h3> <h3> 这是部分知青在宾馆大厅的合影。</h3> <h3> 这个荷花池正处在四面都是沙漠的洼地中间,虽然不到一百亩地的水面,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让红”来形容不太贴切,但来到池边立马就可以看见碧绿的荷叶簇立在池塘内,密密匝匝,几乎布满了池塘的每一个角落。一朵朵盛开的荷花点缀在荷叶的中间,还有若隐若现的无数的尖尖小荷,就如含羞的少女,煞是萌人。在大漠深处有这样一片风光旖旎、空气清新、凉爽湿润的绿洲,着实有些神奇。然而,更为神奇的是,荷花池的东面,仅仅是几步之遥就是与荷花池面积相当的碧绿的芦苇荡,而且芦苇长得比南方水网地区的还要高大、密实,站在芦苇荡边缘望去,这里就像生长着茂密牧草的大草原,给人以无限的惬意与遐想。</h3><h3> 荷花池与芦苇荡天然并肩而生,相互守望成长,而且交相辉映,争奇斗艳,实乃天造地作之合,大自然赐予人间的神奇珠宝!</h3> <h3> 这是抚顺知青王淑玲与昔日的房东薛云龙先生在荷花池景区的合影。</h3> <h3> 这是作者与薛云龙先生在荷花池景区的合影。</h3> <h3> 抚顺知青刘福来与昔日房东吴江大哥的小闺女、如今的美貌成功女士吴秀红攀谈,感慨人生。</h3> <h3> 抚顺知青李亚琴与吴江大哥的女儿吴秀梅依然如四十年前那样亲密无间,无话不说。</h3> <h3> 这是作者与薛云龙先生的两位妻侄女、抚顺知青的老房东吴江的女儿吴秀梅和吴秀红在宾馆大厅的合影。<br></h3> <h3> 当天晚间,薛云龙先生在泰福轩大酒店设宴为知青们接风洗尘。第二故乡的白酒浓烈香甜,父老乡亲情真意切。两口琼浆玉液入肚,更觉第二故乡的温馨。有的知青实在抑制不住自已的感情,流出了激动的泪水。</h3><div> 隆重热烈、丰盛可口的晚宴一直持续到晚间八点多钟,知青们与薛云龙先生和他的亲属在推杯换盏中共叙离别后的思念之情,与乌丹的朋友们在交谈之中品味相见恨晚的深厚情谊。</div> <h3> 薛云龙先生的爱人吴云当年是生产队的妇女队长,是女知青们最要好的东山姊妹。退休后在海南照看孙子。她的侄女吴秀红聪明伶俐,用手机视频把在南国的姑姑与在内蒙古的抚顺知青们联在一起。知青们通过视频与吴云畅叙友情,互致问候,场面十分感人。</h3> <h3> 在酒意微醺之际,薛云龙先生邀请知青们在乌丹一家高档歌厅里引吭高歌,欢聚到夜半时分。</h3> <h3> 当天晚上,知青刘福来实在按耐不住对病中房东夫妇的挂念,和几名知青一起赶到居住在乌丹的吴江大哥家里。当年的吴江大哥是驰骋西拉木伦河两岸有名气的马倌,骑术高强,为人和善,是知青们崇拜的偶像,也是多名知青的房东,与抚顺知青关系十分密切。当时的刘福来虽是个调皮蛋,但与吴江夫妇来往最多,相处最为融洽密切。此时的吴江大哥和妻子都在患病,他们夫妇万万没有想到42年前曾经居住在他家里的知青们会从一千多里地以外的抚顺来看望他。</h3><div> 吴江夫妇二人与抚顺知青心手相牵,相互守望,对知青们热心呵护,关怀备至,倾注了无限的爱心。那个年代里,吴江的家,就是知青们心灵的港湾,就是知青们在东山的家。今日相见,吴江夫妇与知青们一见面,大家都唏嘘不已,感慨万千,止不住地流下了热泪。</div> <h3> 8月26日一大早,薛云龙先生安排大家享用了营养丰富,富有昭盟地方特色而又色香味俱全的高档早餐后,东山村委会邢国军主任派出由当年知青房东邢国树带领的旅游客车就赶到了乌丹来接知青们回家。</h3> <h3> 知青们与邢国树一见面就激动地拥抱在一起。回城后的39年时间,无情的岁月把当年还是风华正茂的知青引领进花甲之年,邢国树大哥自然也苍老了许多。</h3><div> 在向东山村行进的途中,国道两旁大树参天,大田庄稼郁郁葱葱。知青们激动万分地外眺望着既熟悉又陌生的沿途景观,有的知青兴奋得不住的喊叫,车厢里顿时成为沸腾喧嚣的海洋。</div> <h3> 知青们都已经进入了花甲之年,有的知青患有老年性心脏病和高血压,在成行的知青中就有两名脑血栓患者。为了防止发生意外,作者作为当年第一任青年点点长不得不站起来提醒大家,身体欠佳的知青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该服药的赶紧服药。