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节点城市的新地标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建筑及景观创作设计

创享新印象

<h3>&quot;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 &quot;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元首达成共识的国家战略项目。占地5.28平方公里,其中中方区域3.43平方公里,哈方区域1.85平方公里。在双方地块最宽的中间部位。开辟了一条沟通两国、总宽达60米的通道,其中含车行道及绿化带和人流广场。中心沿中哈界河横跨中哈两个国家,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的首个跨境边境合作区,也是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区域经贸合作的一个示范区。 2012年4月18日,合作中心建成区已经正式运营。</h3> <h3>由中方建筑师王元新主持主创,新疆印象建设规划设计研究院中标并完成的合作中心起步期的两国间连接通道、中方园区滨湖河景观带及合作中心联检大厅、迎宾国礼广场等设计彰显了&quot;中国风、新疆情&quot;的主题创作思路。</h3> <h3>开放的国门,流金的通道(国门) </h3><h3>表现手法:中哈文化融合构成新的文化元素而体现出霍尔果斯中哈合作中心双方国门的特色。</h3><h3>景观典型:中哈霍尔果斯合作区两国连接通道标志塔,以&quot;开放的国门,流金的通道&quot;为设计理念。兼顾两国的文化、艺术、审美情趣,满足两国想要通过标志塔来表达本国的思想、文化信息与诉求。高度18.81米,纪念1881年两国正式通商;巨大的&quot;H&quot;造型有如长城垛口,也像古代钱币,体现出&quot;和平、和谐、合作&quot;的霍尔果斯精神。</h3> <h3>中国情结,霍尔果斯印象</h3><h3>表现手法:用中国文化元素作为整个区域景观设计的主体文化元素展现出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大国形象。</h3><h3><br /></h3> <h3>景观典型: 位于中哈霍尔果斯边境合作区门户联检大厅前的迎宾国礼广场,采用下沉式中国结构图的聚宝盆形态;广场中央为中国结旱喷泉;两侧为两组四段圆弧状钢木结构中国红游廊,犹如一对展开的双臂,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中外游客。</h3> <h3>一河贯园区,演绎新丝路</h3><h3>表现手法:将新疆地域文化特征融入景观设计,标志着新疆走向世界。</h3><h3>景观典型:整个河段景观配合四大功能分区,也按照&quot;兴、动、趣、静&quot;四个主题分别塑造不同的意境,展现别具一格的新疆地域文化。</h3><h3>兴活力之水,生机口岸。以开阔的庆典广场、几何形态的环状水面、标志性的国际会议中心以及挺拔的高层建筑塑造国门形象与现代商务中心。以水为内涵,方圆兼备,体现合作中心在天圆地方之间,像水一样吸取活力,焕发生机,敛聚财富。</h3><h3> 动流动之水,繁华街市。以中式建筑小品景观亭、廊、水榭为题材,巧妙运用中国元素,将流动的水系形成带状景观空间,中央大道东侧为绿带和商贸服务建筑,西侧为由中小体量建筑形成的连续建筑群体,体验街市的流动、繁华景象。</h3><h3>趣浪漫之水,闲趣园林。塑造新疆伊犁哈萨克风情为主题空间的休闲风情园,充分展现伊犁河谷地域文化特色,使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享受到别具一格的休闲生活和浪漫风情。</h3><h3>静恬静之水,回归自然。水系纵向贯穿,形成带状绿化空间,这里人流相对稀少,利用水系为物流园区增添一些柔软的情调,达到返璞归真,宁静致远的自然效果。</h3> <h3>中哈两国文化元素的浮雕墙。</h3> <h3>&quot;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 &quot;连接通道标志塔落成以后,不仅已成为中国伊犁霍尔果斯市国门的标志,也成为现代丝绸之路上中哈两国共同拥有、共同见证、合作与友谊的地标;同时在现代建筑艺术与建筑文化的创新与融合上,也提供了一个实例。前去&quot;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quot;的各国人员,无不以到此塔下摄影留念为荣。此项目2012年获得了第二届国际景观设计大赛艾景奖金奖。</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