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时间如水流,每一年的生日是记录着我们人生的成长记号。每年在临近中秋之时,我的生日就到了。有一年,单位同事在我过生日时写来祝福,诗人姜维青写道:梅良的生日离中秋节不远,就是离幸福最近。</h3><div> 在我退休时,单位同事又送来一本纪念册,里面是我工作、学习、娱乐、生活各方面的照片,还有同事和领导在上面的留言及合影。这件生日祝福纪念册,我一直珍藏着。每当我过生日这一天,都会打开这本纪念册看一看。读着同事们留给我的真挚话语,看着一张张老照片,又使自己回想起那段充满激情的工作岁月。</div><div> 纪念册上的这幅漫画肖像是著名漫画家郑辛遥在1992年为我画的,寥寥几笔,就把我的形象特征勾勒了出来。他最有远见的是画我的头发,仅用几根粗线条就将我那浓黑的头发画了出来。若干年后,这幅画竟然越来越像我现在的样子了。</div> <h3><b>岁月流痕,在临近退休时,我感到自己真的有些老了</b></h3><h3><b><br></b></h3><div> 在临近退休的那几年,一些“老”的特征开始集中到了我的身上,使我感觉到自己真的有些老了。</div><div> 最明显的是头发白了,白发从我的鬓角向头顶上发展,我一直也没染,始终让它保持着一种“原生态”。可能是与经常熬夜写作有关,我的头发开始大量流失,特别是前额头和后发顶,头发稀疏得更加积极了些。有一阶段,我的脱发日趋严重,经常掉的满地都是,害得妻子搞卫生时要经常蹲在地上捡头发,她一边捡着头发一边唠叨:“干脆掉秃了,算了。”</div><div>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我的脱发会引起别人对自己称谓发生改变。头半年时,我到菜市场买菜,那些卖菜的姑娘会亲切的喊我“大哥”,可是到了下半年,她们忽然改口管我叫“大爷”了。不过,斑白的头发倒是越发显得老成而有风度,成了一种智慧的标志。无论走到哪里,经常有人尊敬地叫我“杨老师”了。</div><div> 除了头发之外,能够表现出老年特征的还有几种状况。比如,当遇到像电脑上网、打字这样的新事物,我就没有年轻人学的那么快。我的打字全凭“一指禅”,是用笨拙的中指一字一字敲出来的。</div> <h3> 可能与岁数大和缺乏睡眠有关,我总是处于疲倦状态之中。具体表现是:白天困倦打瞌睡,晚上睡觉打呼噜。由于我常常贪黑工作,因此白天在电脑前就显得很疲倦。我犯困时,先是轻微的“点头”,到了极度困倦时,就会趴在桌子上昏睡过去。</h3><div> 我在困倦时的写作经常发生两种情况,一种是手里握着笔,但睡着后写出的都是七扭八歪的“模糊语言文字”。另一种情况是,我在电脑前进入昏睡状态,刚才写了大半天的文章,会被握着鼠标的手全部删除,而且是不留任何痕迹。</div><div> 这两年我的眼睛也时常干涩,耳朵也变得有些背了。哎,真的是老了。</div><div><br></div> <h3><b>岁月匆匆,当我老了,还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b> </h3><h3> 2013年,我退休了,开始进入了老年人的生活行列。按说是可以清闲下来了,可是我却更忙了,因为我还有事情要做。 </h3><div> 当我老了,还有什么事情放不下,必须要做呢?自己想做的,又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呢?</div><div> 我想做的,是一件已经做了十年仍未完成的一件工作。就是寻访当今中国文化界那些具有幽默智慧的人物,通过对他们的采访,解读他们的幽默,最后完成一本探访幽默智慧的书稿。从选题意义上说,这种写作等于是在写一部“中国当代幽默文学艺术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含量。一旦完成,将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div><div> 关于我的这项工作,可以这样描述:一个势单力薄的老年画者,在没有任何联络资源的情况下,以一种民间寻访的方式,克服种种困难,与名家进行幽默对话。这是一种智慧的寻访,这是一件有意义的“文化工程”。</div><div> 尽管难度大,我还是乐此不疲。通过读书识人、寻找线索、艺术跟踪、幽默沟通,用智慧叩门,用幽默化解困境。在我的努力下,已经完成了对王蒙、莫言、贾平凹、刘震云、华君武、方成、陈丹青等一百多位文学艺术界名家的采访,整个寻访过程也充满了智慧和幽默趣味。目前,我的寻访之路仍在继续,也有更多的紧迫感。</div><div> 这些是我的寻访经历,这一张张采访时的留影照片,证实了“我在现场”寻觅美的历程;这一幅幅幽默手绘,是我原创的采访手记。</div><div> 岁月匆匆,不负今生。在我未来的日子里,为了不留遗憾,我需要用一种狠劲、一份坚持、一种努力,做好最后的工作。</div> <h3> 尽管我的寻访之路困难重重,但我仍然会走在路上。</h3> <h3> 我的幽默采访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h3> <h3><b>岁月如歌,我要续写老年生活的“美篇”,画出人生最曼妙的风景</b><br></h3><h3><b><br></b></h3><div> 老年生活需要丰富多彩。当我老了,除了绘画,也会有写作、摄影、旅游、美食等多种兴趣爱好。</div><div> 老伴喜欢旅游,我也会陪着她。今年夏天,我参加了她和同学组织的自驾游,在旅途中,我将行程上每个旅游点的情况写在微信里发给同学们,受到了大家的欢迎。</div><div> 我是在去年的同学会上学会了微信,我的微信在使用上与别人不同,更喜欢利用相册上的九张图做文章,写下一篇篇图文并茂的微信日记。</div><h3> 今年夏季旅游时,我看到一位七十岁的大姐学会了用“美篇”编排旅行的照片,也激发出我的学习兴趣。<span style="font-size: 17px;">我</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从认识符号开始,先将“美篇”的编排程序用手绘画下来,然后一步步的操作。经过一番实践,我终于学会了用“美篇”的排版软件编排文章了。现在,我在“美篇”专栏中已经推出了四篇文章,这些文章图文并茂,很受读者欢迎。</span></h3><div> “美篇”上的高手很多,阅读他们的文章,欣赏他们的佳作,对我也是一种激励。</div><div> 今后,我要把“美篇”当作是自己的精神家园,在这里诗意的栖居,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优雅地老去。</div><div> 在若干年后的某一天,我会休闲地喝着下午茶,读一读自己在“美篇”上的文章,或者向朋友们展示一下《我的美篇》。</div><h3> 到那时,我也许会高兴地说:哇!写了那么多,画了那么多!我当时真的是很拼啊!</h3> <h3><b>后记</b></h3><h3><b><br></b></h3><div> 这期的“美天一篇”恰巧赶上了我的生日,使我的写作增加了些激情。于是,在平淡中过了生日,并又赶写出了这篇文章。</div><div> 我最初向“美篇”投稿时,有过一段浮躁和失落。我曾担心过,自己这个五零后“老文青”的文章不会得到九零后“小鲜肉”编辑的喜欢。但看到这期的“美天一篇”能以“老”字作为题目,说明“美篇”的编辑对于老年人的理解和关照,也使我打消了顾虑。</div><div> 写作时,我想起杨绛在《百岁感言》中说的那句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div><h3> 这位百岁老者的话语,更是增强了我写作的信心。于是,我慢慢地写了起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