</h3> <h3> 近了,近了, 旅游客车离朝思暮想的第二故乡——东山村越来越近了。激动万分的知青们早就把作者的提醒抛到九霄云外了。大家涨红着脸,狂热的叫喊声络绎不绝。活动组织组的知青们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印有“抚顺知青重返第二故乡看望父老乡亲”的大字条幅悬挂在了车前。</h3><div> 到了,到了,亲爱的父老乡亲们,我们回来了!大家近似于失态地高声喊着、叫着,都不约而同地都站起身来,眼睛睁得大大的,眼神里透露着极度的渴望、极度的兴奋,更多的是真情的湿润……。</div> <h3> 当客车驶进东山村的时候,早就等候在村头的父老乡亲们一拥而上,把客车团团围住,与一一下车的知青们拥抱在一起……开心的笑声、亲昵的喊声和见面后相互拥抱、泣不成声的动人场面交融在一起,汇成了一幅感人肺腑的大爱省亲画面。</h3><div> 久远的约会,无尽的思念。时隔39年,今天终于相见了。不知不觉的、滚烫的泪水在每一位知青和父老乡亲的脸上流淌,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般的圣洁情感顿时化作最为绚丽、最为形象的人间大爱,表现得是那样的淋漓至尽,那样的毫无遮拦。</div> <h3> 知青们打出了从抚顺带来的旗帜,上面清晰地印上了九个大字“忆青春,再启航,圆梦想”。</h3><div> “知青大哥哥,大姐姐们,走啊,咱们回家!”随着村委会主任邢国军的一声令下,众乡亲突然醒悟过来,大家一拥而上,把知青们的行囊装进几辆电动货车里,又把知青们带来的彩色气球悬挂起来,簇拥着知青们一起走向邢国军主任的家里。</div> <h3> 邢国军主任的住宅座落在坐北朝南的缓坡上,宽敞明亮的新式农村房子足有100多平方米,院子也有三亩地大小,院子里外有他的轿车、挂满果实的果树、肥猪簇拥的猪圈、绿油油的菜地,两位彪悍的中年男子把一只刚刚宰杀完的大绵羊炖在热气腾腾的大锅里,诺大的院子里到处弥漫着香喷喷的羊肉味道。</h3> <h3> 邢国军主任是个五十岁左右的汉子,身材魁梧、高大,黢黑的脸庞和大大的眼睛里透露着那种内蒙古人所特有的憨厚朴实、睿智豁达。他对三农情况掌握的透彻全面,聊起来东山村的农牧业生产和长远发展头头是道,信手拈来。</h3><h3> 这是他抱出来还在哭闹的小孙子与知青爷爷奶奶们见面,给欢快热闹的场面增添了一种全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元素。</h3> <h3> 他说,在抚顺知青插队那个时候,我还是个半大孩子。虽然与知青们交往不多,但听长辈们说起来,抚顺知青挺人性,叫人怪想的。他介绍说,东山村现在的人口是3000人,比知青插队那个时候翻了一番儿。现在有12000亩大田。原来是11个生产队,现在是17个组。如今已经看不到以前干打垒的泥土房子和泥土院墙了,全村人家都住上了砖瓦到顶的大房子和红砖大院套了,水泥路面通到家家户户,柏油路面通到国道了,村子里的小学和村委会办公室都已经翻盖一新,村子里有了现代化的文化广场。虽然村子里年人均收入才几千元,但已经有三分之一的人家买了车,不少人家还进城买了房子。</h3> <h3> 香喷喷、烂乎乎的绵羊手把肉端上来了;令人垂涎欲滴的羊血肠端上来了,沁人肺腑的白酒斟满了酒杯……。欢迎知青返乡省亲的宴会开始了。知青们与父老乡亲们围坐在一起,激动万分,心潮澎湃。仿佛每一个知青都有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感慨。作者把亲自组织编写、抚顺知青联谊会出版的《我们的昭盟岁月》和《我们的昭盟情结》两本知青丛书当场捐赠给东山村委会。东山知青“草原之友”微信群的群主刘天红代表知青们向村委会赠送了抚顺特产——煤精艺术雕刻制品和一面大红锦旗。锦旗上金丝线绣成的两排行楷文字尤为引人注目:“刻骨铭心感恩东山父老草原情怀,魂牵梦绕祈盼第二故乡再创辉煌。”</h3> <h3> 尽管事先都告诫自己要淡定、要平和,但每一个知青就是情不自禁难以管控。