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7年9月17日,星期天 。连续些日子,天色碧蓝,空气清爽。这就要干点什么,才能对得起这好天,于是驱车北上,过康平,穿宝力,上午11点走进昌图县大洼镇十家子村四组宋家屯。</h3> <h3>能看到谁呢?心中无数。前几天和村长刘宏伟通了个话,所打听几人,大都不在了,唯有宋屯的袁凤歧还在,所以决定,先看看他。想当初,凤歧是团结的首席知识分子,八面城高中毕业,曾与东工造反头头郝义田同学,我们下乡时,在生产队做保管,年令比我们大7岁,经常坐在青年点的炕上比比划划,对我们实施再教育。后来在村里学校任教。十年前回宋屯时,见到过。很多第一手的情况都是从他那知道的。今天到他家时,人虽还在,可是说话已不利索了,一家三口人,全半残,令我有些失望。可是听到他的小儿子,在村里是个能人,住着大院子,种着全家所有的地,还养猪百头,在镇上还有生意。加上凤歧。毎个月3000多元公办教师退休金。生活还是不错。</h3><h3> 图中平房是49年前我们十个小青年,落户的窝子,也称青年点,如今是当年队长王俭之子王德石的家,王德石当年不到十岁,人称石头。</h3> <h3>王俭是当时的队长,在江湖上很有名望,仗义疏财,知道宋屯的人有限,知道王俭的人,方圆几十里的,不在少数。他儿子石头,如今已是半大老头了。其子考上沈阳工业大学,后在沈阳机床工作,任车间主任,在沈阳浑南恒大綠州给爹妈买了房,每年冬天,老两口都要到沈阳过冬,成了半个城里人。真应了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老话。这是老王家的园子和牛。我上次来王俭还在(当年病央央,可活到90岁)一起吃的饭,他最小儿子是养牛大户。</h3> <h3>这两个妇人,是当年青年点的邻居蒋万有的老伴和儿子宝子的媳妇。万有早逝,其老伴如今88岁,身体尚好,当年的老熟人,大多不在了,这是尚存的少数老人。</h3> <h3>图中除我以外的是赵殿双夫妇及其子赵国军,当年青年点没建成的时候,小炕太挤,容不得五个大小伙折腾,我便与冯新住在他家好一阵子,殿双老实厚道,后来在大队当干部,什么团书记、治保主任、民兵连长干了个遍,当时其小子不到一岁,今天,今天全靠他指引,拜访了一些老户。至于他家的生活,那是相当的不错,光养猪就80多头。</h3> <h3>这两头牛,是殿双小儿子家的,说是可以配种繁养的。毎只都在千斤以上。</h3> <h3>前十年,是全屯子翻盖房子的高峰期,现在家家户户都是红砖瓦房。与二十年前不同的是,十年前虽然生活变好,吃穿不愁,可是住房品质和四十年前变化不大,大多还是土坯房。如今的显著变化是,住房大大攺善了,唯独美中不足的是,屯前屯后的小路还是老样子。今后可以说该干诸如修路这样的建设了。据老乡讲,县里办了主管村屯建设的贪官,说是将来会好的。</h3> <h3>前街老宋家的牛,看完牛,看到老宋家不知哪家的孙子,拉了一车红砖,正在缷。问之做甚,答曰,铺当院的地。可见脚下的环境,巳经引起村民的重视。修脚下的环境,是要从自家当院做起的。</h3> <h3>这是前街老罗家房后,老罗家不少儿子,罗二罗三都没了,这两个比我们年龄还小,如今是罗四住在这,因当年是个小崽子,我没去见他。其房子旁是董家,过了五十年,每家每户的宅基地大体没有变化。</h3> <h3>这是屯子东头,出东头,就奔李屯了。在村头,踫一妇女。问是你爹是谁,告我:王玉山。当年的贫协组长。应了这个名。我印象他家穷的叮当响。</h3><h3><br /></h3> <h3>这是如今住在东头的袁凤武两口。五十年不见,他一眼就认出我。使我感慨万分。入屋坐了坐,非要我住几天不可。他说如今生活好了。地租给儿子种,说是把自来水引入猪圈,喂上饲料,猪就长大了。过年杀个400斤的猪,一年都吃不完,现在啥也不缺,花费也不大。我出门时,送出来老远。</h3> <h3>中午在石头家吃饭。地瓜、土豆、茄子、苞米、大葱、大酱、咸鵝蛋、这个香呀!左手第一人是石头,第二人是蒋宝子,当年就是光个腚,到处乱跑的小混蛋。如今牙都快掉光了。第三人是赵国军,后面老者是他爹,听说我要走,非送我一梱青苞米。</h3> <h3>临走了,照个像</h3> <h3>大洼街里,和全国所有乡镇面容一个样。</h3> <h3>镇政府,是十年前的老位置,好像翻盖了</h3> <h3>下午到昌图佟葵家,看看老同学。</h3> <h3>380公里,往返10多小时,挺好。</h3>