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莫言,一个小学毕业生,得了诺贝尔奖,借用郭德刚的话:我们教育界,是该哭呢还是该哭呢?这是我在一篇博客上看到的一句话。</p><p class="ql-block"> 确实,从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针对他的争议声一直不绝于耳。虽然我也不认为他是中国最好的作家,但只读过五年书的莫言,却能游刃有余地运用现代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从《透明的红萝卜》、《丰乳肥臀》,到《生死疲劳》、《蛙》等几十部作品的问世,都可以证明他是中国最有实力的作家之一。</p><p class="ql-block"> 虽然早已在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作品中,接触到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但面对《莫言文集》里的二十部作品,我读着还是感觉头大。这种写作手法表现出来的神秘、怪诞、超自然现象,被运用于记实旧时的高密农村,无疑是另类的,让很多人难以接受的。</p><p class="ql-block"> 在与朋友的交流中,有人认为莫言丑化了中国农村,表现了国人的愚昧落后,而更多的人则为他的真实叫好。我的疑惑却是,这些以农村为题材的作品,几乎都根植于他生活的那片土地,那是口深不可测的井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p><p class="ql-block"> 就是在这样的疑惑里,我与闺蜜们走进了高密东北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八月深秋,广阔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它们都是活生生的灵物。它们根扎黑土,受日精月华,得雨露滋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p><p class="ql-block"> 这是莫言在小说《红高粱》中对红高梁的描写。时近中秋的红缨子高粱,还没有红艳艳的颗粒饱满、枝头压弯的景象,然而,那连绵不断的成片的高粱地,仍让我们很兴奋。</p><p class="ql-block"> 这种红缨子高粱,俗称红梁,是茅台镇酱香型白酒的酿酒原料,有了它,茅台镇酱酒才有了纯正酱香味。高密的三千多亩高梁,除了用来酿造当地的三十里红高粱酒外,都提供给了贵州酒厂,所以村民的收入是颇为可观的。</p> <h3> 2013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首部作品改编电视剧《红高粱》,不仅在高密沙子口村的高粱地里实景打造"单家大院",还在孙家村口取景。目前,随着这部电视剧的热播,山东高密东北乡被命名为 "红高粱影视基地", 电视剧拍摄所建的花脖子山寨、单家大院、十八里坡、莫言旧居等景点已成为高密游的看点。</h3> <h3> 花脖子山寨门楼旁的值勤兵丁塑像,惟妙惟肖。</h3> <h3> 五面寄予着中榜、桃花运、平安、如意、福寿的大鼓,在廊下随风转动的风车和悬挂的卡通人物风铃声里,被游人们欢快地敲响。</h3> <h3> 土匪窝门前的练兵场。</h3> <h3> 走进这所毫不起眼的黄色房子,里面则别有一番洞天了。</h3> <h3> 里面十分灰暗,但很宽敞,摆放着简单的道具。</h3> <h3> 走出门,对面是座宽大的擂台。</h3> <h3> 站在瞭望塔上,山寨的风光一览无余。</h3> <p class="ql-block"> 情景剧演得着实不错。演员与邀请的现场群众演员配合默契,掀起阵阵掌声。</p><p class="ql-block"> 烧酒大师傅罗汉被汉奸出卖被捕。汉奸召集村民来看枪决罗汉。九儿来为罗汉送行。罗汉临危不惧,高歌并壮言"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汗"。汉奸鞭打罗汉并宣布执行枪决。抗日游击队打死了日本鬼子兵。汉奸被捉。日本军官被群众怒打。九儿被一个苏醒过来的日本兵打死。</p> <h3> 单家大院,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四合院,《红高粱》的传奇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当年,莫言与单家是近邻,在《红高粱家族》里,莫言把单家二少奶奶塑造成"我奶奶"形象。其实,单家大院早在明清年间已坍塌成瓦砾碎屑,直到2013年,随着电视剧《红高粱》的开拍,单家大院被复制成明清大宅院风格,和其它片场布景一道,引中外无数媒体游客前来参观,单家大院第一次广为天下人熟知。