因为今天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是我们这些42年前还青春年少、如今已经年过花甲的知青们在这里大团圆的日子;是我们这些兄弟姐妹与让我们魂牵梦绕、终身牵挂的父老乡亲重逢的日子;是我们这些两鬓已染霜的老知青们致青春,再起航的日子。</h3> <h3> 是啊,今天的返乡省亲,让人感慨万千。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那时的我们青春年少,热血沸腾,为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远离父母亲人,远离煤都抚顺,来到这里接受再教育,与父老乡亲们一起战天斗地,用稚嫩的肩膀参与了东山村乃至于翁牛特旗的建设与生产的历史重任。42年前,在东山村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有着大草原一般胸怀的父老乡亲接纳了我们,我们同在一块田地里耕耘,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我们忘不了老房东对我们的悉心照料,忘不了大队、小队干部对我们的关怀,忘不了乡亲们家里喷香的散状切糕,更忘不了在我们患病的时候大姨大婶们端来的热乎乎的饸洛面。</h3> <h3> 三年的插队岁月洗礼,强壮了我们的体魄,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升华了我们的精神境界。20多名知青被公社党委选拔担任了大队和生产队的领导,有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知青们没有辜负乡亲们的殷切希望,为了昭乌达草原和东山村美好的今天,流汗也流血。女知青王秀芝在去公社的途中胳膊受重伤,留下终身残疾;时任合勿苏生产队队长的褚福友在带领社员劳动时不幸触电牺牲,至今仍然静卧在东山村这片热土上,实现了自己“生在昭盟跨骏马,死埋草原看红霞”的誓言。</h3><h3> 插队期间受伤留下残疾的女知青王秀芝在丈夫去世不久也参加了这次返乡省亲活动。</h3> <h3> 1978年5月31日,时任东山大队合勿苏生产队队长的抚顺知青褚福友在带领社员给牲口棚上巴泥过程中,不幸触电牺牲,享年仅23岁。这张照片就是他在东山大队插队期间的遗照。</h3> <h3> 今天的返乡省亲,让人感慨万千。回望来路,我们问心无愧。我们出生不久赶上困难时期;上学赶上动乱时期;要工作赶上了下乡时期;工作不久又赶上了国企改革失业下岗,等等。但无论怎样艰难险阻、坎坷崎岖,我们凭借着插队期间练就的强健体魄,顽强的意志、抗挫折的能力和为国分忧的胸襟,坚韧不拔地一路走来,尽职尽责。青春时期,我们为了东山村的美好未来尽了力,中年为国企改革做出牺牲,与同龄人们一起承受了共和国崛起面临的巨大压力。如今,好日子来了。可是,我们东山大队青年点的58名抚顺知青中已经有18人不在人世,尚在人世的仅有40名了。今天回到阔别39年的东山村,我们又沉痛地发现,当年无微不至关心爱护我们的东山大队的郑存珠、王礼、黄振生、董子云,田秀珍等老领导以及邢举、孙书文、宋祥等老队长、老房东也相继作古,让我们实在是痛心疾首!让我们祈祷这18名知青,这些老领导、老队长、老房东们在天堂安好!</h3> <h3> 今天的返乡省亲,让人感慨万千。如今我们期盼的是自身、家人、亲友们的安康。我们更珍惜亲情、乡情和友情。我们要抓住每一个精彩的瞬间,快乐地度过每一个今天。我们要善待自己,善待生命,善待亲情、乡情和友情。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无限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夕阳是陈酿的酒。我们经历了生活的大风大浪,与共和国一起经历了成长期的磨难,不可避免地多了一份洗礼后的沧桑和倦怠,但是也多了一份从容、自信和释怀。我们相信,只要老驥志在千里,总是夕阳无限红。让我们记住那段蹉跎岁月的终身难忘的知青情结,祝福这块我们曾经洒下过鲜血和汗水的土地兴旺繁荣,祝福亲爱的东山村的父老乡亲永远幸福安康!</h3> <h3> 当年的青年点农业生产带队王永庆大哥来了!