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场修行

玲梅

<h3>就在教师节那天,就在我们身边,发生了一起人间惨剧。</h3><h3>在高邮蝶园路的清华园小区的一间车库里,一个上高二的男孩夜里11点多,趁母亲熟睡,用刀把自己的妈妈砍成了重伤,究其原因,仅仅因为上网遭拒,被拔网线,儿子就对妈妈痛下杀手,当场这个妈妈的脸部、手部多处被砍伤,伤情危重。这一消息实在令人难以置信,扼腕长叹!</h3> <h3>这起恶性事件,固然令人震惊,但这个事件留给家庭、学校、社会的应当更多的是反思与行动,而非一时的悲愤。</h3><div>从这件事情上看,应该不仅仅是因为孩子上网遭拒,而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后果,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皆有严重缺失。</div> <h3>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家长过分呵护,接送孩子上学,一日三餐变着花样做,衣服多是品牌专卖,孩子根本无须操心。</h3><h3>这家人家就是因为家距离学校远,为了节约孩子上学的路程,特地又在学校附近租了这间车库,妈妈还专门为了儿子陪读。</h3><h3>再苦不能苦孩子是现在某些家长们的观念,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过分的自我牺性,这样会使得孩子认为别人都是为他而存在,导致孩孑缺乏责任意识,孩子责任感的缺失,应该多半是大人的责任,是大人们不正确的教育方式造成的。</h3> <h3>做父母的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我倾注了全部的爱心,怎么会遭遇孩子的冷漠?孩子的不理解?</h3><h3>这也许与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概念相吻合,就是"边际效应递减"。这个概念告诉我们:我们向往某事物时,情绪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情感体验也越为强烈,但是,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应该珍惜自己的爱心,对孩子的爱,不要停留在溺爱上,更多的时候,要深深地珍藏在自己的心底。</h3><h3>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光有爱是不够的,需要理智的爱,明智的爱。</h3> <h3>这个孩子由于伤了自己的母亲,就算法律不惩罚他,他也应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而她的母亲,此时心里的伤痛肯定比身体的伤痛还要痛彻心扉。希望更多的父母能通过这个事件引以为鉴。</h3><h3><br></h3> <h3>本该善良天真的小孩却拿起刀对准自己的家人,究竟是谁之过?</h3><h3>家庭吗?如果家庭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更好的教养,大概也不至于此。社会吗?现在这个社会的黑暗面己浸入了这些"白纸"一样的小孩,影视暴力情节不能不说是罪魁祸首。学校吗?学校为了追逐高考升学率,必然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而教师为提高成绩,又必然更加严格要求学生。层层加码之下,学生真是苦不堪言,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反思的。</h3><h3>教育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要对孩子的知识、能力、心理等全面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心智健康的小孩。</h3><h3>其实,现在的孩子学得太难了,有的是一辈子都用不上的知识,有什么价值?教育应该让孩子有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那他即使考不上名牌大学,也会有健康、幸福的人生。</h3> <h3>有一句话可能误导了做父母的,甚至误导了教育界。那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造成了做父母的,甚至整个教育界,在教育上"拔苗助长"。</h3><h3>有些家长听说人家孩子上什么培训班,自己孩子也跟着一起上。特别吃香的是"奥数"培训,连家长自己都不懂的"奥数",却不顾一切地送孩子上这种培训班,买有关的奥数辅导材料。</h3><h3>父母们望孑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己使家庭教育偏离了方向。父母把自己没实现的,没做成的都转而寄望于孩子来完成。</h3> <h3>不少父母过多关心的是孩子学习,只要考出好成绩,只要有了高分数就被看作是好孩子。事实上,影响孩子终生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起着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乐,是受人欢迎,尊重,而不是知识学问。<br></h3> <h3>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家长关心孩子应该有所分工,老师侧重教育,家长侧重教养;老师侧重文化,家长侧重文明,两种角色不能混为一谈。</h3><h3>由于社会普遍关注的是学校教育,很多父母也常常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父母更多的考虑也是学校教育,忽视了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h3><h3><br></h3> <h3>俗话说:三岁看长,七岁看老,孩子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父母,所以家庭教育的影响不可忽视。<br></h3><div>教育孩子做人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家庭教育是自我教育,一定要明确父母的言传身教永远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div><div>我们做父母的既不能过度关心,过度照顾,也不可过于限制,过于干涉,这样会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阻碍了孩子潜能的释放。</div> <h3>这个事件里的母亲是个全职妈妈,她自以为她把全部的爱给了孩子,却没想到会伤在自己孩子手上。</h3><h3>她也许希望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能够出人头地,干出一番大事业来,获得幸福的人生。可她没想到她这种"我让你不上网,你就非得去学习",这种居高临下地对待孩子,使孩子感到一种人格的不平等。于是关注变成了掌控,爱变成了伤害。</h3><h3>孩子认为你整天盯着他,只要他不学习,你就要去劝他,去烦他,他讨厌这种唠唠叨叨,没一点自由的生活,他认为妈妈是为了自己,为了面子,为了有个有出息的儿子,以后有个靠山。孩子以为他的学习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家长而学。</h3><div>我想对这位妈妈说,别做全职妈妈,特别不能陪读,你还是应该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生活,别以孩子为中心,应该以自已为中心的生活,别为了孩子失去自我,同时也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他自由地成长,享受属于他这个年龄的生活。你可以用理性的母爱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如果你不想要孩子做什么,身体力行,坚持几年如一日,一定有用。相信只有身教最有用,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正确引导孩子,教育孩子。</div><div>我还想对这个孩子的父亲说,家庭教育不单单是母亲的事,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也不可缺失。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可见父亲对教育孩子的影响力,工作再忙,做父亲的也应尽可能抽出时间,陪孩子一起吃个饭,多听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说说心理话。聆听是最好的沟通,尤其是对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不要没有耐心,无法接纳孩子,要真心听孩子的倾诉,少用粗俗而又无效的打骂教育方式。通过换位思考,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忧愁和难处,让家长知道孩子的孤单与压抑。</div> <h3>都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做父母的如果能够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让自己的一举一动给孩子以好的示范,那将随时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h3><h3>如果父母自己喜欢看书,则要求孩子看书,孩子会欣然接受意见。否则,他会说:"自己不看书,打麻将,还总要别人整天看书写作业。"可见生活中的这些细枝末节对塑造孩子的个性、人格、文化品位和价值观的重要性。</h3><h3>一个学习型的家庭,父母与孩子是共同成长,甚至相互影响的,父母的成长和孩子的成长一样,是没有止境的过程。父母的不断进步,不断学习,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形而深刻的。</h3> <h3>真希望时间可以倒流,这样可以弥补缺憾,但那是不可能的。</h3><div>只有反思过去,学会珍惜当下,学会感恩和努力,让明天过的更好,令人生的遗憾尽量减少。</div><div><br></div><div><br></div> <h3>最后,我希望我们做家长的,去爱孩子本来的样子,而不是去爱我们要求的样子。<br></h3><h3>育人先育己,育己后育人。我们家长一定要做好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言行,用你的做人、做事的态度和行为,去影响孩子,去言传身教。</h3><h3>既然我们不能代替孩子成长,那就教会孩子做一个成功的人,教会孩子学会追求自己的目标,以及享受达到目标以后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让孩子获得真正的幸福。</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