</h3> <h3> 在单家书房,我坐下来沾点儿文人气儿。</h3> <h3> 大型陶艺民众情景组合群雕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这组取材于清朝马益著的《庄农日用杂字》的群雕,由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傅绍相先生和陶艺家蔡杰先生策划创意,经陶艺技术人员历时2个月手工捏制和1200度窑炉高温烧制而成。</h3> <h3> 我注意到了这两组作品,应该与莫言的《丰乳肥臀》有关。果然,是他笔下塑造的母亲形象。</h3> <h3>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莫言借用诗经里的这句话,为他的忘年交刘铁飞的画展作序,可见感情之深厚。近十几年来,刘铁飞把红高粱用油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莫言对这些油画极其推崇,称其"表现出了高密东北乡的神韵。"并亲笔题写了展览名称:柔情红高粱。</h3> <h3> 这幅油画《归》,被莫言认为"那女子,是我们东北乡的娘,似乎正走向永恒。"</h3><h3> 这几年,随着"莫言热"的升温,刘铁龙的作品价值也被重新定位,专家认为此画价值已过百万。</h3> <h3> 油画《根》。</h3> <h3> 油画《大地红高梁》。</h3> <h3> 三十里红酒,是莫言在小说《红高粱》里虚构出来的一种酒。现在,成了高密的畅销酒。</h3> <h3> 扑灰年画、茂腔、剪纸和聂家庄泥塑,是高密东北乡的民艺四宝。这是聂家庄泥塑。</h3> <h3> 大红的绸缎,大红的灯笼,悦耳的婚庆音乐,结婚啦。</h3> <h3> 看到这只蝗虫,能想到莫言的一部作品吗?《红蝗》。</h3> <h3> 到处都有风铃。许你一方风铃,一起听海可好?</h3> <h3> 莫言曾经说,"我曾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领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h3><h3> 莫言回忆,构筑高密东北乡的灵感来源之一,是日本文学家川端康成的《雪国》。"‘一只黑色而健硕的秋田狗蹲在那里的一块踏石上,久久地舔著温热的河水。’这让我想起了我家乡的一条大白狗,然后我写出了《白狗秋千架》,就是在这篇作品中第一次出现‘高密东北乡’,从此,我就高举起了‘高密东北乡’的大旗,如同一个草莽现世,创建了自己的文学王国。"</h3><h3> 另一个帮助莫言打开记忆闸门的人,是美国作家福克纳。1984年12月,莫言在读其小说《喧哗与躁动》时,惊讶于"他的书就象我故乡的那些脾气古怪的老农絮絮叨叨一样亲切;原来农村里发生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可以堂而皇之地写成小说。"意识到这一点之后,莫言下定决心写故乡那块邮票大的地方。</h3><h3><br></h3><h3> 走进莫言旧居,看到那五间几代同堂的祖居,那糊着花纸的顶掤,脚下磨得发亮的泥地,就象幼时走进爷爷的毛坯房。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子,在连温饱都有待解决的家庭里,他的创作素材及萌发的写作嫩芽,又从何谈起呢?我想起了莫言的获奖感言。他用了几乎一半的文字,讲述母亲的点点滴滴及对他的影响。另一半文字,则是讲述1976年参军离家后的经历,这无疑是他得以走出贫门的人生转折点。那段贫苦的闭塞的生活经历,是对苦难人生的切实体会,当他提起笔,塑造一个个人物时,恰是这种刻骨的体会,才能赋予人物丰满的血肉和灵魂。</h3><h3> 爱之深,恨之切。那一部部浸润着他的汗水和泪水的作品,分明就是他迫切地想割掉的脓疮,他更期待新血肉的生发。</h3> <h3> 在莫言曾就读的小学校里,有一座根据他的真实故事制作的雕像。儿时的莫言阅读资源十分贫乏,为了借读一本《封神演义》,需要去同学家推磨换来,为了延长阅读时间,莫言就一边推磨一边看书,这个故事被称为"推磨借读"。</h3><h3> 每一个成功者的身后,都饱含着艰辛的努力。参观完莫言的旧居与小学校,我对他的崇敬之心油然而生,五年级的文化水平,成长为一位走上世界文学最高峰的大师,世界之唯一吧?能通过对挚爱文学的努力,达到事业顶峰,并以作品造福家乡的人,也不多。</h3> <h3> 向日葵的花语是"沉默的爱,没有说出口的爱"。我想,平时寡言少语的莫言,就是这样的人。几十年来,他以浅薄的文化基础,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的努力,才能深深地扎根于写作的麦田里。他用沉默的爱,关注着高密东北乡,关注着中国的农村大地,他的无声的呐喊,其实只是没有说出口的深深的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