在那个岁月里,他带领知青们不分春夏秋冬地赶着牛车进山里打柴禾,给知青们修火炕,手把手地教大家养猪,教炊事班的战友们压饸烙面、贴苞米面大饼子……。他是知青们的老师,更是知青们的大哥哥。39年再相见,知青们一拥而上,与他拥抱,欢喜的不得了。</h3> <h3> 烈士后代、当年的公社供销社主任邢风来大叔虽然已经74岁高龄了,与知青们也不太熟络,但他得知抚顺知青到来的消息后,早早就来到了村长家里等候知青们的到来。在酒席上,他的睿智和渊博的知识,让大家受益匪浅。事后还极其热情地把几名知青拉到他的家里居住、就餐,并且每一顿饭都要准备几个下酒菜,都要喝上几盅他珍藏的上好白酒。</h3> <h3> 当年知青们的好朋友、后来曾任第六生产队队长的杨景林来了。当初的杨景林是一位皮肤白皙、儒雅腼腆的高中生,现如今已经是接近花甲之年的老庄稼把式了。黢黑瘦削的脸庞上还能够看得出来当年的高中文化给他留下来的聪明与机智,他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新型农民。酒席上,他与知青大哥哥们杯觥交错,好不酣畅淋漓。晚间,他与妻子和妹妹杨景荣一起又把前去看望他老母亲的9名知青强行留在家中,开怀畅饮至深夜。</h3> <h3> 当年东山大队的赤脚医生焦桂林的遗孀焦大嫂来了。满头灰白的头发,布满褶皱的脸庞,并没有淹没她年轻时候的漂亮与豪爽,更没有磨灭她与抚顺知青之间纯真的情感。她不由分说地把几名知青请到家里,与儿媳妇一起炒菜炖肉烀棒子(玉米棒)。她端着酒杯动情地说:“今天我替焦大哥和你们喝两杯!”</h3> <h3> 当年五队的生产队队长邢凤廷来了,前任村党支部书记杨景军来了,现任村委会副主任董文庆来了,村妇女主任杨春霞来了,村小学校长、当年的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王礼的儿子王海玉来了,众多的乡亲们来了……</h3> <h3> 27日上午,24名知青在邢国军主任、董文庆副主任的带领下,在原村党支部书记杨景军、小学校长王海玉等多位领导和乡亲们的陪同下,乘坐三辆汽车赶往地处西拉木伦河南岸的抚顺知青褚福友烈士的墓地。</h3><div> 褚福友生前衷心可鉴,天地也为之动容。原本晴空万里的天气,在知青们到来的瞬间却阴沉下来。褚福友烈士的墓碑保存完好,墓碑正面镌刻着五个大字:“褚福友之墓”。背面镌刻的碑文依然清晰可辨。内容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褚福友同志,原籍抚顺,下乡知识青年,于一九七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因公牺牲,终年二十三岁。”</div> <h3> 知青们按照家乡的民间习俗,悲恸地给褚福友烈士的坟地上抛撒了大量从家乡带去的祭祀用金元宝,摆上供品;褚福友的生前好友韩德志亲自给他焚烧纸钱;刘忠杰掏出从家乡抚顺带来的白酒,斟满酒杯后摆放在供品台上以示哀悼;几位会吸烟的知青点上几颗香烟供奉在墓碑前……</h3><div> 亲爱的战友褚福友,你在天堂还好吗?今天,我们青年点的24名战友和同学不远千里来看望你来了。我们知道,你是为了昭乌达草原和东山村美好的今天和明天牺牲的,东山村的父老乡亲们没有忘记你,家乡抚顺的父老乡亲们也记得你。你是我们抚顺赴昭盟知青的骄傲,是抚顺人民的骄傲。你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你的名字和知青精神一样,必将永载史册,光照人间!</div> <h3> 青山绿水长留生前浩气,东山热土堪慰在天之灵。大家胸佩白花,庄严肃穆地站立在褚福友烈士的墓前。插队期间曾任东山大队青年点点长的作者代表知青们献上了哀悼词,表达知青战友们对褚福友的悼念与缅怀。随后,知青们集体三鞠躬,并默哀三分钟,表达对战友褚福友的深切怀念。最后,大家有序地把胸前的白花一一献上,展示心意。</h3> <h3> 祭扫褚福友烈士墓后,知青们回到村里又被家家户户的乡亲们拉到家里做客。邢国军主任安排人杀了一口400斤重的大肥猪,内蒙古农村特有的杀猪菜的香味在东山村里徘徊,村委会再一次设宴为知青们饯行。大块肉管吃管添,大碗酒一杯接一杯。