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九六七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三线建设,父辈们(三线建设者,史称“三线人”)拖着年幼的儿女从辽宁等重工业城市背井离乡南下四川简阳,在烂泥沟里筹建四川空气压缩机厂,在那个年代为了保密,工厂对外没有名字,只有一个信箱号——简阳7号信箱。</h3><div> 工厂厂区外是庞大的生活区,先后建有37幢家属楼,住有职工、家属近万人。这里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缩影,所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学校、医院、银行、食堂、电影院、工会俱乐部、商店、菜市等等。父辈们很多都是举家迁入,从陌生到生根,在生活区内在一个套间里一住几十年,有的从未搬过家。父辈们是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有多少父辈都已长眠在这为之奋斗一生异地他乡。这里足足消耗了三线人两三代人的青春。</div><div> 今天,为了国家建设需要(迎宾大道的修建),父辈们又将面临离开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家园再次搬迁,但他们没有怨言,有的只是浓浓几十年不舍的邻里情和那淡淡的离家的伤感,纵有万般不舍,泪往心里流,一切为了国家建设毅然接受搬迁。</div> <h3> 这一片,有红砖红瓦的老楼,那是六十年代父辈们建厂时建成的,也有灰墙的“高楼”,那是八十年代修建的专家、干部楼以及九十年代职工的集资建房。</h3><div> 这一片,记载了他们几十年的生活,也承载了他们几十年的记忆。</div><div> 这一片,十七幢家属楼,764户家庭,2000多人,搬迁!</div><div> 这一片,明天依旧在,那是在我们心中永远无法拆除的记忆!</div><div> 虽然明天,它们将变成一片瓦砾,但它会立刻成为宽阔的迎宾大道,那是它的重生。</div> <h3> 在林荫中矗立了五十年,告别总是苦涩的……</h3><div> 在风雨中坚守了这么多年,是时候说再见了……</div> <h3> 匆匆搬离自己的家园,心情是五味杂陈的……</h3> <h3> 那些花,那些藤蔓,那些路边的野草,</h3><div> 都在诉说着不舍。</div> <h3> 最后一次静静地坐下来,与老姐妹再摆摆家常,诉说离别之情。</h3> <h3> 蛛网般的线,诉说着沧桑;</h3><div> 斑驳的红砖,记录了年代。</div> <h3> 行色匆匆的人们,告别家园;</h3><div> 白发的老人,不舍离开。</div> <h3> 背上背包,默默离开;</h3><div> 回首,让我再看你一眼……</div> <h3> 忙碌的搬迁中的住户,纵有千般不舍,也要尽快搬家,支持市政建设。</h3> <h3> 与你相邻几十年,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h3> <h3> 曾经的“专家楼”,记载了那一代老三线人一生的付出与奉献。</h3> <h3> 刚刚“服役”二十多年,就要说永别了……</h3><div> 而楼前的车水马龙,则是它最后的辉煌……</div> <h3> 耸立的水塔,见证了这一片的兴衰,却见证不了这一片的重生。</h3> <h3> 拥挤的车辆,搬走了这一片家园,却搬走不了这一片的记忆。</h3> <h3> 大包小包,包裹着“家”/凝重的神情,书写着不舍/相互的道别,弥漫着离愁。</h3> <h3> 也许,当年父辈也是这样带着我们离开家来到这里,</h3><div> 现在,我们又这样带着孩子离开家园……</div> <h3> 五十年前,父辈们背着、抱着、牵着我们,为了支援三线建设,举家从沈阳搬迁到这里,今天,因国家建设需要,您再次领着四世同堂的我们,踏上搬迁征程。</h3><div> 那个大大的“拆”字深深刺痛我们的心,但欢笑依然泛起在全家人的脸上,因为我们相信,新的家园会更好。</div> <h3> 搬迁了,快要离别了,几十年的邻里们邀约起来摆一个坝坝宴。</h3><div> 友好相邻这么多年, 总有那么多不舍,总有那么多话还要对你说,那就把酒告别吧</div> <h3> 扶老携幼,几代三线人,生活几十年,即将离别,合个影,留个念。</h3> <h3> 她们是三线建设的第二代人,跟随父辈们乘同一列列车入川,同住一个生活区几十年,儿时的玩伴、读书的同窗、参加工作的同事,一起把青春献给三线。</h3><div> 今天,她们将带着三线的三、四代人再次搬迁,各奔东西,何时能再见……</div> <h3> 姐妹们,咱今天不流泪,咱笑着告别。</h3> <h3> 共同举杯,相互告别,酒中几十年邻里情;</h3><div> 共同祝愿,明天更好,祈望未来前程似锦!</div> <h3>摄影: 摄哥、摄狼、披着狼皮的羊元帅</h3><h3>文字: 披着狼皮的羊元帅、摄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