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星星

朱心怡

<h3>教学辅助工具只能有利于课堂进程,而不应该成为"鸡肋"。教学辅助工具包括:教学课件,夹在课本里的教学设计,一些视频、音频。作为新老师,课本上写满所有要说的每一句话,是我备课的时候必须写好的,还必须写得工整,就怕脑子一空,接不住后面要上的内容了。深怕上课的时候哪句话给说漏了,哪个词用错了。</h3><h3>当然这也是我个人的原因,知道我的都明白我是个怎样的人,上学的时候就没敢举手发过几次言,经常开小差被老师叫到起来回答问题,于是剩下的课就全站着。在小学的时候管过纪律,我就记得当时每回我管纪律,我就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下"评批"两个字,写完之后意识到写反了,再擦去一个字补上,然而我又不敢惹到谁,先写几个同学的名字,但又在临近下课的时候把能擦的都擦了免得留下仇人。</h3><h3>我没经历过什么大场面,班里的班长几句话能给全班都说安静了,但我这个当"老师"的一进班里,更吵了。</h3><h3>这是我童年时留下的祸根,使得现在我一直不知道该怎么装作很严肃的样子。教室外有什么响动,我自己都忍不住发笑,别提孩子们了。同伴经常说孩子们管不住,太吵。我就回忆,他们现在这样子不就是我以前么。吵吵闹闹才像孩子,拌拌嘴吵吵架,如果一直像我这样安安静静地,日后回忆起来都好像没有什么可以回味的趣味了。</h3><h3>我曾想装作严肃的样子,想用自己的一点点威慑力镇住他们,可是我也知道那不是我自己,而且我好像分不清楚什么时候该严肃,什么时候该亲切一些,我想对每个孩子都好,毕竟我感觉他们每个人都有非常优秀的一方面,我也知道就连班上一个不学习的孩子,他的责任心是有多么地强烈,班上一个数学能不及格的孩子,他却能在下课的时候跟我滔滔不绝地讲着上课我讲到其中一个小点并由此抒发他自己的感受。一个贪玩的孩子却能在某一天跟我很认真地说一句对不起。还有一个看着就很聪慧的孩子,他虽然不写我布置的作业,却总能遇到一些难度大的问题而讲出一堆很有道理的东西。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地可爱,他们绝对不是注意力不集中,或是多动,或是有什么问题,我并不认为他们有什么特别的问题。可能他在做着自己所喜欢的事情,可能这个时候我在讲着他早就懂的东西,或者我的教学方式有点问题,没有能够吸引住他们。</h3><h3>所以我觉得,以前的这批教师很厉害,三尺讲台,一根粉笔,一块黑板,所有的知识全都装在脑袋里,什么时候该拿出来,什么知识该教,怎样教,全在老师的脑子里。那时候没有多媒体课件,没有网络,老师凭借一张嘴可以胜过相声演员,胜过演说家,三寸不烂之舌,连续几节课,一个小小的知识点,可以讲出花来,讲到天南地北,讲到九霄云外,又能巧妙地拉回来。再看此时的学生,眼睛铜铃般大,盯着老师,而回过神来,已经下课了。</h3><h3>我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是怎样的魔力,能不能传授给我一点。现在我才知道,只有自己脑袋里装的东西越多,书上附的东西才会越少,讲得才会越精彩。我也终于能够懂得"授人以渔"的重要性,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知识,更何况术业有专攻,孩子们自身的知识也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但是教人方法还得自己是踏实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能成为自己不去学习的借口。</h3><h3>孩子们喜欢听故事,我也很喜欢听,我最讨厌老师讲着枯燥的知识点,即使这些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考试要考的呀,但是多年之后呢,曾经看过的听过的学过的东西都差不多忘记了,那么剩下的东西到底都是些什么呢?哪些东西还会在时间里不锐减反而记忆犹新呢?我想是思想,是思路,是一个有启发性的点子,是一句醍醐灌顶的话,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而绝非这道题当年是怎么做出来的。</h3><h3>一直以来看到现在的小学生们背着比自己还要大的书包,进学校学知识学文化。学习这些东西确实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这些基础的东西绝不会这么多。我还记得谁说过一句话,你可以质疑,但是你必须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知道很多老师都深陷考试制度,想少布置作业,怎么不想,孩子们少做点作业自己就能少批一些了。但是不让他们做作业,不逼着他们做一些事情,他们绝对不会去做,这样的后果就是考试成绩不好,那么教师自己的脸上就会无光,人比人气死人哪。但是我真的看不出来这些考试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能够让他们更喜欢学习么。反正我是讨厌过多的作业和考试。考试的存在是个好事,公平、省心。但是这是低效而不全面的评价。</h3><h3>减负有必要,但是减负之下必须高效。评价也必须全面,减负省心的是学生,当教师的其实更费力。我们的网络技术如此发达,为什么不能做到给予每个学生一对一的高效地反馈呢?孩子们的精力有限,注意力也有限。课堂的教学不会随着网络的发达而丢失,教师这个职业更不会丢,反而会趋向于精。</h3><h3>我赞赏一些学校的举措,我们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哪怕他在某一方面真的不行,但这绝对不能成为他自我发展的阻碍。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天地,一辈子很短,童年也很短,乐观地去面对每一次的挫折,视之为挑战与磨砺。培养一个习惯,养成好的品德,小学是基础,地基不是比谁打得高、打得厚,而是比谁打得坚定。</h3><h3>为每一个孩子计划出属于他自己的一份课程表,因材施教绝不是一句口号。从更高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的根源。事出有因,从根究底。学校的围墙只是"围墙",而不是划分学习与不学习的界限。</h3><h3>深知作为一线教师的使命,也深知重担很快就会真正地压在我的肩膀上,我不能去想象未来,但我必须加倍努力,为孩子的生命着想,也为教育的明天着想。</h3><h3>谨此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