那种只有内蒙古民风中才具有的剽悍、豪爽、纯真和善良表现得淋漓至尽,那种草原般的胸怀和纯朴的大爱简直美到了极致。</h3> <h3> 抚顺知青“草原之友”群主刘天红是一位回族知青。当年她曾经被公社党委选拔到板石吐大队任妇女主任,是这次知青返乡省亲活动的组织者。当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宴会进入高潮时,她组织知青们全体起立,指挥大家齐唱一首经过改编的当年歌曲。知青们高亢雄浑而又富有情感的歌曲立即回荡在东山脚下:“喝一口东山的水呀,甜呀甜在心;捧起那东山的土,分呀分外亲。要问我为啥爱得这样深,广阔天地任飞翔,我在农村扎下根……”在场的村委会领导和父老乡亲们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h3> <h3> 饯行宴会结束后,“草原之友”群主刘天红将知青们捐赠给东山村小学的5000元人民币转交给邢国军主任。邢国军主任代表东山村党支部、村委会和小学校的全体师生,向抚顺知青在收入不多、有的生活还比较拮据的情况下还心系第二故乡,捐资助学,关爱孩子们的义举,表示衷心感谢。</h3><h3> 这是部分女知青与邢国军主任夫妇的合影。</h3> <h3> 这是部分知青与董文庆副主任的合影。</h3> <h3> 这是知青与原村党支部书记杨景军等乡亲们的合影。</h3> <h3> 这是知青与东山村小学校长王海玉的合影。</h3> <h3> 这是知青们与杨景林夫妇等乡亲们的合影。</h3> <h3> 当天下午,插队期间曾担任东山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的作者在村委会副主任董文庆和原东山村党支部书记杨景军的陪同下前往莫古奇看望了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郑存珠的遗孀,又看望了同在一个领导班子工作过的时任大队民兵营长的张凤宇,又回东山看望时任大队妇联主任的王秀兰。处在癌症晚期的张凤宇与作者久别重逢,激动万分,感慨万千,二人紧紧拥抱,哽咽着互致问候。重病中的王秀兰认出我们几名抚顺知青时露出了久违的笑容。</h3><h3> 这是作者看望郑存珠遗孀时的情景。</h3> <h3> 这是作者与张凤宇的合影。</h3> <h3> 这是作者与王秀兰和她的女儿杨景荣的合影。</h3> <h3> 这是当年曾任五分地公社板石吐大队民兵营长的抚顺知青宋元成和女知青李亚琴与王秀兰的合影。</h3> <h3> 这是抚顺知青林景江回到自己42年前曾经居住过的老房东的房间感慨万千。</h3> <h3> 28日的清晨,东方的天际刚刚露出鱼肚白,东山村的父老乡亲们就早早起炕给即将踏上归途的知青们准备早饭。有的给知青们压饸烙面,有的做挂面卧鸡蛋,还有的按照知青的意愿烀棒子。邢风来大叔按照民间“上船饺子下船面”的习俗,与老伴儿起大早给住在家里的三位知青包饺子,还准备了六菜一汤,特意把自己珍藏的小酒壶和小酒盅翻出来,按照内蒙古传统的的习俗给大家烫酒、斟酒。那种“滋拉一口酒,吧嗒一口菜”的内蒙古豪放饮酒场景再现了。知青们与邢风来夫妇有着说不完的心里话,唠不完的体己磕……。</h3> <h3> 知青们启程回抚的时间到了。早晨八点,邢国军主任率领父老乡亲们依依不舍地把知青们陆续送到等候的旅游大巴前。乡亲们拉着知青的手,恋恋不舍。知青们的眼里含着泪花,只是哽咽着、机械地与乡亲们一一拥抱告别。</h3><div> 知青们上车后,邢国军主任和众乡亲簇拥在旅游大巴周围,粗犷地大声喊道:“东山就是抚顺知青的家,你们要常回家看看呐!”</div><div> 知青们实在抑制不住奔腾在内心的、汹涌澎湃的情感,大家在挥手向乡亲们告别,大声喊着:“乡亲们,我们还会回来的!”滚烫的泪水在每一个知青的脸颊上无声地流淌着,流淌着……。</div><div> 再见了!我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东山村;再见了!这片承载了我青春梦想并为之流血流汗的热土;再见了!我刻骨铭心爱着你们的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